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位父母都希望可以擁有一個懂事聽話的乖寶寶,成為自己的貼心小棉襖,讓春不寒、三冬暖,但是理想中的寶寶是一個小天使,現實中的寶寶化身「小惡魔」,對於父母的話全然不聽,將其當作耳旁風,讓父母困擾不已。
你會發現對寶寶說的這些話,常常將其掛在嘴邊:「不要亂扔東西」、「不要用玩具砸哥哥」、「不要把髒東西放在嘴裡」,但是寶寶都是充耳不聞,油鹽不進,該幹嘛還是幹嘛,全然不聽父母的指令。
孩子對於父母的指令無動於衷,做出與父母的期待相反的舉動,對此父母會覺得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過於溫柔,因而不起作用,對此父母決定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權威,對孩子大吼大叫,以期起到震懾的作用。
想讓孩子乖乖聽話,父母大吼大叫管用嗎?吼叫教育之下,就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嗎?或許一時之間,聊有成效,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1. 孩子脾氣變得暴躁
尼採在《善惡的彼岸》中,提到:「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這話的意思是當你面對的環境、人與物過久,必定會受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變得與之相同。
當父母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對於孩子的管教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而總是火冒三丈的大吼大叫,父母如此的言行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失控,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脾氣變得暴躁。
2. 孩子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全世界,孩子是依賴於父母的關注與愛而生活,他們期待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表揚,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總是大吼大叫,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為了得到父母的喜歡,孩子會做出一些行為來迎合、討好父母,吼叫教育看似起到了讓孩子好好聽話的作用,但是對於孩子的長期發展、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響,孩子在與其他人的相處中,會複製與父母的相處模式,用討好的方式。
3. 親子關係惡化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朋友關係,以平等的姿態相互交流,互相包容,有事好好說,互相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才能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
而父母對於孩子如果總是嚴聲厲語,大吼大叫的話,那麼親子關係將會在劍拔弩張之間漸行漸遠,此種教育之法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管教孩子的作用,還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得不償失。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而不能以勢壓人,育兒用對了方法,將會事半功倍,用錯了方法,對於父母與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1. 保持冷靜
不良的情緒是處理任何事情的攔路虎,不但解決不了任何事情,還會讓事情變得越發糟糕,做事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先解決情緒,再處理事情,別讓事情毀在了壞情緒上。
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控制好自己都是情緒,保持冷靜,在開口說話,不良的情緒,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並關上了溝通的大門,溫和、有愛、平靜的父母才會讓孩子願意親近,敞開心扉。
2. 多用肯定句,少說「不」
對於孩子,父母總是傾向於說出一系列的不,要孩子不許不許幹嘛,不要不要做什麼,但是孩子記住的不是那個「不」字,而是「不」字後面的內容,因此就會出現父母總是重複不,孩子總是會再犯。
因此父母不要老是跟孩子強調不要幹嘛,少說「不」多用肯定句,比如不希望孩子亂跑,就可以對孩子說「我希望你可以用走的」,多用肯定句去強調孩子該做的事情,反而會事半功倍。
3. 給孩子提供選擇
當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或者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麼的話,孩子都不聽,那麼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兩個選擇都在父母自己想要的範圍,這樣子不管孩子選擇哪一個,都符合父母的心意,選擇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聽話,是父母沒有用對方法,告別大吼大叫,採用科學的育兒方法,才能讓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孩子聽父母的話,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健康快樂的成長。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