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說:「溝通的唯一一個大問題,誤以為真的在溝通」。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是很用心力的與人溝通,卻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種苦惱,很多人都遇到過。
我也不例外,我和一位年齡比我小的同事,一直相處得很糟糕,也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直到看到這本書——《溝通的藝術》,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溝通,實際上都在在自說自話。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是由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科特兩人聯合著作的,這本書已經暢銷了40年,再版了15次。
最厲害之處,是再版過程中,不斷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著內容,確切地說,這本書一直在與時俱進地和我們一起探討溝通的技巧。
作為一本類似於科普的讀物,在針對的受眾是廣大的,既適用於初出茅廬既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閱讀,也適用於職場人事主管閱讀,對於提升溝通技巧,加強親子關係也非常有益,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習溝通技巧的好書,最妙的是,文字深入淺出,舉例豐富生動,讀起來不會讓人產生疲憊感。
這是一本很厚重的書,共有十二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
第一部分分四個章節來闡述,每個章節都有導讀和小結,並且舉了很詳實、有趣的例子,來引導我們去仔細閱讀這本書,這本書上舉的事例既有電影故事,也有名人及普通人的親身體驗,通過這些實例,很容易讓人產生共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對本書產生期待,期望中書籍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現就本書的前三個章節,結合自身的體驗,談談看這本書時產生的感受。
一、溝通的目的、原則和技巧。
人與人之間加強溝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對於這一點每個人的認知不盡相同,有的人是為了通過溝通加強彼此的認同和聯繫,有的人是想通過溝通解決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而在本書中提到溝通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無目的,這一點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
而且這本書通過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和實際目標等多角度闡述了為什麼需要加強溝通。
在我個人看來,生理需求反而是最主要的,要想避免孤獨感,就只有融入集體之中,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在人群中遊刃有餘,和誰都談得來的人,感覺這種人情商很高,其實所有情商高的人,都是掌握了溝通的技巧和真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聽到過這樣的提法,說某人人不錯,但是刀子嘴,這恰恰是不善於溝通的反應,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只想到這與個性有關,反而忽視了是溝通技巧欠缺,才讓人看上去特別不討喜。
有一段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溝通應該掌握的原則:
「與老人溝通別忘記他的自尊,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與年輕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與兒童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一種態度走天下,必然處處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才能四海通達。」
簡而言之,所有的溝通都來自於換位思考和情緒控制。
如果在溝通中只強調自身,而忘記換位思考,這種溝通必然會導致失敗的結果,最常見的情形莫過於在職場上與領導的溝通,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委屈,明明已經很努力做的企劃案,卻得不到領導的認同,這其實就是事先沒有很好的溝通造成最終結果不如人意,另外無論領導還是自己都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讓原本的溝通變成了自說自話。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對的時候是不適宜做溝通的,在那種情形下只會讓溝通的結果達不到預期,沒準兒還會爭吵起來,產生反作用。
二、媒介溝通與傳統面對面溝通的區別及其優、缺點
媒介溝通與傳統意義上的溝通是不同的,媒介溝通是指藉助網際網路而產生的溝通。
媒介溝通是近幾十年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而出現的產物。
以自身的經歷來說,最早的媒介溝通,是藉助網際網路在聊天室完成的,當時搜狐、網易聊天室紅極一時,後來又出現了QQ、微博,之後又出現了微信,乃至現在令人又愛又恨的釘釘,都是用來做媒介溝通的產品。
在媒介溝通的世界裡,有很多人完全脫離了在現實生活中給人帶來的死板印象。從這一點來說,媒介溝通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藉助媒介溝通可以創造嶄新的自我,在網際網路上,也許一向人前羞澀沉默寡言的人變成了一個健談者,經由媒介溝通,我們逃避了現實帶來的挫敗感,變得更加自信。
例如書中所提到的凱文·肖梅克是一位腦癱患者,藉助網際網路中的社交媒介Facebook,他不必再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交到了知心的朋友,甚至其中一人成了他大學的室友,給他提供了很多幫助。
但媒介溝通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比如網終欺凌、欺詐以及鍵盤俠的無差別攻擊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接觸到的往往是身邊的人,為了保持長久以來在人前形成的好印象,沒有人會輕易地出言不遜,而網絡媒介溝通,正如書中所說,會解除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抑制和束縛,讓語言及行為變得更直接,更隨心所欲。
另外,我們在網絡中塑造自我的時候,也會情不自禁地加以美化,比如在美圖秀秀上p一下個人的照片,讓自己看上去更獨具魅力,也許網紅卸去了美妝,是一個摳腳大漢也說不定。
所以在網絡溝通中要注意兩點:
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據書中說,這是網格溝通的「白金法則」,在我看來無論在網絡溝通以及現實溝通中這都是通行法則。永遠不要去說教去代替平等的交流,這樣的溝通是絕對無效的。
二是做好自我保護,主要是核實和甄別網上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避免上當受騙。另外在網上發布信息時要三思而行,想想會不會給其他人造成不良影響。
三、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協助自我者」,每個人也需要做破壞自我者。
所謂協助自我者,其實就是指在別人的口中、在別人的眼裡,期待我們成為的樣子。
好多人都知道《相對論》的作者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可他年幼的時候有一度被人認為智力有問題,他的老師甚至對他媽媽說:「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在被老師判定很難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時候,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慧眼識珠的叔叔,讓他對物理的學習越來越感興趣,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
而同時,每個人在形成自我概念的時候,也要注意形成獨立的觀點和人格,就正如《無聲告白》一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也正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總是在不偏不倚地提出觀點,告訴我們如何溝通的技巧,但絕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行販賣給讀者。
一本書能保持中立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雖然很厚重,我還在閱讀中,但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溝通的藝術》推薦給大家,當然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9.1也是值得推薦的一個原因,何況作者羅納德本人簡直是個溝通專家,除了這本書以外,他還出過六本與溝通有關的書籍。
畢竟「與其羨慕別人的好運氣,不如借鑑別人努力的過程」,這也是走向成功的捷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