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展業的我們是那麼的渴求良好的人際關係:
關係不好,客戶就沒情緒聽你說話,不買你的產品。關係不好,和同事協作的過程就心情不好。回到家,再言語不和,精神上就太缺乏撫慰了……儘管如此渴求,但在工作與生活中,關係發展偏離航線、難以達成目標的現象卻時常出現:
我們分明在盡力把事情跟客戶說清楚,卻離成交的目標越來越遠;我說的很興起,對方卻意興闌珊;本來和這位同事關係還挺好,最近怎麼覺得總躲著我?想和人誠懇交流,卻發現對方根本不想多說;善意的給他人建議,對方怎麼一點都不領情不受用?和一些人,怎麼總是一張嘴就談崩......對這些情況的出現,很多時候我們心裡都充滿了不理解,想問一百個為什麼?!!!
問題出在哪裡?
把溝通這件事研究一下,其實只有聽和說兩個環節。把聽與說做到好,卻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
回想我們一次「聽」他人說話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其實有無數的起心動念,其中許多的念頭:
是關於自己這次找別人溝通的目的;又有可能在溝通中臨時出現了誤會和問題、然後趕緊澄清、聚焦辯解;還有可能聽的同時,內心在評判、甚至批判,不由自主嘴巴裡就說出去了…...也有可能聽了一個內容,聯想就展開去了……專心聽對方,其實不容易。任由自己的情緒或習慣,就會給自己設很多堵牆,無法在溝通中做到通。
即便是專心聽,也還需要聽的有層次-對方說這個事情是什麼情緒?內在裡,他/她在意的其實是什麼? 辨識出這些,在溝通中才能減少不解與不快。
做好「聽」不容易,那「說」呢?
說個話並不難。
把話說的容易讓別人接受,又表達清楚了自己,很難!
難就難在我們從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
請您用兩分鐘回顧一下最近在和他人的溝通中,一次說到中間您不想聽,甚至不太想再說話的情況。用筆寫下來,對方說了什麼?您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受?
再想想那個人,在ta說的時候,ta在想什麼?ta可能有什麼溝通目標?在ta說出你不想聽的那句話的剎那,有沒有去想你的感受和預設的溝通結果?
溝通中的很多問題,在於說的人的缺乏覺知。
聽好說好都不易,那麼通過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改進問題,實現下方的目標?
表達:清楚明了+讓別人容易接受;聆聽:明白對方的真實意思+恰當回應。擁有高超的溝通技巧,看似一定需要天分。其實,只需抓住一個本源。
這個本源就是溝通時對自己的覺知和對別人的敏感!抓到本源,就能建立起融洽關係和深層信任,進行真實有效的溝通;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多高超的技巧也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