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人與人之間、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與反饋的過程。我們每天都在和親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產生溝通,可是溝通後的結果是否盡如人意? 作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變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往往親子溝通是最讓你無法流暢和滿意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親子溝通的藝術。
什麼是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是屬於溝通裡面的一個分支,是所有溝通中的一部分,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所有的溝通中我們會發現個人的溝通特質和溝通的技巧都會對溝通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解析溝通這兩個字。溝和通的部首是一個三點水,一個走之旁。那就說明這是一個流動的含義。
很多家長覺得與孩子溝通非常頭疼,溝通不好就會變得煩躁、暴躁。最終的結果不是大吼孩子一頓就是把自己關進屋子,防止暴力產生。其實是因為我們踩了溝通中的雷區,導致溝通無效。
親子溝通中的雷區:
1、否定式語言。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經常踩雷區。比較喜歡用否定式語言來命令孩子,例如:你不要在沙發上跳。你不要拿著蠟筆到處亂畫。那家長們,我們做個試驗,您現在不要想玫瑰花,不要想一朵紅色的玫瑰花。
那您現在腦中呈現的是什麼? 一定是朵紅色的玫瑰花。所以否定式語言反而會強化你不讓孩子做的事情。而應該使用正向語言來引導。比如:寶貝我們可以在地上跳,這樣跳的更高。 寶貝,我們的蠟筆可以在紙上畫,可以在白板上畫。 這樣孩子就會按照家長引導的來做了。
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就像一個水渠一樣,有時候它被其他物品堵住了通道之後就會變道,從其他的地方流過去,這樣就會導致水渠的水變味了被汙染了。也會被孩子誤解了。
2、溝通中的廢話
我都說了多少遍了,讓你穿鞋,怎麼還沒有穿上?
媽媽說了多少遍了,自己的玩具玩兒完了要自己收起來?
這些話,很多家長都說過,那我們可以先想一想,我們很不喜歡我們的母親嘮嘮叨叨,嘮叨的多了會很煩,並且對於嘮叨的內容免疫了。所以,嘮叨的語言是無效語言。剛才的例子我們可以明確的表達出:請寶貝現在自己穿上鞋子,不然我們出去玩兒的時間就少了,並且媽媽現在就要出門了。 我相信這時孩子會用最快的速度自己穿上鞋子。
認真思索一下,所有溝通的最終目標其實是建立情感,你能清晰的表達出來你的想法與意願,對方也能聽懂你的意思。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順暢的溝通。這親子溝通中我們經常面臨的就是孩子沒有明白家長要表達的意思,或者你要表達的意思孩子不願意遵守,因為反抗不了,所以只能聽而不聞。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孩子總和家長頂嘴,甚至抬槓。對於這樣的家長,其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總想讓孩子聽我們說的話,按我們說的做。可是我們有沒有好好的聽孩子說的話,理解他的想法呢? 作為家長不要覺得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就必須得聽我的。 這種想法是不平等的,是對孩子不公平的想法,因為溝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不然就不叫溝通,而是叫命令。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語言、肢體表達、眼神、文字圖畫等,都可以達成溝通。最常見的使用最多的是語言。在這裡告訴家長,其實跟孩子的溝通、跟愛人的溝通,跟父母的溝通,其實都是需要演練的。想一想,當我們去和客戶溝通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達成合作或者雙方滿意。那麼溝通之前我們往往會思考一下溝通的步驟,溝通的要點,甚至還會琢磨語言的技巧,怎麼說會讓對方愛聽,並且滿意。最後我們還要在內心中演練與同事對練。可是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往往不加思考。
有的人會想說,跟家人跟孩子溝通要這麼累嗎?其實這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是一種說話的藝術。當你認真的對待與孩子和家人之間的每一次溝通,並且都深思熟慮後去表達,不出半年,這種溝通就會變成你的習慣,而你收穫的卻是與孩子之間的良好親子關係和對孩子有利的發展,與家人之間的幸福和睦相處和良好的家庭氛圍。
第二種溝通方式是肢體動作。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或者在和其他人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帶有很多的肢體動作。比如身體前傾或者手插口袋,或者本能的把手交叉放在胸前等等,這也是在表達我們的一種心情或者感受。也在傳遞溝通的信號與情感的信息。而我們與孩子溝通時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是熱情?親和?生氣?冷漠?
第三種溝通方式是眼神。眼神是我們與孩子溝通中非常核心的一個內容,我們現在很多家長邊看手機邊和孩子說話,你會發現孩子根本不聽。或者當你與孩子表達你的想法時,孩子在玩兒玩具,根本沒有聽你說話,哪怕口頭答應了也沒有聽到心裡去。所以當我們想要達成有效溝通時,就必須要和孩子進行眼神的溝通。我們看著孩子的眼睛,也讓孩子看著家長的眼睛,確定孩子接收到了我們的信息。因為有一句話叫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我們也能從孩子的眼神中感受孩子的內心。
我們必須要記住的一句話就是:先處理情緒,再進行溝通。溝通中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不要強勢的讓對方必須要聽從,不要帶有負面情緒進行溝通。不然我們進行的就是無效溝通。在這裡也希望我們所有人可以越來越會說話,越來越聽得懂孩子的話,更愉快的與孩子聊天,永遠成為孩子心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