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志偉
《少年說》節目中,自殺被救來的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看不到?
而她媽媽卻冷冷地回應:「依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有網友評價,生孩子是你本能,教育孩子確是本事。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媽媽的一句話,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都是為你好;工作中上司的一句,你怎麼這麼沒有用等等。暴力溝通,對已對人都是一種傷害。
丹·格林伯格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與他人去作比較。」
說話雖然不花錢,但說話的方式是要付出代價的。人與人的隔閡是怎麼來的?就是說著說著就來了。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
1、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觀察和評論區分來講,而不是混為一談。
什麼是觀察?觀察就是我們看到了什麼,什麼人在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這就是觀察,比如「他在過去的一周中一次也沒有接孩子放學」。
什麼是評論?評論就是我們出於自己的想法形成對他人的觀點和評判,比如「他不是一個好爸爸」。
另外,在溝通中,「每次、曾、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類詞,也很容易混淆觀察和評論,需要謹慎使用。
在溝通中,如果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將評論視作觀察,那麼我們的溝通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和評判性,容易引起對方的反駁和攻擊,使得溝通失敗。而如實的準確的描述觀察,更有利於溝通進行。
2、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體會和表達感受。這裡面也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妻子說「我覺得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好丈夫」,這其實是想法,不是感受。感受是「我有些失望、沮喪、憤怒、傷心」。
當我們在說「我覺得」,我們往往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因此這時用「我認為」也許更加恰當。
還有些詞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得不到支持、被利用、被拒絕、被欺負、被拋棄等等。
然而,體會和表達感情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生性內斂的中國人。但是在家庭、生活、工作中,表達感情非常有助於解決衝突,促進溝通和情感。
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感情,我們可以搜集表達感受的詞語,編制自己的詞彙表,並關注日常情緒,嘗試進行表達和描述。
3、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我們自身,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通過了解我們的需求、願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於自身。
4、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幫助。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
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請求。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很難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為了能達到具體的請求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要明確我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比起「我想他能幫我」,「我想要他幫我把孩子的玩具整理好」更加具體和明確。
其次,明確談話的目的。
有些人也許會說,「我沒有什麼請求,只是隨便聊聊。」然而,我們在和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希望有所回應。
也許,我們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我們希望有人傾聽並了解我們的處境。
或者,我們期待的是如實的反饋——我們想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
當然,有時我們希望他人採取某種行動。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最後,請求反饋。
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有時我們可以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有時候我們希望對方可以充分表達他的理解。
在表達完成感受後,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這樣既客觀陳述了事實,又清晰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讓伴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圍城》中,方鴻漸在孫嘉柔生病時,和朋友趙辛楣出去吃飯。方鴻漸剛一回來,孫嘉柔就陰陽怪氣地說:「你也知道出去了好半天麼?反正好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整夜不回來,也由得你,我一個人死在旅館裡都沒人來理會。」
孫柔嘉本意是想讓方鴻漸陪自己,但她這樣含沙射影地說話,並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
如果她這樣說:「你從7點鐘開始出門,深夜才回來,我一個人在家裡感到很孤單,我生著病,需要你的陪伴。」
語言就是人的思想外衣,一句話就會暴露你人生的全部底色,把無聊孤獨掛在嘴邊的人,往往並不是因為身邊沒有人傾聽,而是他們願意說別人不願意聽也不願意懂。如果人們穿衣服是為了讓自己更漂亮,那麼非暴力溝通就是潤物細無聲音,讓你做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