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書——美國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我們講了一個主題:如何有效地溝通,以及如何通過溝通消除生活、工作中的分歧,學會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因為溝通方式不對,讓對方造成誤解,甚至發生矛盾與暴力衝突的情況。
比方說,你希望男朋友多一點浪漫。於是跟男朋友說:「你看我閨蜜的男朋友對他多好,每個星期都帶她出去玩,還經常為她準備節日禮物,你就從來沒有對我這麼好過。」
你想通過刺激男朋友的方式,來達到溝通的目的。但往往這種方式會適得其反,因為男朋友會覺得你是在拿自己和別的男人比較,可能會感到被羞辱了。這樣很容易讓雙方發生爭吵。
以上溝通的方式,被叫做「暴力溝通」。這種方式不僅很難達到原本溝通的目的,還常會對彼此的身心造成暴力傷害。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總體是從三個方面為我們講解了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溝通能力
一、錯誤的溝通方式
生活中錯誤的溝通方式,特別常見,一般來說,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道德評判。
就是說,我們平時遇到某些事情時,你不去描述事實,而是先給別人下定義,貼個標籤。
比方說,你跟男朋友約會,你發現他看了好幾次手機。你就很生氣,說:「我們出來約會,你一直玩手機幹嘛?你這樣就是壓根不在乎我的表現!」
這種直接給予道德評判的溝通,就是暴力溝通。
作者盧森堡博士可是把這點的反面做到了極致,在書中有很多小練習,博士都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而是說:「你如果選擇了A,那就說明我們觀點一致。」你看,他不說你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因為他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不給你貼標籤,因為他知道一旦否定了你,就可能對你造成傷害。
第二種情況,進行比較。
這個也比較常見了,比方小時候,你媽天天說,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學習多好,還這麼懂事聽話。你怎麼不能像他一樣?
這種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特別大,孩子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現在孩子甚至會反駁說:「那人家媽媽每天都陪著輔導功課呢,你怎麼天天都那麼忙呢?」這樣母子之間的暴力溝通就是陷入死循環了,嚴重影響母子之間的感情!
第三種情況呢,就是迴避責任。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人說:「這件事情是有原因,我也沒辦法。」「我們去吃飯的都喝酒,我也不能不喝吧?」
這些朋友,總是以「不得不」當作做一件事情的藉口。其實生活中沒有什麼不得不做的事情,只要你願意去承擔一定的責任。
這種溝通方式容易失去別人的信任。
同是心理學家的弗蘭克爾,就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第四種情況,強人所難。
在我們社交飯局中常能遇到這樣一些場景,一方經常以「感情深一口悶」「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等一些道德綁架式的語言來勸酒。
這種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雙方不愉快,不喝酒的那個勉強喝了,從此再也不參加有你的飯局了,甚至還有一些勸酒意外事故的發生。這些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上面這四種,就是非常常見的「暴力溝通」的方式,這些溝通方式往往會給雙方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而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恰好是能幫我們走出「暴力溝通」的誤區。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溝通的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調停專家。
他指導了許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二、「非暴力溝通」生活中的用法
其實在生活中學會非暴力溝通,只需要掌握四個步驟:
第一步,就是針對一件事情,你要表達事實,而不是做價值評判。
比如,最近每天吃完飯,老公就立馬窩在沙發玩手機,想跟他說話,他都愛理不理的。更不用說陪著你一起做家務了,這樣時間長了,你肯定很生氣。「天天就玩手機,你怎麼不跟手機一起過?」這就不是在表達感受了,而是在發洩情緒。
如果這時候老公也很煩,就很容易跟你發生爭吵。
你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表達事實。你可以這樣說:「老公,最近半個月你每天晚上吃完飯,都是玩手機,想跟你說話,你也沒抬頭搭理我。」
第二步,就是表達你的感受。
你這樣做讓我很失落,很傷心、不高興,這些都是你的感受。
第三步,就是去尋找原因。
這是為什麼呢?「我每天晚上都有好多有趣的事情想要跟你分享,也想和你規劃一下我們的未來,我希望我們在家裡的時候,能夠真正地像一個家庭,而不是各忙各的,像兩個陌生人一樣。」
最後,你要提出你的要求。
注意,這裡的提要求並不是命令。不是說:「所以每天晚上你不能玩手機了」,而是應該提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要求。
什麼叫清晰明確,就是具體到可以操作的階段,比如說:「這樣吧,每天晚上我們在家吃完晚飯後,能不能抽時間多些交流跟溝通,或者去公園散散步,聊一聊白天遇見的事情?」
如果用這樣的溝通方式,那家庭矛盾肯定會減少很多吧。
三、如何刻意練習「非暴力溝通」
這四個步驟,說起來簡單,卻很難做到。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系統地學習一下《非暴力溝通》了,
還是按照上面的邏輯,「非暴力溝通」的練習方式也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區分觀察和評論。
能做到這點其實非常的難。比如剛才說的,男孩和女孩約會玩手機的事情。女孩就直接給了兩個評論,「你一直在玩手機」,「你不在乎我」。
往往直接給評論多半都是壞的結果。
男孩可能不是在玩手機,而是在處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也不是不在乎你,而可能是在與領導溝通工作上棘手的狀況。處理完工作後,接下來才不會被電話打擾,才能安心的陪你。
那什麼是觀察,也就是你看到的事實。
比如你可以說:「我們坐下不到半個小時,你看了好幾次手機,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
這樣,男孩如果有事情就會跟你說,避免你們之間的誤解。真是他的錯,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
所以,我們在交談溝通時,一定不要對別人的行為下定義,而是表述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個步驟,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溝通達不到一致的情況,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與大多數人成長的環境有關,我們的感受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忽視和壓抑的太多。
比如,你小時候被鄰居家的弟弟欺負了,你在那嗷嗷大哭。大人會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或者說這麼大了還哭,沒出息。沒人問你現在心情難不難受。這種類似的情況導致很多人長大不會表達感受。
比如剛才女孩說:「我覺得你不愛我」,這種就不是感受,而是女孩的主觀臆斷。
那什麼是感受。「如果你不愛我了,我會感到很難過。」這種我感到很難過、我很憤怒、我不開心,就是感受。
當你說你的判斷和想法時候,有可能和事實不一致,這就給對方造成了傷害,從而產生矛盾。
而你在表達感受時,對方反而會更加照顧你。
第三個步驟,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感受。
一般來說,人們聽到了讓自己不開心的話,或者看到了自己不喜歡的行為,會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是認為自己錯了。
比方,女孩看到了男朋友因為工作而看手機。可能會自卑,認為自己在男朋友心中還沒有他的工作重要。可能導致慚愧和厭惡自己,或者跟男朋友抱怨,他不愛自己了。
第二種選擇,就是斥責對方。
這時候男孩聽到女孩的抱怨可能會反駁。「我這不是剛看一會兒嗎?你上次吃飯的時候,不也是總看手機,我說你了嗎?」在爭吵中,雙方都會情緒激動。
很明顯上面兩種選擇都會給我們造成負面影響。
第三種選擇,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你可以跟男朋友明確地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和我約會的時候看手機,我會很失落。下次約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不要看手機,或者等確定沒事情忙時再約會呢?」
最後一種選擇就是,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這時候,女孩可能會想「男孩是不是有什麼特別要緊的事情需要處理?」這時候適當地詢問男孩,就可以通過了解對方的需求、想法,避免暴力溝通。
第四個步驟,如何正確的請求幫助?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
比如,你平時喜歡喝可樂,今天因為生理期告訴男朋友,你不要冰可樂,結果他給你買了一瓶冰雪碧。你就生氣了,男朋友也很無奈,我沒給你買冰可樂呀?
不僅容易造成誤會,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盧森堡博士也在書中提到,一個女士抱怨「我請我先生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於是老公報名參加了高爾夫球賽」。
於是盧森堡博士鼓勵她說出了她真實的想法,希望丈夫每周能有一天時間陪孩子。丈夫很開心地答應了下來。
其次,要明確談話的目的。
有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直接明確談話的目的,比如,你跟媽媽說你餓了,她就知道你想吃飯。
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如果只是表達感受,沒有明確我們的目的,會讓別人誤會我們。
比如,你跟丈夫說:「我叫你買菜回來,可是你忘了,所以飯也就沒法做了。」也許,你只是想讓丈夫,再出去買一次,但丈夫可能認為你是在指責他。
有的人會說,我談話並沒有什麼請求,只是想隨便聊聊。然而,我們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肯定是希望對方有所回應。也許是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也許是想聽聽別人對我們聊的內容的看法。
總之我們對自己認識得越深刻,表達得越清楚,我們就越能得到稱心如意的答案。
最後,請求不是命令。
在我們跟別人交流的話術中,一旦讓別人覺得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懲罰,那我們的請求就變成了命令。
比方說,「你以後約會的時候不要玩手機」,這個就是命令。而「以後約會時我希望能夠不被打擾」,這個就是請求。
說到底,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讓別人的行動符合我們自身。那麼就需要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
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聆聽的基礎上,與人建立聯繫。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最後願我們在愉悅地溝通中,找到自己的愛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