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辦公室聽了很多」糾紛「,與其說糾紛,但不如說人們不會好好說話,做不到溝通。
比如:前兩天有個老人來找領導問他的補助金怎麼沒有到帳,兩個人只要平心靜氣地就能解決問題。結果,老人再抱怨怎麼沒到帳,而領導說這部分錢早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出帳了,沒到帳怎麼會出去了呢。
經過一番理論,最後領導為老人提供了一個當時為他打款的帳號,讓他去銀行或者回家找自己的卡對應,這才把問題給解決了。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
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
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之間的疏遠和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造成暴力溝通的因素有:
一、道德評判。生活中到處都是,這點就不用說了。
二、相互比較。比較這一點在家庭中特別厲害,夫妻之間總會和別人的妻子和丈夫和自家的進行比較,於是不滿。教育孩子也是習慣於用比較的方法。
三、迴避責任。人似乎有一種本能,總喜歡為自己找藉口,這其實就是為了迴避責任。在電視劇《愛的釐米》中就有這樣一幕,藍俏俏扮演一個壞人,舉報和詆毀徐醫生沒有做好手術使得她父親去世,可實際是她給父親喝了一碗進補湯,導致父親在手術中大出血而死。但藍俏俏為了迴避責任,選擇威脅進行暴力溝通。
四、強人所難。其實也就是威脅,你必須聽我的,不然就怎麼樣。就像藍俏俏就威脅徐醫生的媽媽,要和徐醫生結婚來進行補償,否則她就毀掉徐醫生的醫生生涯。
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了我們暴力溝通,但都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也想好好說話,達到非暴力溝通。
為了達成目標,我們可以根據步驟進行刻意練習。
一、觀察。面對事情,我們只說出自己觀察的,而不要進行評論。
二、感受。要善於表達感受。注意當我們說」我覺得「時,並不是表達感受,而是在說想法。
三、需要。提出自己的直接需求,而不要隱晦地讓別人猜測。
四、請求幫助。要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
選擇非暴力溝通最受益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此時心裡就會很享受。
就像有句話所說」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願我們都能好好說話,平心靜氣和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