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越是脾氣暴躁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是越是困難,孩子對他們的語言也越是漠然,而脾氣越是溫和的父母,不僅夫妻關係越加和諧,親子關係也更加親密,孩子與他們的溝通也更加順暢。
面對這樣的情況,所有的父母都需要明白,縱然是小孩子,也需要好好說話,良好的溝通方式有助於育兒教育,而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你越是批評,孩子越是反抗的厲害。
1. 孩子成長的原因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思想上越來越成熟,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被父母平等對待,而不是將他們看做一直長不大的小孩。相比嘮叨和教育,他們更希望得到的是理解與聆聽。
此外,人都有逆反心理,父母越是想讓他們這樣做,他們偏偏喜歡反著做。
2. 父母的原因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主管著孩子的一切,有些父母甚至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社交和事業,整天圍著孩子轉,就希望孩子長大後有所出息。
父母習慣的將自己擺在大人的位置上,不用同齡人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這在父母的講話方式上充分得到體現,語言的作用有時遠遠大於行為動作,父母錯誤的說話方式,讓孩子心理上不舒服,行為上也就會表現出不聽話的舉動。
1. 命令式語氣說話
估計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孩子交流中,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要求說還會習慣的用命令式的語氣,比如:「你下次一定要考到前三名。」「不要看電視了,作業寫完了嗎?沒寫完還不趕緊去。」
父母總是習慣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好似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一樣,但父母要明白,孩子是一個單獨的生命個體,他們擁有獨特的自我意識,面對父母命令式的語氣,他們可能不能夠完全明白這有什麼不對,但心理上還是會不開心的。
而且面對父母的這種講話方式,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思想上的成熟,他們便會產生逆反心理,變得越發不聽話。
2. 總是對孩子批評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就需要批評教育,但父母似乎也忘了人需要批評指正,也需要鼓勵加油,經常的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不認同,否定他們,孩子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性格也越發奇怪,不喜歡交流。
不止孩子這樣,成年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變化。當自己聽到批評和否定意見時,正常人都會產生不悅的情緒,這種情緒多了,身體機能就會自動反抗相關的聲調和語言。
3. 對孩子總是呵斥責罵
低層次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總喜歡吼叫和打罵,仿佛將孩子是一個出氣筒,可以將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發洩在上面,他們也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感受到羞恥,知道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但父母不明白自己的語言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糟糕。
作為承擔父母情緒語言的孩子,心理上會覺得難受,也會覺得難堪,也許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了什麼後果,但長期接收到這樣的負面情緒,難免會讓他們的性格往極端的方向發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是費盡了心血,只是因為方式不對就換來的是孩子更加嚴重的沉默和對抗,這難免讓父母愁壞了頭,那麼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
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改變思維,提升自我認識的方式,更有效的與孩子相處溝通,改善親子關係。
「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自於聖雄甘地的哲學思想「非暴力不合作」,主要包括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1. 觀察:父母需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動態,當孩子出現某種變化時,就能及時察覺,並追溯到變化的根源,之後才能客觀而清晰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2. 感受: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變化後,主動與孩子溝通自己的想法,並明確地告訴孩子面對這件事,父母內心的感受是什麼,觸動孩子,從而繼續和孩子深入溝通。
3. 需要:溝通進行到這一步,父母還需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自己對他真正看重和需要的是什麼東西?
4. 請求:父母在向孩子告知自己的需求後,可以藉此向孩子提出請求,希望他們能想辦法滿足自己的期望,此時的父母也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然後等待孩子的答覆。
1. 觀察:我看見…
父母在平時需多注意孩子的行為,在觀察到孩子的不正確行為時,才能及時糾正。不過孩子小,可能會有不承認的時候,這時父母可以用「我看到…」來做,有條有理的跟孩子溝通,從而讓他們認同事件的發生,才能更好的繼續交流。
2. 感受:我感覺…
針對事情,父母可以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設身感受一下,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講述「我感覺…」。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再訴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會讓孩子多一些觸動。
3. 需要:因為我需要…
父母在和孩子講述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後,需要聆聽自己的內心聲音,明確的了解自己對孩子有什麼需求,然後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期望和需求(因為我需要你能夠…),提高孩子的價值感和目標感。
4. 請求:你願意…嗎
父母在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後,可以告訴孩子解決事情的方式,一步步的拆解開來,讓孩子覺得完成這件事好像不怎麼難。當你表達「你願意…嗎?」孩子感受到他人的需求感,也就願意去完成這個請求。
孩子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需要多花一些心思,尋求正確合適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非暴力溝通」適合任何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