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暴力溝通是對人的一種傷害
曾經看過一則泰國的新聞,有一對父子,因為小孩子玩遊戲沒幫父親做事情,父親一怒之下掏出上過膛的槍放在兒子面前。就在父親轉身的瞬間,兒子真的朝自己的腦袋開了槍。
這讓孩子感受不到任何的來自父親的愛和溫暖,他用死來向父親進行最後的控訴。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家庭成員之間不懂得溝通技巧,那麼很容易以悲劇收場。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暴力溝通。
親子間良好溝通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那麼暴力溝通到底有哪些方式呢,我們逐一來分析。
生活職場中常見的4種暴力溝通形式
1、道德批判
道德批判就是我們用自己現有的思維模式去批判他人,只要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不對的。
在電影裡《搜索》當中,公司白領葉藍秋在被查出患有癌症後,心情不好,脾氣變得喜怒無常。一次她坐公交時因為沒有給一位大媽讓座,結果這件事被媒體曝光,把她推到風口浪尖上,用道德綁架她,最後她不堪重負選擇跳樓結束了自己寶貴而年輕的生命。
這個例子中的葉藍秋身患重症,內心是脆弱的,這可以理解。但她沒有採取積極的態度去醫院治療和心理問題疏解的方式,把情緒積壓在心裡,再加上外在的壓力無法承受而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給老人讓座的女士和老人良好溝通
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因為沒有讓座而把人推到道德的制高點這行為也是太過了。公交座位每個人都可以坐,並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年輕人必須給老人讓座的義務。這些都是不懂得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導致悲劇發生的。葉藍秋完全可以指出自己不讓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老人時間多可以錯開上下班高峰期,避免因為座位的事而引發一些沒必要的事端。
2、進行比較
他是把對方和別人進行比較,這種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是對人的自尊心極大的傷害。
記得在《少年說》節目中,曾看到一個女孩兒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看不到?」
而他的媽媽卻冷冷的回應:「聽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這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比自己的孩子好,父母完全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是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相比較,做非常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自己做什麼都不如別人。我行為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非常強,自己做什麼都得不到鼓勵和欣賞,從而破罐子破摔。
比較的批判方式,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
這種比較的批判方式,無疑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
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常這樣不問青紅皂白就妄下斷言。自己的主觀臆斷去判定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處理方式必然不同。基層就是採用了暴力溝通中,盲目進行比較,從而不能解決我的真正需求。
3、迴避責任
當我們和他人說「不得不」的時候,此時溝通的雙方都容易被傷害。人一旦意識不到自己是身體的主人時,往往會做很多可怕的事情。
面臨上級讓你加班的命令時,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痛苦、煩躁、不耐煩……反正就是很委屈、很不爽吧。自己是不想加班的,但是領導讓自己做,自己不得不做。這是我們的理由吧。那能不能向領導說自己不想加班呢?不敢說,怕丟工作,對吧。那這個時候是不是我們就面臨了一種選擇:是選擇加班、承擔責任呢;還是選擇不加班不承擔責任呢?其實不論選擇哪個,都是我們自己做出的決策,是我們自己做出的決策,後果就會有我們自己承擔,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決策帶來的結果。那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痛苦就會減少很多。
事實上,「不得不」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內心施加的一種壓力,有些事說出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感覺,有時候就能轉變這這種想法,減少內心的痛苦。
4、強人所難
它通常是指強勢的一方把個人的意願強加於他人身上。
比如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品學兼優又聽話,學習上不用父母操心,媽媽宋茜還是對女兒各種控制,什麼事都要替女兒做主。
因此想考自己感興趣的南京大學,可宋倩非逼著女兒考清華北大,最後導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鬱症,欲跳海自殺。
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同學的弟弟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後,到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福利待遇都挺好,每個月可以拿到20000元左右,但他父母覺得工作不穩定,堅決要求他回家考公務員,每個月收入只有4000元,他不願意回家,但又不想違背父母的意願,他非常糾結而痛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他經過仔細分析,回到家鄉有穩定的收入,但在那樣沒有任何挑戰性的工作裡,他會漸漸的迷失自己,變得沒有目標,渾渾噩噩的生活,那不是他想要的。
最後他留在了上海。每一天都比較忙碌而充實,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有價值的,現已經升任部門經理,並且在上海按揭買了房準備結婚呢!
這就是在暴力溝通中強人所難的典型案例,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想要的什麼,且有效的去溝通,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以上這4種暴力溝通方式,屏蔽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愛,會給人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甚至會以付出生命為代價。那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又不會傷害到彼此呢?有的。
暴力溝通無時無刻發生在我們身邊,它帶我們帶來……影響,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做到非暴力溝通。
0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
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是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他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既能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
同事跟我說了個故事:她女兒數學單元測驗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成績,她先生 和女兒都很開心,先生說起自己上初中時成績很好,經常考第一,還經常發了朋友圈。同事想起她先生以前上學時成績很好,她便會潑冷水說:「那時學習成績好有什麼用,現在你都沒在學習,很少看你看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工作了也得學習啊……」
她就像老媽教訓兒子一樣,滔滔不絕的說教,然後他一言不發,或者很敷衍地說:「是的,現在也得學習,多看書。」這樣整個氣氛就在她的一言堂中變得凝固和無趣。
第二天她及時調整自己了,不再破壞氣氛,而是採取了鼓勵和讚揚的方式,她先生也很開心這樣的聊天方式。
夫妻間的良性溝通有利於增進感情
由此可見,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最後的交流氛圍會大不相同。這並不是要讓我們專挑好聽的話來迎合和奉承對方,而是要學會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會他當下的感受,學會積極關注,而不是消極關注和抬槓。
(1)學會觀察,可以讓我們在說話過程中客觀的交流,有利於關係的經營。
它要求我們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客觀的進行描述,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不能把觀察和評判混為一談。
一個生活中的案例:在小區散步,看到寵物的大小便,業主的好心情一掃而光,變得煩躁,甚至口出埋怨:「主人會不會教呀,不會教就別養,沒素質,真煩人」、「物業也不管管,幹什麼吃的」
看了《非暴力溝通》後,我發現這是在將寵物主人、物業進行分類,把對方歸為不負責任、沒素質的人,很可能會讓雙方陷入是非之中。所以要解決溝通的首要問題就是通過觀察客觀的描述事實經過,不能添油加醋,導致溝通不暢。
(2)學會正確表達感受,有助於我們表露情感,讓他人明白我們的需求,讓溝通更順暢。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並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戀人吵架時,常會說你不愛我了。這其實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表達感受可以這樣說:「你剛才的行為,讓我很傷心。」
處於單親家庭中母親罹患癌症,長期失業的服務對象在與母親發生言語衝突後告知社工,「我不想出去上班,可是又一定要出去,我現在不知道我該怎麼做了?我該怎麼辦?」對此,青少年事務社工可引導服務對象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即痛苦與矛盾,這樣才能讓失業對象有表達出感受的欲望。幫助他走出困境。
(3)說出真實的需求,這樣既客觀陳述了事實,我清晰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讓伴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表達完成感受後,分辨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比如在《圍城》中,方鴻漸在孫嘉柔生病時,和朋友趙辛梅出去吃飯。方鴻漸剛一回來,孫嘉柔就陰陽怪氣的說:「你也知道出去了好半天麼?反正好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整夜不回來,也由得你,我一個人死在旅館裡都沒人來理會。」
孫嘉柔本意是想讓方鴻漸陪自己,問她這樣含沙射影地說話,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她這樣:「你從7點鐘開始出門,深夜才回來,我一個人在家裡感到很孤單,我生著病,需要你的陪伴。」
(4)清晰而詳細的表達請求,更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比如:我希望你能讓我做自己。
這個表述就比較含糊,如果這樣說:我希望你能各方面都支持我。這個表述就比較清晰。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語氣,免得被別人誤以為是命令。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女士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後,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麼——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於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願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請求想要得到積極的回應,應該越具體越好。我們要清楚的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如果我們不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會感覺很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這樣請求還容易引起反感。
這四個要素,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指路明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演練,當然通過這4個步驟來表達和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
(1)良好的溝通態度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溫度
卡爾.羅斯傑曾說過: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品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所以在傾聽時,我們要放下內心的批判和想法,以一顆同理心,全身心的去感受對方,去體會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
其次,在聽完他人的表達後,我們要及時給予對方真誠的反饋。
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
溝通的同時要注意對方的情緒
(2)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完成。
如果在家庭中,我們懂得好好溝通,就能營造出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
如果在工作中,我們能做到謙遜有禮,進退有度,就能在職場中遊刃有餘。
如果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好好溝通,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遵循非暴力溝通原則,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懂得如何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就是一個神奇的魔法棒,他能把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讓愛自然流露。
(3)溝通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溫度
正如海蘭博士所說:「每一個你遇到的人,其實眼裡和心裡都寫著:請看見我,請喜歡我,請關心我。你深切的知道這個秘密時,你就知道了如何與他人溝通了。」
生活中真正厲害的人都在用非暴力方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希望我們都能正確的使用非暴力溝通技巧,真正的實現愛自己,愛生活。
總結: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能夠: 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多一點真誠,少點套路,良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