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是什麼讓親愛的人之間彼此傷害?

2020-12-20 miss曼陀

導讀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除了身體上的暴力行為之外,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叫語言暴力或冷暴力,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往往給雙方帶來更大的傷害。

為什麼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總是彼此傷害?父母和孩子之間為什麼好像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為了與他人建立正向的溝通我們該如何傾聽他人?如何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怎樣讓集體討論更高效?怎樣的方式表達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怎樣表達感激更加真誠?

讀《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了解一種更有愛的溝通方式。

從1963年提出後,先後被美國聯邦政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以色列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

除了運用到教育領域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之外,還被廣泛運用在世界上飽受戰爭創傷的地區。

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

由於他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的經歷,使他後來發展出了頗具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

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01語言的力量

語言作為表達自我並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重要方式,伴隨我們一生。

人們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卻也經常互相傷害,充滿敵意。

有時候,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當社會輿論的陣地從街坊鄰裡轉移到網絡平臺,我們在為某明星因網絡暴力而抑鬱自殺的新聞感到痛惜不已的同時,也認識到語言真的可以殺死一個人。

然而,有些人雖然身處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充滿愛意。

從艾提·海勒申的日記中,我們知道即使她在被關進德國人慘無人道的集中營中時,仍然充滿柔情。

「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 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不是反駁和申辯,而是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

在我們傾聽他人和自己的同時,非暴力溝通培育互相尊重和關愛。

通過聆聽彼此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

02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為了彼此互助,我們將這四個要素融入非暴力溝通。

1、觀察

什麼是我的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感受

我的感受如何,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3、需要

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4、請求

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例如,一位母親與青春期的兒子說:「我看到電視機旁有兩隻髒襪子(觀察 ),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

接著她運用非暴力溝通中的第四個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願意將它放進洗衣機?」

這樣,這位母親就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清楚的表達了自己,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藉助它們關注傾聽他人。

我們首先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然後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使用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或傾聽他人,都是好的開端。

非暴力溝通的運用非常廣泛。

無論自我對話、與人交流還是集體討論,非暴力溝通都能使我們心存愛意。

它可以被運用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治療、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中。

我們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 也用它改善人際關係, 還能藉助它改進工作。

03是什麼蒙蔽了愛

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異化的溝通方式」 表達需求。

這樣的溝通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批判人。

道德評判將衝突歸咎於對方,而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判混為一談。

如果運用愛的語言:我們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

「對於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衝突。」

而不是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

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通過研究語言和暴力的關係發現:道德評判的詞語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在一些社會中,人們習慣於區分好人壞人,認為壞人應當收到懲罰。

另一種社會,圍繞人的需要來考慮問題。

後一種社會的暴力現象遠少於前一種社會。

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

在《讓自己過上悲催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催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生活中,隔壁家的小孩常常是父母拿來將我們進行比較的對象,使得幼年時期的我們從小就埋下不自信和自卑的種子。

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我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來迴避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

「你讓我」 「不得不」這樣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例如:

· 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麼打掃房間?

因為我不得不做。

· 上級的命令。

為什麼欺騙顧客?

因為老闆叫我這樣做。

· 性別角色、 社會角色或年齡角色

為什麼我必須做我討厭的工作?

因為我不僅是一個丈夫, 而且還是一個父親。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得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

「不應該"、"應該」和「 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

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04總結

首先我們認識到,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包含了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個基本要素。通過聆聽自己和傾聽他人的內心感受和需要,使我們能更好的建立起聯繫,互相尊重,互幫互助。它不僅僅是一種與自己溝通,改善人際關係的方式,也能改進工作,解決任何性質的矛盾和衝突。

同時我們還了解到,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雖然我們想要滿足某種願望,但卻用道德評判、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的方式彼此傷害,漸行漸遠。

05今日話題

想想你在與家人溝通時,哪些情況下是在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相關焦點

  • 悅讀|初識非暴力溝通
    對暴力的認知,我們條件反射式地認為是對身體的傷害;其實,給精神帶來傷害的也是一種暴力行為,只不過更為隱蔽罷了。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某某人一句話能把人給噎死,這就是常見的語言暴力。也許,很多人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言語行為確實引發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非暴力溝通》:職場人不能不學的說話技巧
    有的人評頭論足、口無遮攔,我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粗魯無禮;有的人拘泥墨跡,支支吾吾,我們又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呆板僵硬。除此之外,喋喋不休、頤指氣使、自私自利、肆意詆毀、冷漠無情……這樣的說話方式也會讓我們不愉快和不舒服,甚至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爭鬥。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而他著作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也暢銷至今,甚至被列入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人們提到「暴力」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先想到的是使用武力來對人進行的身體傷害,卻殊不知語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比前者還要來得更為可怕。
  • 學習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感受愛的能量
    非暴力溝通如此之重要!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非暴力溝通,讓我們身邊的人不再受我們「暴力」的侵害!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就有能力傳遞心中的愛!是什麼讓我們蒙蔽愛?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體會不到愛,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更多傾向於滿足我們自己的個人需要,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造成彼此間傷害、疏離、冷漠。這樣的溝通作者稱為「異化溝通方式」。
  • 非暴力溝通:一條說話公式,解決90%溝通問題
    「非暴力溝通」倡導,在交流過程中,通過專注於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可以減少爭辯和對抗,培養彼此的尊重與愛;這樣,通過建立雙方的感情聯繫並促進理解,矛盾就能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語言暴力從哪兒來?
  • 非暴力溝通: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愛
    我們只是想和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但是聽到的人為什麼會常常因此感到傷害與痛苦呢?我們應該學會去與他人溝通,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言,學會非暴力溝通,是最好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
  • 《非暴力溝通》:用非暴力的語言化解爭吵,四個要素幫你解決問題
    夫妻之間遇到問題應該怎樣進行有效的溝通,且不會傷害到彼此的感情呢?《非暴力溝通》是一本探討有效溝通,避免衝突,解決矛盾的書籍,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展出適用於所有人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教我們用有效的溝通使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 運用「非暴力溝通」,親子關係更親近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家長都苦惱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實際上是家長沒有做到有效溝通。利用好「非暴力溝通」,讓彼此之間更親近。
  • 遠離語言暴力,《非暴力溝通》:用正確的溝通方法,治癒你的人生
    先不要著急回答,因為你或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暴力究竟指的是什麼。當我們在談論暴力時,人們下意識所想到的必定是肢體上的衝突,以及身體上的傷害。可是你知道嗎?有這樣一種暴力方式,比肢體衝突更加頻繁,對人們的傷害更加深刻,卻不易被人察覺。語言也存在暴力而這種暴力,就是語言。魯斯.貝本梅爾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詩中提到:"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者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語言暴力的危害不比肉體暴力的危害小,人們常常不自覺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常常給別人心理上帶來痛苦,肉體上的傷害是暫時的,但心理上的傷害,就像是附骨之疽,切膚之痛,難以消除。我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我們常常因為不恰當的表達,與人產生誤會或矛盾。
  • 世界讀書日,推薦《非暴力溝通》,讓你高效溝通,快樂工作和生活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我特別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你!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遇到太多溝通上的煩惱和衝突,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爭吵,而這本書能夠幫助你儘可能消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沒有必要的爭議,更有效溝通,快樂工作和生活!也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我在日常溝通中去實踐,受益匪淺!
  • 非暴力溝通系列——總論:感受生命之美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什麼書?2. 為什麼要寫《非暴力溝通》系列文章?3. 這本書哪幾個部分值得學習?一、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不帶暴力的、不用語言傷害人的溝通方式。現實生活中,暴力溝通、暴力語言很常見,包括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暴力溝通方式。閱讀過《非暴力溝通》後,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現在儘管已經讀了四遍,但每次讀還是有新的感受。非暴力溝通有什麼用呢?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其實,這樣的暴力,更頻繁的發生在我們與親近人之間。在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時,因為陌生的距離感,我們本能的會約束偽裝自己,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在親人面前,我們朝夕相處,他們對我們的寬容也最大,我們肆無忌憚的做自己,忘記偽裝,很難把握一個準確的度,所以,我們通常傷害的都是身邊的人。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作家盧森堡博士。一位能去巴勒斯坦演講的美國人(因為美國對巴勒斯坦的排擠,這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中人們的溝通常有暴力傾向,比如有壓迫的巴勒斯坦人與美國人的溝通,夫妻之間溝通,親自之間的溝通,但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本身是暴力溝通。
  • 拯救無數人的神奇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一
    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我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影響,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後來,我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想通,樂於互助。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這裡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 學會非暴力溝通,掌握人際交往的神奇密碼
    你覺得哪些存在溝通暴力呢?如果我告訴你,這些例子中每一句都存在暴力,你會有何反應呢?也許你會覺得驚訝,我們生活中,不都是這樣彼此溝通嗎?這些話很正常啊!年創建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YC)。多年來,馬歇爾博士致力於推廣非暴力的方式,幫助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化解衝突、促進和解。 2006年,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馬歇爾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馬歇爾博士於2015年去世。 二.
  •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讀《非暴力溝通》
    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作者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這樣的疑問。當然,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近《非暴力溝通》,共同探討、學習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
  • 《非暴力溝通》——兩句話四個步驟輕鬆搞定優質溝通
    而人際關係不好往往源於溝通的問題。很多時候你都會發現明明是為了對方著想想要對方更好,但是溝通的時候並沒有正確表達,從而導致心生芥蒂,關係破裂。溝通能力強的人,別人聽他說話就是一種享受,不會溝通的人,總是得罪了人也不自知,古語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中「隱蔽的暴力」比「身體的暴力」更加對人有傷害。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減少語言衝突帶來的痛苦呢?
  • 《非暴力溝通》 | 你的溝通方式裡,藏著你的未來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上好,這是我們一起共讀《非暴力溝通》的第十天,也是最後一天了。說實話,我有點捨不得結束這個分享,關於如何好好說話的話題,我可以跟你聊上十天十夜,因為,這是我的職業。親愛的朋友們,難受低落的時候,收起評判的欲望,不要對自己說語言暴力,把關注點放在需求上,你需要做些什麼改變,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如果你能這樣做,任何的困難都抵擋不住你。真的很希望非暴力溝通能夠給你巨大的魔力,讓你找出你內在的力量和美。
  • 人際溝通神書——《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剝開種種外在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去體察溝通雙方的內心需求,直接表達自己的請求,並回應對方的請求,最終建立起基於理解和關愛的關係。這是一本人際交往的神書,在都豆瓣上超過2w人對它給出好評,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了你,一旦我們之間發生衝突,會彼此提醒用非暴力的方式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