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除了身體上的暴力行為之外,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叫語言暴力或冷暴力,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往往給雙方帶來更大的傷害。
為什麼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總是彼此傷害?父母和孩子之間為什麼好像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為了與他人建立正向的溝通我們該如何傾聽他人?如何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怎樣讓集體討論更高效?怎樣的方式表達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怎樣表達感激更加真誠?
讀《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了解一種更有愛的溝通方式。
從1963年提出後,先後被美國聯邦政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以色列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
除了運用到教育領域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之外,還被廣泛運用在世界上飽受戰爭創傷的地區。
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
由於他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的經歷,使他後來發展出了頗具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
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01語言的力量
語言作為表達自我並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重要方式,伴隨我們一生。
人們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卻也經常互相傷害,充滿敵意。
有時候,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當社會輿論的陣地從街坊鄰裡轉移到網絡平臺,我們在為某明星因網絡暴力而抑鬱自殺的新聞感到痛惜不已的同時,也認識到語言真的可以殺死一個人。
然而,有些人雖然身處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充滿愛意。
從艾提·海勒申的日記中,我們知道即使她在被關進德國人慘無人道的集中營中時,仍然充滿柔情。
「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 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不是反駁和申辯,而是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
在我們傾聽他人和自己的同時,非暴力溝通培育互相尊重和關愛。
通過聆聽彼此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
02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為了彼此互助,我們將這四個要素融入非暴力溝通。
1、觀察
什麼是我的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感受
我的感受如何,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3、需要
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4、請求
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例如,一位母親與青春期的兒子說:「我看到電視機旁有兩隻髒襪子(觀察 ),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
接著她運用非暴力溝通中的第四個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願意將它放進洗衣機?」
這樣,這位母親就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清楚的表達了自己,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藉助它們關注傾聽他人。
我們首先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然後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使用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或傾聽他人,都是好的開端。
非暴力溝通的運用非常廣泛。
無論自我對話、與人交流還是集體討論,非暴力溝通都能使我們心存愛意。
它可以被運用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治療、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中。
我們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 也用它改善人際關係, 還能藉助它改進工作。
03是什麼蒙蔽了愛
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異化的溝通方式」 表達需求。
這樣的溝通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批判人。
道德評判將衝突歸咎於對方,而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判混為一談。
如果運用愛的語言:我們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
「對於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衝突。」
而不是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
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通過研究語言和暴力的關係發現:道德評判的詞語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在一些社會中,人們習慣於區分好人壞人,認為壞人應當收到懲罰。
另一種社會,圍繞人的需要來考慮問題。
後一種社會的暴力現象遠少於前一種社會。
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
在《讓自己過上悲催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催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生活中,隔壁家的小孩常常是父母拿來將我們進行比較的對象,使得幼年時期的我們從小就埋下不自信和自卑的種子。
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我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來迴避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
「你讓我」 「不得不」這樣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例如:
· 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麼打掃房間?
因為我不得不做。
· 上級的命令。
為什麼欺騙顧客?
因為老闆叫我這樣做。
· 性別角色、 社會角色或年齡角色
為什麼我必須做我討厭的工作?
因為我不僅是一個丈夫, 而且還是一個父親。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得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
「不應該"、"應該」和「 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
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04總結
首先我們認識到,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包含了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個基本要素。通過聆聽自己和傾聽他人的內心感受和需要,使我們能更好的建立起聯繫,互相尊重,互幫互助。它不僅僅是一種與自己溝通,改善人際關係的方式,也能改進工作,解決任何性質的矛盾和衝突。
同時我們還了解到,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雖然我們想要滿足某種願望,但卻用道德評判、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的方式彼此傷害,漸行漸遠。
05今日話題
想想你在與家人溝通時,哪些情況下是在用異化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