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分享書目: 《非暴力溝通》
主講人: 胡曉珊 高婷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作者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這樣的疑問。當然,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近《非暴力溝通》,共同探討、學習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
2019年10月7日,在黎玉潔老師的指導下,雲南大學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閱讀分享會在商旅學院樓1101室開展。2017級本科生胡曉珊、高婷兩位同學作為主講人,圍繞分享書目《非暴力溝通》,緊密結合身邊事例,分別就該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使彼此情意相通、和諧共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非暴力溝通》內容簡介: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指責、生氣、隱忍等方式並不能真正解決溝通問題,反而可能會加劇問題。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是心理學博士,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幫助解決了多起世界各地的衝突。為了提升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改善與他人的關係。他創作了《非暴力溝通》一書,提倡通過觀察、表達感受、需要、提出具體要求等方式進行交流,依照它有意識地進行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消除誤解。
分享環節
胡曉珊同學以朗誦一首有關溝通的詩《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作為引子,闡明了進行正確有效的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並結合具體事例深入解讀書中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就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也被稱為「愛的語言」,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達成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清晰地表達觀察結果,注意區分和評論之間的關係;感受:清晰的表達感受,注意區分和想法之間的關係;需要:是感受的來源;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注意區分和命令之間的關係。
——胡曉珊同學的讀書筆記
高婷同學緊密結合身邊事例,深入闡述了進行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意義。她提出觀點: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化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的反應,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讓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且傾聽他人。並就該觀點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就如何提高溝通質量提出諸多中肯的建議。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客觀表達對方行為,不評價。即從一定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事物的一種主觀評價。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要基於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觀察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那達到的效果就會完全不同。馬歇爾說:「如果我們的語言過於真實,別人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不願意做出友善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區分想法和感受。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如果你要讓對方更好的理解你,你應該直接說出你內在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我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需要」,說出具體的需要。表達你的需要。讓對方明白你的需要。好的表達,最好的標準是盡我們所能的接近真相:觀察的真相,感受的真相,需要的真相。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步,「你可不可以」,向對方提出具體的請求。
——高婷同學的讀書筆記
總結: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感受,習慣性地指責對方,推卸責任,以至於激化矛盾衝突。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儘可能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並站在對方的立場理解對方,通過採取一些更有效的溝通和聆聽方式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對方,獲得理解和信任。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愛的語言」,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等美好的詞語來主導生活。讓愛融入生活,讓生活更美好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許愛和幸福就會包裹我們,美好的事就會發生自然而然發生在我們身邊。學會非暴力溝通,人會變得平和許多,但這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所以我們要多多練習,讓這種溝通方式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最後以胡曉珊同學朗誦的詩最為結尾,讓我們一起通過讀詩來感悟溝通的藝術: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魯思貝本梅爾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語言築起心靈之牆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
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在我說與聽的時候,
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裡有話要說,
那些話對我如此重要,
如果語言無法傳達我的心聲,
請你幫我獲得自由好嗎?
如果你認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認定我不在乎你,
請透過我的言語,
傾聽我們共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