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同心圓讀書會,ID:HeartCircl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你是否會想了解自己(為什麼自己在某些方面是這樣的,親密關係中的咄咄逼人?為什麼自己熬夜會刷劇,好像浪費時間又不停責備自己……),想知道如何理解自己、表達自己。同時也希望了解他人,希望透過話語,能看見對方背後那些沒說出來的內容,不局限在語言裡去感受到對方。
你是否希望更好解決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和工作的關係中,解決那些困擾自己已久的關係問題。去理解自己和他人。
往期活動參與者的文字帶你去看見自己:
◆旺仔小奶牛:
學心理科班出身的朋友,參加後(感受、需要-非暴力溝通沙龍)有感:
形式是很好的
感受就是我能夠看見自己的需要到底在什麼地方,這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會讓自我探索變得更加清晰 也會讓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樣的。
更重要的是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改變 當再去讀原著的時候 感受和體會變得更加深刻 原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會更多的去專注。
在跟朋友討論的過程中 也會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非暴力溝通的這個問題。
◆讀書會老成員Ben:
活動體驗後,再看書的全身傾聽的內容,活動體驗的對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我一個人看書更立體……
感謝最後的練習,身體告訴最深的感受是羞愧,也是我曾經一直在逃避的感受。我的需要是友善,我很明顯能感受到,當小魚把這張需要卡片給我的時候我的身體有了些反映,好像麻了一下。可能是我想起小學的一段不參加打架被男生排擠的經歷。我討厭暴力,我需要友善。心底的事又被牽動出來。我也沒有想到最靠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羞愧和友善……
道德評判,強人所難,迴避責任,比較(具體內容看上期文字)
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切斷了與自己的內在的連接,也切斷了跟他人連接,感受不到彼此。
當我們看到「暴力四兄弟」,就可以召喚非暴力「四姐妹」: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一一化解。非常神奇,無論怎樣的狠角色,這「四姐妹」一出場,都能以柔克剛,春風化雨。
有時發現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是為了他人而活,忽視了自己的需求。我們忘了愛自己,忘了自己是一個多麼特殊的生命。生活黯然失色。
更多的時候,我們對家人,朋友,親密關係中的人惡語相向,他/她怎麼就是……的?怎麼就不能……我呢?我們對他們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敵人形象,貼上了一張又一張標籤,他/她就是小氣的,就是自私的,就是……的。這些敵人形象和標籤讓我們無法看到圖像背後的真人形象。
書作者,馬歇爾博士分享了個例子,一對夫妻之間長達39年敵人形象的衝突例子,39年來衝突不斷,當倆人真正了解了新的溝通方式,並且願意嘗試去用時,從那時候開始,解決39年的衝突問題二十分鐘就完成了。(當然,進入到用這種新的溝通方式,愛的溝通方式並不容易,我們是如此習慣於4種異化的溝通模式,各種評判(指責),逃避責任(說不得不),比較,強人所難(說應該)。
為何鍾情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本身的魅力。我想起這書最初很觸動我的部分-它可以分清想法和感受,弄清為什麼感受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源於自己(我也曾一直困惑於情緒中,暗含很多「我對你錯」),慢慢開啟了為自己負責的路程。我們教育領導提到相關的部分,感受來源於自己。當時依然有些困惑。那段時間再看非暴力溝通,發現,書上表述竟然領導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清晰能幫助我更容易看見這點!後來慢慢學習發現它可以更深入地去工作,幫助自己連接到需要,連接到更豐盛的生命。
幾位主持人都辦過非暴力溝通讀書會,我沿用了非暴力工作坊的系統,劉軼老師重視通過工作坊的系統的學習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自己的感受、需要、請求,這點是非常可貴的,也是我覺得非常重要和重視的。我希望大家在活動中能充分感受這部分,找到自己的力量。借用非暴力培訓師劉軼老師說的,人本來就有這種能力,同理他人和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