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有人想,我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最後別人拒絕了,我還必須接受,那能叫溝通嗎?這樣還有溝通的必要嗎?那是不愛,是對他人的縱容吧?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種叫法是愛的語言。沒有人願意被強迫做事,即使是暫時順從了,也不會有長久的改變,除非是為了愛和滿足自己的需求。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雙方的需求,是建立彼此的聯結,讓愛流動起來。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別人滿足自己,且美其名曰為愛。
帶著這個目的去溝通,我們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他人。誠實地面對自己,就是去探索自己的感受,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誠實面對他人就是去看見,去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及請求是什麼。
在第一個階段的練習中,我常常帶有目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溝通,當時並沒有覺察到。比如,我想讓孩子主動學習,滿足我省心和輕鬆的需求,但沒去了解孩子不主動學習背後的正面動機,也就是她有怎樣的需求。所以我常常感覺溝通很困難,孩子也不配合。我想一個原因是,我帶有目的,想儘快看到目的實現,而且急於想把非暴力溝通用好。二是焦點轉移到自身了,覺察自己的痛苦感受了,我退縮了。三是溝通中經過兩三個回合後我就經常卡住,不知道怎麼接話,不會猜她的想法和需求。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有了兩次成功的溝通體驗,談了三件我和孩子有隔閡和矛盾的問題。最終的結果是,我很滿足,很高興,孩子很愉悅,很開心。她主動提出解決辦法,兩人的需求都滿足了。
回想起來,這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的不同在於:
1、我的目的變了,只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想拉近和她的距離,而不是想讓她按照我的要求做事。一開始孩子還是很抗拒,她大概習慣了我總是提出命令,所以會情緒急躁,說話大聲,哭鬧。
2、我接受她當時的狀態,由她繼續,只是靜靜體會她的感受,等她停頓時反饋我體會到的感受:你很難過,很委屈,是不是?再猜測她的想法,她會修正我的猜測。
3、我把書上的感受和需求列表都記下來了,卡住的時候,我就挨個問,讓她確認,最後就知道了她的需要。
4、我學會全身心傾聽,隨著她的情緒流動走,不再總想著快速得到結果。她的情緒一直變化,我就一直猜,一點一點猜,跟隨她。
持續1個多小時的溝通,孩子的情緒從激動,委屈,哭,難過到最後的輕鬆,開心。我想這就是看見孩子,就是給到了孩子需要的關注。
在這個階段,有一次,孩子的一個小小舉動讓我大發脾氣,後來幾天我覺察到自己發脾氣是因為,和孩子有了聯結之後,我不熟悉也害怕那種有聯結的親近感,所以通過發脾氣想要推開她。之後,我開始習慣和享受和孩子的聯結,也學會了如何深入交流和聯結,溝通中就不會再卡住了。
這也帶給我很大的收穫和體會:
1. 體會和感受到彼此深深的聯結和親近,讓我看到孩子的閃光點,也更加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
2. 孩子不高興的時候願意和我聊了。
3. 成功的體驗會讓我更願意實踐非暴力溝通。
4. 沒有目的是最好的達成目的方式,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健康成長,它一定是正面的積極的,只是被很多表象掩蓋了。比如我期待孩子自主學習,常運動,乾淨整潔。她沒這樣做背後有正面動機,可能是她需要輕鬆娛樂,也可能是她遇到問題需要支持和幫助了。之前只會認為孩子不願學習,懶,不愛乾淨等等。
5. 實踐非暴力溝通,是向內探索自己,也是克服自戀的過程。人是虛妄的,自以為了解一切,其實我們連自己都不甚了解,更別說別人,尤其是孩子。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我們不完全了解的經歷和感受體驗,需要我們清空自己,再向外去了解他人。
6. 允許自己有做不到,不想做的時候,接納自己當時的狀態,先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當下的接納是為了下一次的更好。和孩子關係緊張的時候,我說話硬,冷,帶著挑剔和威脅,孩子也是對抗,扎刺,我倆互相刺激和激怒對方。雖然我頭腦想嘗試非暴力溝通,但真的做不到。忽然我想要做的時候,會做得比以前更好。
勸好朋友戒菸的例子,我感受到了真誠和愛,接納朋友當下的狀態,給予了朋友最需要的支持。多次戒菸不成功的人,不是我們通常想的不想戒菸,他害怕做不到不被接納,怕讓人失望,他需要認可和欣賞自己,這是積極的,正面的需求。除非深入了解了對方的需求,否則沒有發言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評價別人。
親子關係自帶權威性,身為父母的我們,要覺察自己的控制欲,是不是非要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所以會關係緊張。我試過兩周時間做到不要權威和掌控,很難,越多的嘗試,就越能更好地覺察自己,也更容易放鬆和穩定情緒。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無關,也不要背別人情緒的鍋。
和孩子的溝通很考驗我的接納能力,這些考驗在我身上引發的感受也需要我自己負責的,而不是她讓我有什麼感受。通過每一次的考驗,我覺察到自己抱怨,威脅,控制,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我不是在修正孩子,而是在改變自己,說觀察到的事實,描述自己的感受,體會自己的需要,再提出請求。
克裡希那穆提說:「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把事情看得很清楚了,自然就不需要掌控力了。」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彼此增進理解。
----------------------------------------------
我是史芸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分享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相關的知識。
家庭教育包含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包含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