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存在各種暴力,其中語言暴力最為普遍。
人們的言語五花八門,但行動卻大同小異,因為前者不承受代價,後者承受代價。講刻薄話的成本是如此低,而溫柔,需要更強大的力量。
語言暴力的形式不僅有不道德的謾罵與嘲諷,而且有情感作為要挾,要求別人做一些事情,或者推卸責任。
其實,這樣的暴力,更頻繁的發生在我們與親近人之間。在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時,因為陌生的距離感,我們本能的會約束偽裝自己,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在親人面前,我們朝夕相處,他們對我們的寬容也最大,我們肆無忌憚的做自己,忘記偽裝,很難把握一個準確的度,所以,我們通常傷害的都是身邊的人。
這些暴力的傷害不僅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使人失去信心,更會使親近的人感到傷心,委屈,失望,從而拉遠我們的距離。
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讓我們誤以為這是人生常態,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際交往變得更和諧?
答案是有的,只要掌握一些克服暴力溝通的技巧,我們就能做得更好。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暴力溝通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介紹了如何觀察,識別,克服暴力,這是一本工具書,作者梳理了一套方法論,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的內心,「非暴力的基礎是通過改善溝通方式,更好的理解他人。」
暴力溝通產生的因素——異化的溝通方式
1.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2.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顯然,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是人們常用的另一短語,例如:「你讓我傷透了心。」此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4.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
例如:「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是的,我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得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作者簡介:
馬歇爾·盧森堡(1934—2015),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非暴力溝通》指出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建議。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們不夠成熟,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的表現:
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2.我們認識不到,我們並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4.我們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相反,在使用懲罰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們:
1.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2.感到懊悔;
3.改變行為。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牴觸心理,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疏遠。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為「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克服的關鍵,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要素:
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2.感受:對於這種事情,我們有什麼感受,感受是情緒而非思想,是結果而非批判。
3.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誠實地表達自己
4.請求
清楚的請求,而非命令他人
「你是否願意……」
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是情感
而非思想):「你感到……嗎?」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作者相信,人類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只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帶來的痛苦。
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
更多乾貨,可關注我的公眾號「我書架上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