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2020-12-20 即涼的學習筆記

這世上存在各種暴力,其中語言暴力最為普遍。

人們的言語五花八門,但行動卻大同小異,因為前者不承受代價,後者承受代價。講刻薄話的成本是如此低,而溫柔,需要更強大的力量。

語言暴力的形式不僅有不道德的謾罵與嘲諷,而且有情感作為要挾,要求別人做一些事情,或者推卸責任。

其實,這樣的暴力,更頻繁的發生在我們與親近人之間。在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時,因為陌生的距離感,我們本能的會約束偽裝自己,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在親人面前,我們朝夕相處,他們對我們的寬容也最大,我們肆無忌憚的做自己,忘記偽裝,很難把握一個準確的度,所以,我們通常傷害的都是身邊的人。

這些暴力的傷害不僅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使人失去信心,更會使親近的人感到傷心,委屈,失望,從而拉遠我們的距離。

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讓我們誤以為這是人生常態,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際交往變得更和諧?

答案是有的,只要掌握一些克服暴力溝通的技巧,我們就能做得更好。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暴力溝通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介紹了如何觀察,識別,克服暴力,這是一本工具書,作者梳理了一套方法論,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的內心,「非暴力的基礎是通過改善溝通方式,更好的理解他人。」

暴力溝通產生的因素——異化的溝通方式

1.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2.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顯然,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是人們常用的另一短語,例如:「你讓我傷透了心。」此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4.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

例如:「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是的,我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得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作者簡介:

馬歇爾·盧森堡(1934—2015),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非暴力溝通》指出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建議。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們不夠成熟,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的表現:

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2.我們認識不到,我們並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4.我們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相反,在使用懲罰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們:

1.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2.感到懊悔;

3.改變行為。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牴觸心理,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疏遠。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為「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克服的關鍵,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要素:

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2.感受:對於這種事情,我們有什麼感受,感受是情緒而非思想,是結果而非批判。

3.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誠實地表達自己

4.請求

清楚的請求,而非命令他人

「你是否願意……」

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是情感

而非思想):「你感到……嗎?」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作者相信,人類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只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帶來的痛苦。

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

更多乾貨,可關注我的公眾號「我書架上的神明」

相關焦點

  •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讀《非暴力溝通》
    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分享環節胡曉珊同學以朗誦一首有關溝通的詩《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作為引子,闡明了進行正確有效的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也被稱為「愛的語言」,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達成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 讀書三問《非暴力溝通2》讀書筆記、讀後感,暴力溝通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讀書三問讀後感讀書三問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第一章)2. 暴力溝通的起源?暴力溝通有哪些方面? (第二到六章)3.後來,我發現了一獨溝通方式,依照它來淡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1 人生的抉擇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示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溝通是相互的,好的溝通拉近雙方的關係,不好的溝通是一種暴力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他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想過和"暴力 "扯上關係。這些無心或者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 悅讀|初識非暴力溝通
    語言是窗戶亦是牆,透過窗戶或是牆,我們能夠看到同樣的世界,傾聽到共有的情感!對暴力的認知,我們條件反射式地認為是對身體的傷害;其實,給精神帶來傷害的也是一種暴力行為,只不過更為隱蔽罷了。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聆聽,能使談話者情意相通、樂於相助。這種溝通方式即為「非暴力溝通」,也稱之為「愛的語言」。在生活中,我們一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時就想著立馬去反駁;我們一聽到某事時就想著立馬去發表自己的觀點。
  • 遠離語言暴力,《非暴力溝通》:用正確的溝通方法,治癒你的人生
    語言也存在暴力而這種暴力,就是語言。魯斯.貝本梅爾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詩中提到:"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是讓我們自由。」語言可以是傳遞愛的使者,也會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當我們可以放下暴力式的溝通方式時,愛與友誼自然就會聚攏在我們身邊。我們處處都生活在充滿暴力的溝通中,並且我們自己也在不斷的製造語言暴力。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讓理工女學會感性思考
    一、概念:非暴力溝通1、「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也被稱為「愛的語言」。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達成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如「我不得不……」,「是你讓我……」  ● 強人所難:要求和命令別人異化的溝通方式與非暴力溝通相悖,它忽視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請求。
  • 讀一本書|《非暴力溝通》經典語錄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下面,為大家分享《簡愛》經典語錄摘抄,快來看看吧!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認識自己,感受他人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道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和緩式溝通。
  • 《非暴力溝通》:掌握心的語言 讓愛融入生活
    讓他人關注、理解我們,同時讓我們的愛無障礙的傳達給他人,讓愛融入生活的溝通方式,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和暴力不沾邊,只有打人才算是暴力,因為身體上的暴力顯而易見,其實語言上的暴力,是一種「隱秘的暴力」,它已經瀰漫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帶來感情上的互相傷害,偏見、憎恨、懷疑、激怒等等。
  • 讀書分享 |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一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異化溝通」:主要講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主要有道德判斷、比較、逃避責任、強人所難、行為評判。 暴力溝通比非暴力溝通容易,暴力溝通是發洩自己,非暴力溝通是控制自己。使用暴力的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採取一種錯誤的方式用暴力來維護心靈的和平。
  • 十分鐘讀完《非暴力溝通》|教你正確表達愛的溝通方式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今天嘮叨就帶你看如何正確的表達愛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2、非暴力溝通我們再來看一看典型的非暴力溝通的語句。你是否願意把它們拿到房間或者放到洗衣機中(請求)。藉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就是這樣在談話中展現的。下面,我將介紹這四部分來為你展示其中的重點和注意事項,來幫你更好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和如何將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 《非暴力溝通》:這幾句經典語錄讓你知道如何與人溝通
    前幾日有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什麼說有幸呢?因為這本書我認為它是打開我新的溝通世界的大門。之前的我不管是當面聊天還是線上聊天,都讓我感覺到我是「話題終結者」,說著說著就沒人了。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說的話沒有人聽。我們易變生著氣,一邊想著他這個人怎麼這樣不聽我說話。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話是打過去的一堵厚實的高牆,將你和對方都屏蔽在外。
  • 《非暴力溝通》——化解「敵意」的「話術」與「活法」
    因此,假如筆者今日有幸見到「萬聖先師」孔子本人,最想與他坐而論道、教學相長、「悅閱欲試」的一本書,非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莫屬。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我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讀這本書前,我希望改進自己的溝通方式。讀完這本書,我希望將一些內容推薦給孩子,讓他學會運用它介紹的溝通方法,去獲得更好的生命體驗。是什麼蒙蔽了愛?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我容易犯的是進行比較、強人所難,容易造成和孩子的隔閡。《非暴力溝通》的表達技巧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這樣他人才能願意、並正確的理解你。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不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的同時,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目的 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讀後感請求幫助的語言,在生活中往往帶有命令的語氣。讀後感溝通的最大問題是「對牛彈琴」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就是用心傾聽別人。只有真實理解他人,明白自己才能做到有質量的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試著回想,我們是否曾因為他人的嘲諷,指責,打斷,隨意的評判,武斷的結論而心傷難受,這些我們曾以為早就褪色的記憶總會在某個時刻刺上心頭,有時甚至比肉體的痛苦還難以磨滅。也許我們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而盧森堡博士就是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重塑我們對衝突的積極思維方式,打開愛和理解,用更友善的方式代替暴力言語。
  • 《非暴力溝通》讀書感悟——讓語言充滿「爆力」,而非暴力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寫郵件、發簡訊、電話,但都是靠語言文字進行傳達,而面對面的語言傳遞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能具有殺傷力的,而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卻相當少,尤其在衝突面前,溝通的雙方都最擅長語言的暴力,而不是語言的爆力,二者都蘊含著語言的強大力量,但前者是負面的,有害的,後者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 非暴力溝通: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愛
    我們應該學會去與他人溝通,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言,學會非暴力溝通,是最好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 人際溝通神書——《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剝開種種外在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去體察溝通雙方的內心需求,直接表達自己的請求,並回應對方的請求,最終建立起基於理解和關愛的關係。這是一本人際交往的神書,在都豆瓣上超過2w人對它給出好評,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了你,一旦我們之間發生衝突,會彼此提醒用非暴力的方式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