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言究竟該作何解釋?
南懷瑾先生借《論語別裁》一書曾對過往古人的所謂「權威說法」做過大膽質疑,並給出了自圓其說的解讀。他指出:「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南懷瑾先生還進一步闡釋道:孔子推崇的「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
不過,筆者進一步認為,孔子一輩子孜孜以求、「學而時習」的「學問」,無非一個「說」字,即教人認同並接受其「學說」的「說話的藝術」!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再看《史記·孔子世家》,老子曾對孔子有如下告誡:「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可見,老子對孔子學說的教學內容及其言說形式是頗有微詞的,因此才會不厭其煩地反覆提醒。
接下來再讀一讀令孔子動怒的兩個人,及其與之交惡的兩段說辭: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荀子·宥坐》
這足以說明:不論是給學生上課,還是與同事共處,抑或是為老闆出謀劃策,一輩子口口聲聲講究彬彬有禮的孔子,其溝通能力卻相當失敗。雖然煞費了「我這都是為你好」的一片苦心,卻難以讓他人心悅誠服,更幾乎無法企及「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境界。
因此,假如筆者今日有幸見到「萬聖先師」孔子本人,最想與他坐而論道、教學相長、「悅閱欲試」的一本書,非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莫屬。
請隨我一起品讀下面幾段書中文字:
「道德評判」的「語言暴力」,
無時無刻、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把談話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我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對人有成見。」「這是不恰當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然而,語言使我們陷於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
掌握「非暴力溝通要素」
首先,是學會不帶評判的「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請求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接下來,想像再與酷愛《詩經》的孔子一道,誦讀書中摘錄的魯思·貝本梅爾的兩首詩,用心體會其中「觀察性語言」和「評判性語言」有著怎樣的區別,不可思議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又是如何透過語言觸及心靈的。
《懶惰的人》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
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
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
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言語築起心靈之牆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
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在我說與聽的時候,
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裡有話要說,
那些話對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語無法傳達我的心聲,
請你幫我獲得自由好嗎?
如果你以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認定我不在乎你,
請透過我的言語,
傾聽我們共有的情感。
觀察英文「heart(心)」與「earth(地球,泥土)」這兩個詞,貌似迥異不同。但若將「heart」的首字母h移到最後,心念一轉,瞬間便形成了我們所有人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這個世界、這顆藍色的星球——「earth」。
人同此心:不論是東方人熱衷的神話傳說,還是西方人篤信的《聖經》故事,我們都認定——「我們地球人」是由「一撮泥土」摶成的,一旦走到生命的盡頭,必將歸於「一撮泥土」;但,「我們地球人」更是用「心」造就、成全的,即使走到生命的盡頭,精神必將永恆,可以永遠活在後人的心中。
因此,不論面對大到東西方文明衝突的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戰的日益激烈,還是遭遇親朋好友間的小誤會,抑或與同事、與客戶、與合作夥伴間產生的各種磕磕碰碰,我們能否開始警醒,能否願意進入「非暴力溝通」的認知模式,嘗試換個視角看世界——相信用「心(heart)」聆聽,總能「聽見(hear)」彼此共同的心聲!
誠如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先生深情指出的那樣:
世界只有一個……如果一個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驅者的成就能像了解他們自己的文化先驅者們的成就那樣清楚,那他就必定只能對其他民族的成就給予應有的了解和讚賞。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種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時期。假使人類能戰勝那些掌握著空前未有的強權而不負責任的人們所帶來的危機,那麼,大同世界的觀念便能把一切國家的勞動人民團結成一個共同的、合作的社會。
書名:《非暴力溝通》
作者:(美)馬歇爾·盧森堡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若是企業家朋友們不單滿足於只會看看書中熱鬧,而是更想洞悉其中蘊藏著的關乎「商業認知」、「商業模式」和「資本之路」的門道,敬請參加創享智庫5月「顛覆論壇」——藉助3天2晚的「腦力激蕩」,請給自己一點難得的閒暇與空間,進而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