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能好好聽話、努力學習呢?」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一回家就玩手機,不理我?」
「你怎麼又遲到了?是不是不想幹了?」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你是否也曾經被這些話傷害過?也因為說錯話而傷害過別人?
這也許是我們無意識中進行了「暴力溝通」的緣故。「暴力溝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它造成了無數的冷漠、隔閡和敵視,
那我們要如何避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呢?答案就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
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在全世界35個國家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並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不僅調解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家的宗教暴力衝突,而且說服了威脅自己人身安全的巴勒斯坦聽眾,及時化解了一觸即發的衝突。
自這本書發行以來,世界各地無數的讀者通過書中講述的方法,學會了化解負面情緒,用不帶傷害的方式解決人際衝突。
01、什麼是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把暴力溝通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它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其實就是拿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綁架別人,給別人貼標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天早上你在電梯裡跟公司新來的同事小趙打招呼,但是她一直低著頭玩手機,並沒有回應你。你心裡覺得很不舒服,這個小趙怎麼回事呀,跟她打招呼也不理人,這麼高冷不禮貌。
小趙不跟你打招呼真的只是因為她高冷不禮貌嗎?有沒有可能是她沒有注意到你,或者她當時戴著耳機,沒有聽到你的話?再或者是她剛到公司,對你還不熟悉?其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你第一時間就給她貼上了「高冷不禮貌」的標籤。
再比如說,你異地的女朋友想要每天下班後都跟你視頻,但你覺得沒必要,反而覺得是女朋友「太粘人」了。反之,如果是你想要每天下班後跟女朋友視頻,而她拒絕了你的要求,你就覺得她「太冷漠」。
帶有以偏概全的心理或者持有雙重標準隨意去評判別人,很容易給對方帶來情感上的傷害。
這就是第一種暴力溝通,道德評判。
第二種是與他人作比較。
中國有句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比較」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是我們心裡永遠的傷口。上學的時候跟同學比成績,工作後跟同事比業績,結婚後跟朋友比孩子房子車子。
與別人進行這種無條件的比較,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溝通時會忽略別人對我們的愛,說出偏激的話,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第三種是迴避責任。
什麼是迴避責任呢?其實就是現在流行說的「甩鍋」,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都是別人的過錯。
我們總是喜歡用「不得不」、「你讓我覺得」等這類負責任的語言來迴避責任。
比如說,「我不得不每天做飯。」「你讓我覺得很失望。」
我們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但與此同時也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如果我們長期做自己很討厭的事情,我們會變得很消極,內心也會越來越煩躁,越來越暴力。
所以無論選擇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先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然後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表達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
第四種是強人所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作為家長,我們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要求他們必須考多少分,在班級必須排多少名。作為上司,我們要求下屬必須轉發公司的朋友圈,必須參加下班後的應酬。
我們可以對別人提出各種要求,但是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即使我們通過威脅或懲罰達到了目的,但最後我們收穫的將會是他們的疏離。
02、為什麼要使用非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曾有過一段充滿暴力的童年經歷,因為他是猶太人,他的童年都在飽受同學的欺負。
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影響。經過長年實踐,他終於發現了一種「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對結婚28年的夫妻在鬧離婚。妻子很痛苦,但她還是在努力挽救這段不易的婚姻。她參加了非暴力溝通培訓班,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丈夫交流,她不再退縮委屈,她用心傾聽體會丈夫的感受,說出自己需要,最後她成功挽救了她的婚姻。
非暴力溝通的威力不是改變別人來迎合我們,而是幫助我們敞開心扉,愛自己的同時也重視別人的感受需要。
它不僅能解決世界上眾多尖銳的衝突和爭端,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增進與孩子伴侶的關係,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讓我們消除焦慮。
03、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
只要四步,就讓你輕鬆學會非暴力溝通。
第一步是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做到客觀陳述事實。
你是不是覺得有點抽象,很難理解?
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說,「今天好冷呀。」
這就是一種主觀看法,因為每個人對溫度的感知不一樣,你覺得冷,別人可能不這樣覺得。
如果是陳述事實,應該說:「今天氣溫16度。」
簡單來說,當我們在說一件事時,我們容易把自己的看法或評價跟事情的客觀事實混淆,這樣可能會導致暴力溝通,所以需要我們把主觀評價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
「小王最近老是跟我抱怨工作太辛苦。」這句話是在表達事實,還是已經做出評論了呢?
很明顯,這句話是在評論小王,而不是在表達事實。聽到這句話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小王「愛抱怨,工作不踏實」?這樣的印象是不是會讓你給小王貼上負面消極的標籤,妨礙你進一步了解真實的她?
但如果是表達事實,應該是這樣說:「這一個星期,小王跟我聊天有三四次都在說工作不順利,很難適應目前的工作。」
這裡沒有對小王做出任何評論,只是客觀地說出了事實。小王可能只是工作上暫時遇到了不順,她並沒有抱怨,她只是想找人傾訴煩惱。
語義學家溫德爾·詹森認為,「用靜態的語言來捕捉不變的現實,會造成很多困擾。」
世界是瞬息萬變的,人也一樣,但是如果我們只用單一不變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很容易說出不負責任的話。中國俗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我們要客觀地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內心的善意。
下一次,當你想跟愛人溝通的時候,不要直接說你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一點都不顧家,你應該把你看到的事實告訴他:你最近每天都加班到11點才回家,我們清醒相處的時間都不超過1小時,我很擔心你。這樣溝通,既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又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擔心。
區分觀察和評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平時多刻意練習,不斷在溝通中提醒自己,轉換談話思維。
第二步是積極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
盧森堡博士在美國學校21年,但從沒人問過他的感受。9歲的他被同學欺負,不敢回家,老師卻批評他,讓他不要「膽小怕事」。後來他成為運動員,手腕骨折,教練們沒有關心他的感受,也不讓他接受治療,只因教練們覺得運動員要具有「全力以赴」的精神。
你是不是覺得盧森堡博士的經歷似曾相識,「不要哭,男兒有淚不輕彈」「這點小事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我們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我們不需要感受。但事實是我們需要積極表達感受。
積極表達內心的感受對一個家庭來說尤為重要。
一對夫妻進入了冷戰。妻子指責丈夫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他對我的話總是毫無反應。」旁邊的丈夫也真的像一堵牆,坐著一動不動,一句話也沒說。最後妻子氣急敗壞,丈夫委屈退縮。他們都沒有跟對方表達內心的感受。妻子只是一味地指責,丈夫則一直沉默不語,這樣只會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疏遠。
如果妻子面對丈夫的沉默時,積極地說出內心感受:「你不回應我,我很傷心,你是有心事嗎?」如果丈夫在面對妻子的指責時,也積極表達內心感受:「我現在有點累,如果你不急的話,可以等一會兒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嗎?」這樣的表達,讓對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讓溝通變得順暢不少呢。
當你的孩子為了看動畫片不做作業的時候,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去參加補習班的時候,你不要直接跟孩子發脾氣,你可以跟他說你的感受:你很擔心他,並引導孩子大膽說出他內心的感受,讓你更加了解他的想法。長期這樣的溝通,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更進一層。
不要再指責別人不懂你,不要再把「你根本就不懂我」掛在嘴邊,我們要養成積極地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當感到開心、難過、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勇敢地說出來,讓別人直面我們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第三步是直接說出你的需要。
當孩子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生氣?當丈夫天天加班晚歸,幾乎沒時間跟你聊天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委屈?當下屬沒有把工作及時完成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氣憤?
為什麼你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想生氣批評別人呢?盧森堡博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開心,痛苦和憤怒,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實際上,對別人的批評指責間接表達了我們的需要。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傾向於通過批評指責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往往得到的卻是對方尖銳的反擊,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相反,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很有可能得到別人積極的回應。
孩子把客廳弄亂,你的需求是想讓他自己動手整理客廳,下次避免這種情況。丈夫經常加班晚歸,沒時間關心你,你的需求是想他能多點時間陪陪你。下屬沒有及時完成工作,你的需求是讓他不要耽誤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些就是你的需要,為什麼不嘗試直接說出來呢?一旦你開始說出需要,而不是無端指責時,對方都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你的需要。
當然,我們不僅要自己說出需要,也要積極引導別人說出他的需要,要善於詢問別人:「你現在需要什麼?」
直接大膽地說出你的需要吧,讓自己努力擺脫糟糕的情緒困擾。
第四步是清楚地提出你的請求。
你是不是覺得提出請求很簡單呢?其實並不簡單,我們在說自己的請求時,很容易說出模糊的請求,讓別人產生誤會。
比如說,媽媽希望孩子能學會幫忙分擔家務,於是對孩子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你能每天都幫我做家務嗎?」
這就是一個模糊的請求,孩子不知道做家務的標準在哪裡,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很難滿足媽媽的請求,一旦有請求沒有得到滿意的回應,就很容易產生暴力溝通,讓孩子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
那要提出什麼樣的請求才能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一個好的請求,是具體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例子裡媽媽提出的要求太模糊,讓孩子不知如何回應。如果媽媽說的是一個具體清晰的請求:「你能每天在晚飯後幫媽媽洗碗和拖地嗎?」這樣孩子就很清楚要怎樣做才能滿足媽媽的請求了。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不要把請求變成「命令」。
那什麼是命令呢?因為請求沒有被滿足,就指責批評別人或者想利用別人的愧疚來滿足自己的請求,這都是命令。
小傑心情不好,想讓珍珍陪他聊聊。但珍珍因為加班太累,就讓小傑找其他的朋友。於是小傑很不高興地指責珍珍說:「你這人太自私了,我心情不好都不願意陪我。」
小傑這樣的請求就是命令。因為珍珍沒有滿足他的請求,他就不顧及珍珍休息的需要,直接指責她自私。
我們無意強人所難,所以我們在向別人提出請求的時候,也要細心傾聽對方的感受想法,了解對方的需要,細心地問一句:「你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請求呢?」
非暴力溝通不是一時就能學會的技能,它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不斷練習和實踐,當你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遇到阻礙時,不要沮喪灰心,我們不要只關注非暴力溝通最後的結果,應當重視培養非暴力溝通的意識,創造更大的價值。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你能因為非暴力溝通擁有更加美好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