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暴力溝通

2020-12-11 啊嗚讀書

「我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能好好聽話、努力學習呢?」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一回家就玩手機,不理我?」

「你怎麼又遲到了?是不是不想幹了?」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你是否也曾經被這些話傷害過?也因為說錯話而傷害過別人?

這也許是我們無意識中進行了「暴力溝通」的緣故。「暴力溝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它造成了無數的冷漠、隔閡和敵視,

那我們要如何避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呢?答案就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

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在全世界35個國家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並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不僅調解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家的宗教暴力衝突,而且說服了威脅自己人身安全的巴勒斯坦聽眾,及時化解了一觸即發的衝突。

自這本書發行以來,世界各地無數的讀者通過書中講述的方法,學會了化解負面情緒,用不帶傷害的方式解決人際衝突。

01、什麼是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把暴力溝通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它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其實就是拿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綁架別人,給別人貼標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天早上你在電梯裡跟公司新來的同事小趙打招呼,但是她一直低著頭玩手機,並沒有回應你。你心裡覺得很不舒服,這個小趙怎麼回事呀,跟她打招呼也不理人,這麼高冷不禮貌。

小趙不跟你打招呼真的只是因為她高冷不禮貌嗎?有沒有可能是她沒有注意到你,或者她當時戴著耳機,沒有聽到你的話?再或者是她剛到公司,對你還不熟悉?其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你第一時間就給她貼上了「高冷不禮貌」的標籤。

再比如說,你異地的女朋友想要每天下班後都跟你視頻,但你覺得沒必要,反而覺得是女朋友「太粘人」了。反之,如果是你想要每天下班後跟女朋友視頻,而她拒絕了你的要求,你就覺得她「太冷漠」。

帶有以偏概全的心理或者持有雙重標準隨意去評判別人,很容易給對方帶來情感上的傷害。

這就是第一種暴力溝通,道德評判。

第二種是與他人作比較。

中國有句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比較」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是我們心裡永遠的傷口。上學的時候跟同學比成績,工作後跟同事比業績,結婚後跟朋友比孩子房子車子。

與別人進行這種無條件的比較,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溝通時會忽略別人對我們的愛,說出偏激的話,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第三種是迴避責任。

什麼是迴避責任呢?其實就是現在流行說的「甩鍋」,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都是別人的過錯。

我們總是喜歡用「不得不」、「你讓我覺得」等這類負責任的語言來迴避責任。

比如說,「我不得不每天做飯。」「你讓我覺得很失望。」

我們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但與此同時也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如果我們長期做自己很討厭的事情,我們會變得很消極,內心也會越來越煩躁,越來越暴力。

所以無論選擇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先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然後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表達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

第四種是強人所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作為家長,我們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要求他們必須考多少分,在班級必須排多少名。作為上司,我們要求下屬必須轉發公司的朋友圈,必須參加下班後的應酬。

我們可以對別人提出各種要求,但是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即使我們通過威脅或懲罰達到了目的,但最後我們收穫的將會是他們的疏離。

02、為什麼要使用非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曾有過一段充滿暴力的童年經歷,因為他是猶太人,他的童年都在飽受同學的欺負。

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影響。經過長年實踐,他終於發現了一種「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對結婚28年的夫妻在鬧離婚。妻子很痛苦,但她還是在努力挽救這段不易的婚姻。她參加了非暴力溝通培訓班,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丈夫交流,她不再退縮委屈,她用心傾聽體會丈夫的感受,說出自己需要,最後她成功挽救了她的婚姻。

非暴力溝通的威力不是改變別人來迎合我們,而是幫助我們敞開心扉,愛自己的同時也重視別人的感受需要。

它不僅能解決世界上眾多尖銳的衝突和爭端,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增進與孩子伴侶的關係,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讓我們消除焦慮。

03、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

只要四步,就讓你輕鬆學會非暴力溝通。

第一步是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做到客觀陳述事實。

你是不是覺得有點抽象,很難理解?

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說,「今天好冷呀。」

這就是一種主觀看法,因為每個人對溫度的感知不一樣,你覺得冷,別人可能不這樣覺得。

如果是陳述事實,應該說:「今天氣溫16度。」

簡單來說,當我們在說一件事時,我們容易把自己的看法或評價跟事情的客觀事實混淆,這樣可能會導致暴力溝通,所以需要我們把主觀評價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

「小王最近老是跟我抱怨工作太辛苦。」這句話是在表達事實,還是已經做出評論了呢?

很明顯,這句話是在評論小王,而不是在表達事實。聽到這句話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小王「愛抱怨,工作不踏實」?這樣的印象是不是會讓你給小王貼上負面消極的標籤,妨礙你進一步了解真實的她?

但如果是表達事實,應該是這樣說:「這一個星期,小王跟我聊天有三四次都在說工作不順利,很難適應目前的工作。」

這裡沒有對小王做出任何評論,只是客觀地說出了事實。小王可能只是工作上暫時遇到了不順,她並沒有抱怨,她只是想找人傾訴煩惱。

語義學家溫德爾·詹森認為,「用靜態的語言來捕捉不變的現實,會造成很多困擾。」

世界是瞬息萬變的,人也一樣,但是如果我們只用單一不變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很容易說出不負責任的話。中國俗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我們要客觀地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內心的善意。

下一次,當你想跟愛人溝通的時候,不要直接說你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一點都不顧家,你應該把你看到的事實告訴他:你最近每天都加班到11點才回家,我們清醒相處的時間都不超過1小時,我很擔心你。這樣溝通,既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又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擔心。

區分觀察和評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平時多刻意練習,不斷在溝通中提醒自己,轉換談話思維。

第二步是積極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

盧森堡博士在美國學校21年,但從沒人問過他的感受。9歲的他被同學欺負,不敢回家,老師卻批評他,讓他不要「膽小怕事」。後來他成為運動員,手腕骨折,教練們沒有關心他的感受,也不讓他接受治療,只因教練們覺得運動員要具有「全力以赴」的精神。

你是不是覺得盧森堡博士的經歷似曾相識,「不要哭,男兒有淚不輕彈」「這點小事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我們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我們不需要感受。但事實是我們需要積極表達感受。

積極表達內心的感受對一個家庭來說尤為重要。

一對夫妻進入了冷戰。妻子指責丈夫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他對我的話總是毫無反應。」旁邊的丈夫也真的像一堵牆,坐著一動不動,一句話也沒說。最後妻子氣急敗壞,丈夫委屈退縮。他們都沒有跟對方表達內心的感受。妻子只是一味地指責,丈夫則一直沉默不語,這樣只會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疏遠。

如果妻子面對丈夫的沉默時,積極地說出內心感受:「你不回應我,我很傷心,你是有心事嗎?」如果丈夫在面對妻子的指責時,也積極表達內心感受:「我現在有點累,如果你不急的話,可以等一會兒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嗎?」這樣的表達,讓對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讓溝通變得順暢不少呢。

當你的孩子為了看動畫片不做作業的時候,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去參加補習班的時候,你不要直接跟孩子發脾氣,你可以跟他說你的感受:你很擔心他,並引導孩子大膽說出他內心的感受,讓你更加了解他的想法。長期這樣的溝通,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更進一層。

不要再指責別人不懂你,不要再把「你根本就不懂我」掛在嘴邊,我們要養成積極地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當感到開心、難過、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勇敢地說出來,讓別人直面我們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第三步是直接說出你的需要。

當孩子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生氣?當丈夫天天加班晚歸,幾乎沒時間跟你聊天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委屈?當下屬沒有把工作及時完成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氣憤?

為什麼你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想生氣批評別人呢?盧森堡博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開心,痛苦和憤怒,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實際上,對別人的批評指責間接表達了我們的需要。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傾向於通過批評指責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往往得到的卻是對方尖銳的反擊,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相反,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很有可能得到別人積極的回應。

孩子把客廳弄亂,你的需求是想讓他自己動手整理客廳,下次避免這種情況。丈夫經常加班晚歸,沒時間關心你,你的需求是想他能多點時間陪陪你。下屬沒有及時完成工作,你的需求是讓他不要耽誤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些就是你的需要,為什麼不嘗試直接說出來呢?一旦你開始說出需要,而不是無端指責時,對方都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你的需要。

當然,我們不僅要自己說出需要,也要積極引導別人說出他的需要,要善於詢問別人:「你現在需要什麼?」

直接大膽地說出你的需要吧,讓自己努力擺脫糟糕的情緒困擾。

第四步是清楚地提出你的請求。

你是不是覺得提出請求很簡單呢?其實並不簡單,我們在說自己的請求時,很容易說出模糊的請求,讓別人產生誤會。

比如說,媽媽希望孩子能學會幫忙分擔家務,於是對孩子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你能每天都幫我做家務嗎?」

這就是一個模糊的請求,孩子不知道做家務的標準在哪裡,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很難滿足媽媽的請求,一旦有請求沒有得到滿意的回應,就很容易產生暴力溝通,讓孩子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

那要提出什麼樣的請求才能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一個好的請求,是具體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例子裡媽媽提出的要求太模糊,讓孩子不知如何回應。如果媽媽說的是一個具體清晰的請求:「你能每天在晚飯後幫媽媽洗碗和拖地嗎?」這樣孩子就很清楚要怎樣做才能滿足媽媽的請求了。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不要把請求變成「命令」。

那什麼是命令呢?因為請求沒有被滿足,就指責批評別人或者想利用別人的愧疚來滿足自己的請求,這都是命令。

小傑心情不好,想讓珍珍陪他聊聊。但珍珍因為加班太累,就讓小傑找其他的朋友。於是小傑很不高興地指責珍珍說:「你這人太自私了,我心情不好都不願意陪我。」

小傑這樣的請求就是命令。因為珍珍沒有滿足他的請求,他就不顧及珍珍休息的需要,直接指責她自私。

我們無意強人所難,所以我們在向別人提出請求的時候,也要細心傾聽對方的感受想法,了解對方的需要,細心地問一句:「你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請求呢?」

非暴力溝通不是一時就能學會的技能,它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不斷練習和實踐,當你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遇到阻礙時,不要沮喪灰心,我們不要只關注非暴力溝通最後的結果,應當重視培養非暴力溝通的意識,創造更大的價值。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你能因為非暴力溝通擁有更加美好和諧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不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的同時,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我們為什麼常常暴力溝通,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情緒,所以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總是不經意就會引發矛盾衝突,導致暴力溝通,既傷人也傷己。怎樣的溝通方式才能比較和諧,既讓自己舒服,也讓對方舒服呢?答案就是「非暴力溝通」。一、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 讀書會丨小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精神暴力,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愛
    為大家牆裂推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溝通,在接下來的三天中,讓我們一起閱讀、一起品味《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非暴力溝通如何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等社會組織等任何有可能發生衝突的情境中的運用,通過生動的例子以及對話,讓我們體會非暴力溝通語言的精髓與魅力,從理論到實踐,通過系統的學習與練習,讓愛流動起來。《非暴力溝通》是一本與愛有關的書,關乎愛自己,也關乎愛別人。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自己遇到暴力溝通怎麼辦?)通過 觀察 ,感受,需要,請求 來分析解決。(男人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生活中找一個能傾訴的人就很難了,更別提找個一耐心聽你傾訴的人。哦!
  • 遠離語言暴力,《非暴力溝通》:用正確的溝通方法,治癒你的人生
    在生活中,你曾經遭遇過暴力又或是向他人使用過暴力嗎?先不要著急回答,因為你或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暴力究竟指的是什麼。當我們在談論暴力時,人們下意識所想到的必定是肢體上的衝突,以及身體上的傷害。可是你知道嗎?
  • 《非暴力溝通》:避開語言暴力的雷區,學會好好說話
    在溝通上產生分歧,是電視、電影中設計衝突的常用手段之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電視、電影中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說者輕飄飄一句話遞出,鏡頭隨著話音切到聽者的微觀表情和複雜神色。在影像世界裡,導演雕琢著一個個鏡頭,帶著觀眾細膩地捕捉著人們在交談溝通中產生的心理和反應。而在現實生活中呢?
  • 讀書三問《非暴力溝通2》讀書筆記、讀後感,暴力溝通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讀書三問讀後感讀書三問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第一章)2. 暴力溝通的起源?暴力溝通有哪些方面? (第二到六章)3.如何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 (第七到十三章)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僧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 【非暴力溝通】褪去精神暴力,傾聽讓愛流動
    【非暴力溝通】褪去精神暴力,傾聽讓愛流動 2020-12-16 1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暴力溝通》:請換一種溝通方式,否則我們的愛將消失在暴力的言語中
    現實生活中的家庭亦是如此,說的一些話看似為對方好,其實都是用言語傷人於無形。所謂的刀子嘴豆腐心,就是把自己的情緒都拋向別人,用言語暴力他人。海涅說:「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言語的傷害這麼大,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溝通呢?
  • 讀《非暴力溝通》: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避免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判他人,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親子關係中、夫妻關係中、同事關係中,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那麼到底該怎麼來踐行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呢,結合理解和實踐,圍繞「我觀察到了什麼,我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找出是自己的哪種需要使我有這樣的感受,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的請求是什麼,希望自己或他人怎麼做。」
  • 小知識|非暴力溝通
    生活中這些話語我們並不少聽到甚至自己也會不知不覺說出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卻不被我們所留意事實上這些話語都屬於暴力溝通>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後者就是非暴力溝通。雖然我們常常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不是「暴力」的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我們難以避免來自周圍的暴力言語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做到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核心內容
    暴力溝通的四種常見模式想要了解非暴力溝通模式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首先,我們就得先看看與之對應的暴力溝通。了解了什麼是暴力溝通,它會產生哪些危害,這樣我們才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使用它。除了道德判斷,還有一種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就是進行比較。有一本書叫《讓自己過上悲催生活》,作者在書中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催生活,就去和他人作比較。總是跟別人比較,常常會讓我們陷入痛苦之中,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評價模式,也會降低我們達成目標的內在動力。
  • 悅讀|初識非暴力溝通
    那麼有沒有一種更為和善的溝通方式讓彼此感受到愛和尊重呢?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聆聽,能使談話者情意相通、樂於相助。這種溝通方式即為「非暴力溝通」,也稱之為「愛的語言」。
  • 《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控制個人情緒,實現最有效、有愛的溝通
    近來有幸讀得《非暴力溝通》一書,除感嘆到語言的魅力和溝通的藝術之外,我亦是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學問」。藉此機會,說書,也說生活。《非暴力溝通》的世界說難也簡單,說簡單也難。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暴力的溝通方式,先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平時言語的問題在哪裡;第二部分是如何去非暴力溝通,這其中包括個人如何學會非暴力溝通和如何學會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進行非暴力溝通,並且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傾聽;第三個部分是如何去愛自己。
  • 非暴力溝通的魔法
    點開語音哦,超級好聽的xiaoxiao6 的天籟之音溝通就像空氣一樣被需要,但往往卻被我們忽視。有調查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溝通佔了70%,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沒有選擇最好的溝通方式。今天推薦的書《非暴力溝通》就將教給我們一種聰明而有效的溝通方式。
  • 溝通主題 01《非暴力溝通》拆書介紹
    ,以及我們對話時產生暴力的原因並提供非暴力的解決方案。看完全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工具,我們可能會覺得:真的有這麼神奇嗎?當看到真實的教師的案例,劫犯讓她脫衣服時,她通過挖掘劫犯的需求,最後只是被拿走錢包而避免了進一步的暴力犯罪時,才覺得這個溝通應該是真的有用。
  • 分享|讀書點亮生活 溝通啟迪人生——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在這個不方便出門旅行的暑期,行不了萬裡路,有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1934—2015)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 《你好,之華》:拒絕語言暴力,細品「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在倡議和平和愛的時代,暴力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特別是戰爭和打架鬥毆的暴力行為,在法制盛行的時代,已經逐漸的消失在了我們的生活中。隨著電影《你好,之華》步步緊扣的劇情的展開,以「暴力」為故事素材的逐漸的呈現在觀眾眼前,此外,從側面映襯出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以及暴力溝通的致命性的影片主題。接下來,主要根據影片劇情的發展展開分析,談談非暴力溝通的本質和運用,細品影片本身運用非暴力溝通之後的影響和作用。
  • 非暴力溝通: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衝突?
    其實這對情侶的溝通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的溝通模式:如果我們在溝通中覺得委屈了,我們不會向對方表達這種委屈,或者提出我們的需要,而是「以牙還牙」,以報復性的方式,讓對方同樣感受到不舒服。這種溝通方式,很難有合作的基礎。為了解決這種問題,誕生了——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