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曾經遭遇過暴力又或是向他人使用過暴力嗎?先不要著急回答,因為你或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暴力究竟指的是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暴力時,人們下意識所想到的必定是肢體上的衝突,以及身體上的傷害。可是你知道嗎?有這樣一種暴力方式,比肢體衝突更加頻繁,對人們的傷害更加深刻,卻不易被人察覺。
語言也存在暴力
而這種暴力,就是語言。魯斯.貝本梅爾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詩中提到:"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是讓我們自由。」語言可以是傳遞愛的使者,也會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當我們可以放下暴力式的溝通方式時,愛與友誼自然就會聚攏在我們身邊。
我們處處都生活在充滿暴力的溝通中,並且我們自己也在不斷的製造語言暴力。也許你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當我們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聆聽和談話,就可以是我們與他人情意相通,促進關係的正向成長。而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就教給了我們這種,非暴力溝通的相處方法。
非暴力溝通
我們總是在處於壓力時,無意識地通過語言暴力傷害到他人,而這種行為是我們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條件反射。當我們可以通過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與願望。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有意識地去使用語言時,我們就會成為一個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夠尊重與傾聽他人的人。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都會申辯、反擊或是退縮。然而,一旦當我們放下對立,可以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以及需求,而不反駁他人,我們就可以發現內心的柔情,並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新的體會。而這種方式會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並培養出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而想要做到非暴力溝通,增加自身的和諧,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痛苦,只需要牢記以下四個要素,並堅持實施。就可以使自己得到成長,也可以幫助到他人,增加親密關係的和諧程度。
首先,我們要學會觀察。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此刻觀察到的是什麼?不管喜歡與否,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清楚地表達出觀察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對此產生判斷或是評估。
例如:當我們看到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時,脫口而出:「真沒用!」觀察這件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僅僅只是「水杯被打翻」,而「真沒用」則是因為自己的喜好與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對他人的評判,一旦產生評判,就會生出語言暴力。
緊接著,我們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悲傷、難過、快樂、喜悅、擔心、害怕、氣憤、受傷等等。然後再說出,什麼樣的內心需要,導致了這樣的感受。當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誠實地表達我們自己時,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就會得到體現。
舉例來說明:一位母親可能會對青春期的兒子說:「王鵬,桌子下和電視旁有三隻髒襪子,我不太高興,因為我比較看重屋內的整潔。」緊接著,母親立即提出第四個要素——具體的請求:「你是否可以把他們拿到房間裡,或是放入洗衣機?」而第四要素就可以明確地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人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滿足我們。
而這樣的表達方式,讓我們在客觀觀察,表達感受,表達需要,提出請求中完成我們交流,而這種交流,則會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暴力溝通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