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說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又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說,面對似有矛盾的觀點,一味地附和或是淺薄,只有真正「身在此山中」方知讀書人的世界。
近來有幸讀得《非暴力溝通》一書,除感嘆到語言的魅力和溝通的藝術之外,我亦是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學問」。藉此機會,說書,也說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世界說難也簡單,說簡單也難。簡單在書本的內容通俗易懂,作者從暴力的溝通入手,引入非暴力溝通的要素;而難則難在簡單內容連接在一起瑣碎的流程與操作,《非暴力溝通》有著一整套的操作流程,需要反覆咀嚼吸收,方能融入腦海,這一過程漫長且難。
如果要問《非暴力溝通》適合誰?那麼我可以肯定地說,它適合每一個與人溝通的人。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作為一個尊敬師長,愛護同學的好學生,作為一個孝敬長輩,禮貌待人的好孩子,我們的行為似乎與「暴力」一詞相距甚遠。
我本以為如此,實則不然。馬歇爾·盧登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給了我關於「暴力」的新的認知,暴力遠不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打人、鞭撻、殺人、戰爭,當然這是暴力的一種,是屬於「身體的暴力」,這類暴力與我們絕大部分人相距甚遠。
但除此之外呢,我們忽視了一種「隱蔽的暴力」——語言。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能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敵視。並且若要歸根結底則可發現,有許多暴力,是這種「隱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們做出暴力的反抗。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然而存在著這樣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依照它來說話,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這種溝通方式我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或許你會問《非暴力溝通》一書是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力量嗎?疑問與好奇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很好奇,那麼就請讓我帶你一起走進「非暴力溝通」的世界。
本書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溝通解決衝突的最佳實踐之一,共有十三個章節,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暴力的溝通方式,先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平時言語的問題在哪裡;第二部分是如何去非暴力溝通,這其中包括個人如何學會非暴力溝通和如何學會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進行非暴力溝通,並且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傾聽;第三個部分是如何去愛自己。
我並不想對每一部分都詳細闡述,而是想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將「非暴力溝通」的流程分享給大家,讓沒讀過書的讀者也能觸碰到「非暴力溝通」的魅力。
場景一:當母親想讓青春期的兒子不要亂扔臭襪子時,設想一下你會如何去溝通?
是不是想想就有火藥味?那我們來看看非暴力溝通是怎麼做的:
一位母親可能對她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說:兒子,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場景二:婚後丈夫一周七天有五天在零點後回家,如何溝通能讓他早一點回家?
非暴力溝通:親愛的,我發現你最近一周有五天在零點後回家(觀察),我心情有些失落(感受),因為我害怕一個人(需要),你是否願意以後能在晚上11:30之前回來?(請求)
上述兩個場景完美地展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以及該如何進行一次簡單的溝通。如你所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便是四個要素,其構成了完整的非暴力溝通過程:1.什麼是我的觀察;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4.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適用於各個層面的交流,國外也有非常多的成功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案例。前文所介紹的也只是非暴力溝通的冰山一角,如果想繼續了解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可以持續關注作者,或者點擊「了解更多」選購正版書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