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工作和生活都需要時時與人溝通,可以說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溝通之中,擅長溝通的人註定吃香,不擅長溝通的人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難融入,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使得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效仿梭羅隱居在湖邊小屋過起自給自足的世外生活。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寫郵件、發簡訊、電話,但都是靠語言文字進行傳達,而面對面的語言傳遞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能具有殺傷力的,而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卻相當少,尤其在衝突面前,溝通的雙方都最擅長語言的暴力,而不是語言的爆力,二者都蘊含著語言的強大力量,但前者是負面的,有害的,後者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本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一溝通的成功秘訣只有簡單的四個元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即首先陳述觀察的結果,接著表達感受,然後提出未被滿足的需要,最後給出具體的請求。我試著用這四步分析了自己生活中產生的交流衝突,是希望能通過這個練習找到自己各種負面表達中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因為我認為這些需要是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關鍵因素。
非暴力溝通自我練習
生活中我最討厭遲到,說好的時間對方沒有準時出現,我會十分生氣,往往無處發洩的怒氣就會通過一通電話把對方罵一通,但仍然怒氣猶在,對方仍未到,我也仍在等。在本書中做練習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例子,後來我花了一些時間用非暴力溝通模式來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觀察結果:對方遲到了十分鐘。
表達感受:我很生氣,主要是煩躁,等在路邊很無聊,感覺很傻。
說出需要:等待的時間無所事事,浪費了時間。
提出請求:我們約好的時間,你遲到了,我感覺很無聊,我需要你給我一點建議來打發等待的時間。
動嘴前先用耳朵傾聽
要學會傾聽,這句話已是老生常談了,但真正做到的有多少人呢,對於問題有一個答案我們都會迫不及待脫口而出,大腦常常跑不過我們的嘴巴,以致答不對題,口不對心。我不算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每當朋友向我尋求建議時,我都很容易激動,一番長篇大論,句句在理,但好像說動了對方的理智,情感上仍沒有勝利。在讀這本書時正好與小侄子發生了一件溝通失效的小事,他生了我的氣,我也生了他的氣,可是我們又很快和好了。
12歲的小男孩已經非常有主見了,對電子產品更是玩得很溜,我故意向他諮詢哪款手機好,他零零散散地說了好幾款,我就要求他列個Excel表,將手機的各項性能和優缺點按推薦優先順序排好發給我,他滿口答應興致很高,我也為他的「專業」而高興。下午果然發了一個Excel給我,當我拒絕選擇他極力推薦的某一款手機時,我們的對話變得不和諧了。
他:你竟然選擇另一款,我查了一上午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怎麼會白費呢?我了解了很多手機信息,你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啊。
他:我學到了什麼?我本來就知道!
……
我:你都沒有了解清楚我的需要就胡亂推薦,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我也不是非要選擇你的推薦啊。
他:那我的努力就是沒有意義的是吧?
我:……
事後雖然我們和好了,我還是在反思這件事情,我生氣自己沒有讓著他,讀完書我氣自己沒有給他時間表達,哪怕表達不滿和氣憤。我是一句接一句地硬剛他的情緒,畢竟是孩子,他可能會受傷,事後我給他留了一段很長的道歉和安慰的話,好在他是一個開朗大方的男孩兒。但他讓我認識到我在衝突面前「反應太快」了,打字太快,說得也太快,而不好的情緒也在每一個字和每一個符號中傳遞出去了,就真的像一支利箭,太容易扎傷對方了。
衝突時杜絕說「總是」「每次」
溝通不暢時很容易產生情緒,情緒的表達經常通過一些副詞來強調,典型的就是「總是」「每次」。「總是這樣」「每次都那樣」是非常傷人,也特別容易引起對方的牴觸情緒。作者談到這一點,我總是苦笑,笑自己每一條都進了坑,語言習慣一旦養成,還是挺難改的。我回想我對這兩個詞的造句好像都是消極的表達,很少有積極的。我試著用它們與積極肯定的詞語進行組合,發現很不自然也很彆扭,例如:你總是這麼勤快;你總是很友善;你總是……第三句話就想不出來了。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給予的表揚認可太少,關注的批評不滿太多,這才是導致溝通不利的原因。
少說「不得不」「你讓我」迴避責任
溝通中對方犯錯,我們習慣使用「每次」「總是」開頭進行批評,但我們犯錯時,會條件性地使用「不得不」「你讓我」來給予反擊。這兩個詞體現著我們的被迫和無奈,想表達的意思就是犯錯的原因不在於我們,責任也不是我們應該承擔的,這種習慣在他人身上找原因,推卸責任的做法成了條件反射。我想這跟成長環境有關係,小時候犯錯,會被父母懲罰,但小孩子不可能不犯錯,尋找替罪羊的做法就是逃避懲罰的必學技能了。認識到這一點,我希望將來自己努力成為一個不讓孩子害怕犯錯的家長,因為比起犯錯誤,我更怕TA學不會承擔責任。
這本書我推薦給了很多朋友,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價值是多麼寶貴,這將會減少多少語言帶來的誤解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