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感悟——讓語言充滿「爆力」,而非暴力

2020-12-16 有梅有丸

現在工作和生活都需要時時與人溝通,可以說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溝通之中,擅長溝通的人註定吃香,不擅長溝通的人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難融入,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使得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效仿梭羅隱居在湖邊小屋過起自給自足的世外生活。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寫郵件、發簡訊、電話,但都是靠語言文字進行傳達,而面對面的語言傳遞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能具有殺傷力的,而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卻相當少,尤其在衝突面前,溝通的雙方都最擅長語言的暴力,而不是語言的爆力,二者都蘊含著語言的強大力量,但前者是負面的,有害的,後者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本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一溝通的成功秘訣只有簡單的四個元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即首先陳述觀察的結果,接著表達感受,然後提出未被滿足的需要,最後給出具體的請求。我試著用這四步分析了自己生活中產生的交流衝突,是希望能通過這個練習找到自己各種負面表達中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因為我認為這些需要是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關鍵因素。

非暴力溝通自我練習

生活中我最討厭遲到,說好的時間對方沒有準時出現,我會十分生氣,往往無處發洩的怒氣就會通過一通電話把對方罵一通,但仍然怒氣猶在,對方仍未到,我也仍在等。在本書中做練習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例子,後來我花了一些時間用非暴力溝通模式來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觀察結果:對方遲到了十分鐘。

表達感受:我很生氣,主要是煩躁,等在路邊很無聊,感覺很傻。

說出需要:等待的時間無所事事,浪費了時間。

提出請求:我們約好的時間,你遲到了,我感覺很無聊,我需要你給我一點建議來打發等待的時間。

動嘴前先用耳朵傾聽

要學會傾聽,這句話已是老生常談了,但真正做到的有多少人呢,對於問題有一個答案我們都會迫不及待脫口而出,大腦常常跑不過我們的嘴巴,以致答不對題,口不對心。我不算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每當朋友向我尋求建議時,我都很容易激動,一番長篇大論,句句在理,但好像說動了對方的理智,情感上仍沒有勝利。在讀這本書時正好與小侄子發生了一件溝通失效的小事,他生了我的氣,我也生了他的氣,可是我們又很快和好了。

12歲的小男孩已經非常有主見了,對電子產品更是玩得很溜,我故意向他諮詢哪款手機好,他零零散散地說了好幾款,我就要求他列個Excel表,將手機的各項性能和優缺點按推薦優先順序排好發給我,他滿口答應興致很高,我也為他的「專業」而高興。下午果然發了一個Excel給我,當我拒絕選擇他極力推薦的某一款手機時,我們的對話變得不和諧了。

他:你竟然選擇另一款,我查了一上午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怎麼會白費呢?我了解了很多手機信息,你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啊。

他:我學到了什麼?我本來就知道!

……

我:你都沒有了解清楚我的需要就胡亂推薦,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我也不是非要選擇你的推薦啊。

他:那我的努力就是沒有意義的是吧?

我:……

事後雖然我們和好了,我還是在反思這件事情,我生氣自己沒有讓著他,讀完書我氣自己沒有給他時間表達,哪怕表達不滿和氣憤。我是一句接一句地硬剛他的情緒,畢竟是孩子,他可能會受傷,事後我給他留了一段很長的道歉和安慰的話,好在他是一個開朗大方的男孩兒。但他讓我認識到我在衝突面前「反應太快」了,打字太快,說得也太快,而不好的情緒也在每一個字和每一個符號中傳遞出去了,就真的像一支利箭,太容易扎傷對方了。

衝突時杜絕說「總是」「每次」

溝通不暢時很容易產生情緒,情緒的表達經常通過一些副詞來強調,典型的就是「總是」「每次」。「總是這樣」「每次都那樣」是非常傷人,也特別容易引起對方的牴觸情緒。作者談到這一點,我總是苦笑,笑自己每一條都進了坑,語言習慣一旦養成,還是挺難改的。我回想我對這兩個詞的造句好像都是消極的表達,很少有積極的。我試著用它們與積極肯定的詞語進行組合,發現很不自然也很彆扭,例如:你總是這麼勤快;你總是很友善;你總是……第三句話就想不出來了。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給予的表揚認可太少,關注的批評不滿太多,這才是導致溝通不利的原因。

少說「不得不」「你讓我」迴避責任

溝通中對方犯錯,我們習慣使用「每次」「總是」開頭進行批評,但我們犯錯時,會條件性地使用「不得不」「你讓我」來給予反擊。這兩個詞體現著我們的被迫和無奈,想表達的意思就是犯錯的原因不在於我們,責任也不是我們應該承擔的,這種習慣在他人身上找原因,推卸責任的做法成了條件反射。我想這跟成長環境有關係,小時候犯錯,會被父母懲罰,但小孩子不可能不犯錯,尋找替罪羊的做法就是逃避懲罰的必學技能了。認識到這一點,我希望將來自己努力成為一個不讓孩子害怕犯錯的家長,因為比起犯錯誤,我更怕TA學不會承擔責任。

這本書我推薦給了很多朋友,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價值是多麼寶貴,這將會減少多少語言帶來的誤解和傷害。

相關焦點

  • 悅讀|《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邏輯線很清晰,每章節的主題也十分明顯,因此回顧起來也比較容易。結合書中內容,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要的總結提煉。非暴力指的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因此非暴力溝通也稱之為「愛的語言」。運用非暴力溝通來談話或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 讀書筆記分享:用思維導圖來了解《非暴力溝通》
    當思維導圖遇到《非暴力溝通》「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這是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中所說的一段話,也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這本書才得以問世。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今天要談論的是一種溝通方式,依照他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輕易想通,樂於互助,甘地曾經說過非暴力一詞,來指稱暴利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因此這種交流溝通方式稱之為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知道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在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讀《非暴力溝通》
    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作者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這樣的疑問。當然,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近《非暴力溝通》,共同探討、學習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2019年10月7日,在黎玉潔老師的指導下,雲南大學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閱讀分享會在商旅學院樓1101室開展。
  •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寫NVC)一詞的中譯,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作者通過該作品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擴大了我們對語言暴力的認知範圍
  • 讀書三問《非暴力溝通2》讀書筆記、讀後感,暴力溝通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讀書三問讀後感讀書三問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第一章)2. 暴力溝通的起源?暴力溝通有哪些方面? (第二到六章)3.後來,我發現了一獨溝通方式,依照它來淡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1 人生的抉擇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示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 讀書筆記 | 非暴力溝通 - 馬歇爾 盧森堡
    我曾經在公司的讀書交流會議上推薦過這本書。那時候我才讀了兩遍,理論是能夠說出來,但是還沒能夠運用自如。時隔一年後,我因為在溝通上的困擾而再次打開這本書。讓人驚奇的是,這兩次的閱讀感受明顯和之前不同了。總而言之,與人溝通的時候,我的內心更加平靜,思路更加清晰,不再輕易情緒化了。當然,我只是剛剛開始踐行「非暴力溝通」,想要達到運用自如依舊任重而道遠。但是,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溝通方法。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八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有人想,我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最後別人拒絕了,我還必須接受,那能叫溝通嗎?這樣還有溝通的必要嗎?那是不愛,是對他人的縱容吧?非暴力溝通的另一種叫法是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雙方的需求,是建立彼此的聯結,讓愛流動起來。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別人滿足自己,且美其名曰為愛。帶著這個目的去溝通,我們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他人。誠實地面對自己,就是去探索自己的感受,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溝通是相互的,好的溝通拉近雙方的關係,不好的溝通是一種暴力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他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想過和"暴力 "扯上關係。這些無心或者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 非暴力溝通: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愛
    我們應該學會去與他人溝通,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言,學會非暴力溝通,是最好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 分享|讀書點亮生活 溝通啟迪人生——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在這個不方便出門旅行的暑期,行不了萬裡路,有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1934—2015)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不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的同時,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讀書分享 |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一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異化溝通」:主要講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主要有道德判斷、比較、逃避責任、強人所難、行為評判。 暴力溝通比非暴力溝通容易,暴力溝通是發洩自己,非暴力溝通是控制自己。使用暴力的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採取一種錯誤的方式用暴力來維護心靈的和平。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作家盧森堡博士。一位能去巴勒斯坦演講的美國人(因為美國對巴勒斯坦的排擠,這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中人們的溝通常有暴力傾向,比如有壓迫的巴勒斯坦人與美國人的溝通,夫妻之間溝通,親自之間的溝通,但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本身是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①:讓愛融入生活,讓生活充滿熱情與美好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作家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譯者阮胤華通過閱讀英文版的《非暴力溝通》,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美,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與活力。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 與世界溫柔對話:金川區圖書館舉辦《非暴力溝通》分享會
    3月10日下午,金川區圖書館《非暴力溝通》讀書分享會在圖書館三樓多功能報告廳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雅雯老師作為導讀大使,來自不同領域的20多位讀書愛好者參加了分享會。聽樊登老師分享《非暴力溝通》小雅老師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精華內容小雅老師通過PPT的形式,結合大量的案例及現場練習,對《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和技巧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和總結。
  • 讀書分享·精華解讀《非暴力溝通》文終總結
    讀書分享《非暴力溝通》截止第十三章,已經全部分享完畢,對於這部全球暢銷書籍,其中的內容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因為這不是一本講解溝通學的工具書,不是直接的教我們該怎麼說話,怎麼應對溝通,這更像是一本通過「溝通」這個話題,教我們處世之道的心理學作品,更多的讓我們發掘內心深處的美好。
  • 《非暴力溝通》:用非暴力的語言化解爭吵,四個要素幫你解決問題
    他們溝通的語言是「暴力」的,雙方都感到痛苦,這樣的溝通並不是有效的溝通,也不能解決問題。盧森堡博士建議,使用「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下面我將從用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用非暴力溝通傾聽他人,將非暴力溝通融入生活,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讀後感溝通的最大問題是「對牛彈琴」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就是用心傾聽別人。只有真實理解他人,明白自己才能做到有質量的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的使用總結
    語言上的暴力比身體上的暴力更為可怕,身體上的暴力往往是因為語言上的暴力產生的,而後者往往難以覺察。學會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改善和他人的關係,還可以建立更加和諧穩定的內心世界,而我所知的良好溝通方式便是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