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卻如同對牛彈琴,有效的溝通應該明確區域

2020-12-16 俊麗育兒日記

養兒育女應該算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上普遍遇到一個瓶頸:不知道怎麼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很多時候,父母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孩子不但不領情,還會一味埋怨自己,發脾氣。那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朋友家有個15歲的女兒叫婷婷。由於她和她的丈夫都是教師,對婷婷的要求非常嚴格。婷婷性格乖巧,品學兼優。可是不知為何,婷婷迷上了一款遊戲。朋友發現女兒對學業開始有所懈怠,以前回家進房間第一時間是打開書本學習寫作業,現在,婷婷卻沉溺於遊戲,無心向學。擔心女兒會因此玩物喪志,朋友決定把婷婷的手機電腦統一沒收。誰知婷婷一生氣,大喊責備自己的媽媽自私自利,只會想著自己,不考慮她的感受,母女二人隨後冷戰了多日。

從上面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去做一些自認為對孩子有利的舉措,認為只要沒收了電子設備,孩子就會一心一意投入到學習中。而婷婷就會認為,媽媽根本不過問自己的意見,下意識責怪母親。家長「一意孤行」,孩子有想法不願意吐露出來,被動接受。

這其實就是無效溝通的一個最大表現。朋友的這次經歷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是因為母女兩人沒有鎖定彼此雙方的溝通區域,而這正體現了「喬哈裡視窗理論」。

喬哈裡視窗理論是指一種人的溝通技巧和方法。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和哈裡提出來的,把溝通分為了四個部分——開放區、隱秘區和盲目區、未知區。不同的部分暗示著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同的心態,要達到完美有效的溝通,就必須要這四個部分進行有機融合。

而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發現親子溝通中產生的代溝,往往是隱秘區和盲目區這兩部分的不協調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代際溝通,必須是通過不斷縮小這兩部分的差距來實現的。

所謂隱秘區,是指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那麼,首先,我們就可以通過主動反饋問題進行溝通,從而縮小隱秘區的差距。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父母從旁輔助指導,從而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這樣彼此之間的溝通都停留在公開區域,自然不會出現時差。

另外還有一個盲目區,它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但別人知道。既然如此,作為家長,我們便要主動性地去引導孩子,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有這樣一個理論,叫積極傾聽。這也是一種溝通技巧,對他方的遭遇表示出一份感同身受,這樣不僅可以是對方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使得自己贏得別人的一份信任和尊重。

比如,朋友不知道女兒婷婷內心的想法,所以她就憑著自己的經驗,冷漠地沒收了手機。後來朋友和孩子聊天提到這件事,朋友仔細詢問了女兒為什麼多日不理她,孩子就說她想要的只是一個道歉和承諾,沒有經過自己允許就沒收手機,這對孩子來講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父母不尊重孩子,簡單粗暴就沒收了手機,更沒有關心孩子為什麼一直玩遊戲。而事實是她那段時間學習壓力比較大,無處發洩而已。通過這樣引導式的傾聽之後孩子心裡想什麼你都知道了,這樣也能保證你們的溝通處在公開區域。

同時,進行親子溝通,有一點是家長不容忽視的,即語言溝通的方式—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也就是語言溝通。有時候,說一些不恰當引人不舒適的話,同樣造成雙方的溝通失敗。

因此,我們需要做到的幾點:

1.不要把主觀當客觀

理性客觀地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實,不要帶主觀臆斷色彩,妄加評論他人。一旦對方覺得被無辜冤枉,會產生逆反心理,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必須把最真實最客觀的信息陳述給對方,適當地收斂自己的評論,做到高質量的溝通。

2.合理表達感受和希望

打開天窗說亮話,必須要我們做到合理表達自身感受,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畢竟誰也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這樣可以使親子間的溝通更為順暢。並且我們要明白感受和想法不是一回事,一個客觀,一個確是主觀的。因此,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要注意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不要強加自己的主觀想法給對方。

3.學會換位思考

學會換位思考,也是有效溝通的一個良好途徑。當對方從你的語言中聽到你在為他著想,而不是只顧著自己感受,他會更願意去傾聽和溝通。

有時候,親子間的交流,運用非語言溝通比語言溝通更重要,家長要特別注意。第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和孩子交流的眼神一定要注視對方,這也是一種禮貌;第二,不同的聲調將表達不同的情緒,和孩子溝通時的語氣語調要比較緩和,這也暗示了一種友善的交流態度;第三,注重自己的面部表情,在溝通中一個簡單的微笑,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善意和真誠,相反板著臉,則不利於溝通的進行;第四,身體動作往往傳達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溝通過程中,切忌一直小動作不斷,這會反映出緊張或者是不耐煩地情緒,正襟危坐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過於隨意的姿勢。

總而言之,在子女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訓斥、責罵或者長篇大論地跟孩子講道理,家長學會掌握科學的溝通技巧,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真正地做到教育好子女。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
  • 親子溝通像「對牛彈琴」?當雙方處於同一戰線時,才可以正常對話
    這個世上最奇妙的關係應當屬「親子關係」,即使最親密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有時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最後鬧成離家出走。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會這麼費勁呢?難道一家人就不能好好相處嗎?父母們可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你要是孩子,你們也肯定不希望父母這麼對自己吧?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卻做不到,因為父母認為,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威嚴,生活的閱歷經歷都遠遠高於孩子,孩子就應該聽從自己的想法。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年齡差距較大,並且思維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現對牛彈琴了,甚至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根本不能好好溝通,因此很容易引發嚴重的親子問題。1.說話不僅在內容,而且還有語調和表情。我們都知道,聽一個人說話,除了內容溝通以外,還有眼神交流以及肢體動作,甚至是。語調語氣等。
  • 親子溝通困難重重?想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不妨試試「我向信息」
    可見,親子之間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每個家庭都迫不及待解決的問題。成年人的世界裡,溝通的意義在於信息的傳遞,但是當溝通的對象變成了孩子時,溝通的意義就不止這麼簡單了。和孩子溝通的意義是什麼?想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不妨試試"我向信息法"。
  • 有個對牛彈琴的孩子是什麼感覺?寶媽:就跟對空氣說話一樣
    這是一位叫做慄娜的90後寶媽,她和女兒那猶如對空氣說話的對牛彈琴,相信很多「過來人」的家長都深知其焦躁,生長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慄娜本身在安全感上就比較脆弱,尤其是生完女兒琪琪之後更是一門心思都鋪在女兒的身上,女兒的依賴和不離不棄也就成為了這個媽媽支撐生活的力量。
  • 父母如何與孩子做有效溝通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溝通,是我們需要學習與探討的。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聽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
  • 親子間溝通就像「雞同鴨講」?同頻共振、區域明確,才能雙向互動
    也就導致,70後、80後長大,都要用半輩子時間來和父母和解。儘管如今有所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間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現象,仍然在不少家庭輪番上演著。父母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孩子卻不接受,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孩子卻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就像雞同鴨講。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做母親的就不要再埋怨了,應該安慰和鼓勵孩子,不該給孩子火上澆油。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孩子需要理解。訓斥、責備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摧殘,他們輕則自我否定、抑鬱,重則用傷害自己來尋求解脫。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語言暴力真的會變成一把兇器。」父母認為的自己是為孩子好,只是嘮叨了幾句,說了幾句重話而已。可是就是這麼幾句話,一步步地把他們推入黑暗的深淵,那裡充滿著壓抑和絕望。
  • 高考成績出來了,該怎麼跟孩子好好說話
    作為父母,無論孩子考得如何,請肯定孩子這段時間的努力,好好地和孩子聊一聊。如果孩子高考失利,那麼在孩子人生的至暗時刻,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好好安慰孩子,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考試不理想讓父母失望了,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要讓孩子知道人生總是有起有伏的,我們必然會經歷一些坎坷。在和孩子相處的問題上,父母首先應該學會的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 有效溝通太難了!想和孩子好好說話,話說出口總變味,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中,好好說話是一個溝通的基本要素。然而,大多數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很難做到好好說話,因為不好好說話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壞習慣。改變之艱難,到底卡在了哪裡?這期內容,我們來一起學習下。在好好說話的問題上,如果往前走,是好好說話,反方向就是不好好說話。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感覺自己在努力往前走,可是一張嘴卻走向了反方向,根深蒂固的溝通習慣改善總是艱難,可是再艱難的改變如果你願意都是可以的,前提是我們願意真的認真學習、深入探討,找到問題的根源。不怕出問題,就怕出了問題完全束手無策,不知道關卡在哪?不知道到底哪是出問題的環節?
  • 《好好說話2》:教你搞定和孩子溝通的4大難題
    前段時間看了本很棒的書,馬東傾力出品,奇葩說話天團全力打造的《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很多溝通技巧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當然,很多技巧在很多育兒書上也有提到過。結合我們家裡遇到的案例,我把本書提到的一些技巧分享出來,給家長們共勉吧。
  • 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助你有效溝通
    面對這樣的情況,所有的父母都需要明白,縱然是小孩子,也需要好好說話,良好的溝通方式有助於育兒教育,而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你越是批評,孩子越是反抗的厲害。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話?1.父母習慣的將自己擺在大人的位置上,不用同齡人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這在父母的講話方式上充分得到體現,語言的作用有時遠遠大於行為動作,父母錯誤的說話方式,讓孩子心理上不舒服,行為上也就會表現出不聽話的舉動。父母的說話方式,讓孩子不想聽話1.
  • 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助你有效溝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越是脾氣暴躁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是越是困難,孩子對他們的語言也越是漠然,而脾氣越是溫和的父母,不僅夫妻關係越加和諧,親子關係也更加親密,孩子與他們的溝通也更加順暢。面對這樣的情況,所有的父母都需要明白,縱然是小孩子,也需要好好說話,良好的溝通方式有助於育兒教育,而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你越是批評,孩子越是反抗的厲害。
  • 父母的話語裡,預示孩子的未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
    父母哪些溝通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未來?育兒專家崔玉濤曾說過: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深的,而父母和孩子平時的溝通方式,也將預示著孩子的未來,孩子將來優不優秀,也在於父母有沒有跟孩子好說話。
  • 親子心理學: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原創.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父母不和孩子溝通,在他們看來和孩子講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很少有人去認真的學習。事實上與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這種溝通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我們只給孩子充足的食物是遠遠不夠的,從嬰幼兒時期孩子就是需要溝通的,嬰兒時期的孩子,你每天要對著他啊呀咿微笑,握著他的小手,撫摸著他,和他一起聽音樂,這就是溝通。當他開始呀呀學語,用很動聽的聲音告訴他好乖!棒?漂亮啊!
  • 和孩子有效溝通...
    想像孩子是你的老闆、客戶、同事、合作夥伴。你怎麼跟這些人交流?你和這些人怎麼說話,就怎麼和孩子說話吧。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而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自覺不自覺地,會用&34;的方式,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 教育孩子總沒效果,想要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我們都知道要好好說話,但是在孩子面前卻很難做到。如何做到跟孩子好好說話,心理學家教父母&34;>美國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出了一種讓親子溝通簡單有效的溝通技巧:&34;法。這種方法已經通過時間被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
  • 李玫瑾教授: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請父母好好說話
    最後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人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發最壞的脾氣,可真正的想法應該是:因為有愛,每句話才都要好好說。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日裡和孩子溝通時自己的樣子,是不是正確的。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8分,你是不是說:「別驕傲,這就開心了?」原意是激勵,可這一盆冷水澆下去,孩子的自信馬上就涼了。你不會知道,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有多大影響。
  • 家長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好好溝通有方法,要這樣說話
    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也就是說,父母跟孩子說的話,在塑造著孩子的大腦。出生後的新生兒,大腦每秒能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這時,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每一個詞彙,每一個互動,每一個表情,都在刺激著孩子大腦的發育。父母與孩子的有效對話越多,詞彙豐富性越強,孩子將來的學習優勢就會越強。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