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4;無法溝通?來試試這三招,做孩子的談話好夥伴
來來來,咱們先來個&34;——
有A和B兩個孩子:
A同學,家長批評她,她都是乖乖聽著、乖乖地答應,然後依然如故。
B同學,家長批評她,說一句懟一句,噎得家長肺疼。
請問,哪個孩子比較容易溝通?
B同學更容易溝通。因為,&34;,也是交流,只是方式不好。而像A同學那樣,乾脆就是拒絕溝通。
從小學開始,有的家長就感覺到和孩子溝通困難。仿佛,孩子的青春期早早開始,並且總也不結束。
其實,孩子無法溝通,往往是因為家長不是孩子的談話好夥伴——簡稱談伴。
做孩子的好談伴——之一,把孩子當做成人對待
不要覺得孩子是一個比你&34;的存在。想像孩子是你的老闆、客戶、同事、合作夥伴。你怎麼跟這些人交流?
你和這些人怎麼說話,就怎麼和孩子說話吧。
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而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自覺不自覺地,會用&34;的方式,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34;的確是讓小小孩遵從父母意願最簡單的方式,但是這種多少帶有&34;色彩的方式,後患無窮。孩子總會意識到自己被&34;了,那時候,他會全盤否定父母所有的話。久而久之,父母再和孩子溝通就特別困難了。孩子會揪住父母曾經的&34;行為、指責父母,而父母又理虧在先,陷入被動境地。
比如,一個小男孩不午睡,想出去玩&34;。家長很可能會說&34;。
孩子於是乖乖午睡,等醒來後,要求去玩搖搖車。
但其實家長根本沒打算帶孩子去,就開始百般推脫、甚至粗暴恐嚇,比如——
&34;
&34;
……
有沒有覺得,孩子挺可憐的?這種事,多了以後,孩子是不是會不再信任家長?
狼來了的故事,在親子之間,同樣適用。
&34;或者&34;,都是待人不誠;長期融洽的關係,誠懇、真誠是基礎,不是嗎?
所以,好好和孩子說話的第一步就是——把他們當做一個和你平等的人,誠懇地說話。而且,要從小開始。
做孩子的好談伴——之二,會說不如會聽會問
有句話說得好——山不來就我,何妨我去就山。
你就想,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客戶、老闆聊天,你會自顧自只說自己想說的,不考慮對方的喜好嗎?不會吧。
和孩子說話也一樣。
會說,不如會聽;如果還會問,那就錦上添花啦。
孩子喜歡什麼,就和他聊什麼,而且,還得用他們喜歡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麼一個例子:
一位警察,兒子已經十幾歲了,特別難管。而這位警察,平時工作又很忙,所以,父子二人的交流很成問題。
李教授就說,無論再忙,也得抽時間陪孩子了。
怎麼陪?上補習班?當然不是!
男孩子,喜歡打球。這位爸爸就陪著孩子打球,一場球打下來,父子二人大汗淋漓,坐在場邊休息,這時候,孩子多半會敞開心扉,說些心裡話。
而此時,父親的心態,也因為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而比較平和輕鬆。
這樣的氛圍下,父子二人,可以好好聊一聊了。
聊天的主角是孩子,父親可以好好聽聽孩子想說的。
孩子願意好好和父母說話,這是良好溝通的開端。
待得孩子願意溝通,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有沒有人問,如果是女孩,怎麼辦?
我覺得,女孩,得媽媽上。
比如,有個女生,特別喜歡她的外婆,在她眼中,外婆是個特別有見識的女子。——如此高大的形象是怎麼樹立的呢?其實,很簡單——
這個女生,喜歡追韓國明星、女團之類的。外婆呢,會很認真地聽她講韓圈裡的那些事,雖然外婆根本不知道這些人誰是誰,但是,外婆就是聽,不打岔也不打斷。等她講得告一段落了,外婆會根據剛才女孩講的,&34;地請教幾個比較有深度的問題,再問幾個&34;這類開放式的問題,於是,女孩的談興就更濃了。
說到這兒,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外婆特別有&34;?&34;本事很強?還真不是。這位外婆說,她就是覺得外孫女說得挺有意思的,都是她不知道的東西。
——所以,這位外婆,首先是做到了&34;。其次,這是一位充滿好奇心的老人。
——一個外婆都能做到,媽媽們也應該可以做到吧?
所以,媽媽們,不妨試試?
你不必完全附和孩子的意見,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只要有平等溝通的氛圍就好。
話說,我一個女同事,特別羨慕有女兒的人,說是可以一起追星和聊八卦。
所以,女孩子的媽媽們,一定要珍惜這種幸福哦。
也有朋友質疑我,說,有的女孩就特別喜歡爸爸、特別喜歡和爸爸交流。那也行,就爸爸上吧。
就拿追星這件事,如果爸爸和女兒一起聊,可以從男性視角給女兒一些見解,也許還能聊得更加深入和生動呢。
做孩子的好談伴——之三,試試&34;
那句話怎麼說的?只要不談學習,就是一派母慈子孝。
可是,咱們終歸是要面對最大的難題——提高學習成績。
曾經,有些家長覺得,&34;
這樣的家長,貌似開明、民主,其實是不負責任。
狐狸媽媽在趕小狐狸出去獨立生活之前,還要教會他們覓食的本領呢。
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該說的話,還是得說。
咱們,也以誠相待了;
也有了輕鬆、平等、親密的溝通氛圍了。
也該說點嚴肅話題了。
可以指出問題,就事論事,但別&34;、&34;。
比如,你看見孩子沒寫作業就玩手機,你很可能會說——你總是這樣,不幹正事玩手機。孩子一定會不服氣——我就是今天才這樣,我昨天就沒這樣。
好了,你和孩子,就為了這個&34;開始打口水仗,不光浪費了時間,還浪費了心情。
溫柔、理性的&34;,是有用的。——這一點,怕是出乎很多人意料吧?
有一個媽媽,暑假裡,給女兒買了網上英語口語的課程,可以自由預約,女兒也不反對。但是,媽媽發現,女兒晚上沒有約口語課,而是在看B站的視頻。
媽媽當時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後來的一個晚上,母女一起看電視吃薯片的時候,媽媽問&34;
女兒說:&34;
很快,女兒就約了口語課。
媽媽成功了?遠沒有,女兒約了一兩次後,又懈怠了。
媽媽看在眼中,尋找下一次勸說嘮叨的機會……
我後來,仔細想了想這個比較&34;的方法背後的道理。可能是這樣:
一般的孩子,還是願意讓家長、老師們滿意的;
他們也知道家長、老師說的是對的;
但是,惰性大、任務難度大,這些阻礙了他們聽從正確的指導;
他們自己也能意識到,所以有點負罪感;
負罪感使得他們特別暴怒,用激烈的反對、爭辯來掩蓋自己的問題,仿佛自己沒有錯,以此降低負罪感。負罪感,使得孩子反而不願意面對問題。
還有些孩子,因為覺得該做的事沒有做到,會有挫敗感;挫敗感使得孩子不願意再次面對這件事。
而溫柔的&34;,就是用平和而理性的方式,持續地幫助孩子抵禦惰性、多些動力開始行動。
同時,這種溫柔的&34;裡,充滿著理解和理性,可以舒緩孩子的負罪感和挫敗感,鼓起勇氣再次面對問題。
——不知對不對啊?歡迎學心理學的朋友出來指正一下。
這種溫柔的&34;,當然不是做唐僧啦,其實是蠻有講究的——
· 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基本達成共識的事情,進行嘮叨。比如,前面說的上口語網課。
· 言辭簡潔,就事論事。長篇大論,不光孩子聽著煩,你自己說著也累。
· 態度平和而理性。
· 如果孩子有反饋,比如,提出困難、提出問題,一定要耐心地和他們討論並解決,同時別忘了撫慰,幫助他們走出負罪感和挫敗感的陰影。
結語
教育,是一個特別個性化的事兒。
但是,個性中,有著共性。
我喜歡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試圖發現其中的道理和規律。
我喜歡分享我的心得。
也希望,看到大家的分享。
作者:羅羅,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發芽的棒槌。原創作品,歡迎圍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