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這件事是許多父母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變得十分重要。
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親子關係,並為父母們提供了三種切實可行的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一、積極傾聽
什麼是積極的傾聽?積極傾聽就是在當孩子跟你訴說他遇到的問題時,父母不該去進行指責、批評、提出建議、安慰、同情等,而應該意識到問題是歸屬於孩子的,並且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同理心傾聽,可以重複一遍他說的話,或是說出他此刻的感受,讓他感受到父母能夠理解他,他可以在父母面前盡情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在發洩情緒的同時,也許他就能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積極傾聽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感覺到,他是被尊重被理解被相信的,自然也會更多的同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
二、傳達正確的我→信息
這個方法的基礎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求需要滿足。當孩子做了沒有滿足父母需求的事情時,或是孩子說了或做了讓父母感到生氣的事情時,父母需要正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說孩子沒遵守家庭約定晚回來這件事情,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回來說的第一句話大概都是: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你讓我感到很生氣,你讓我睡不著覺。這樣的說法就沒有正確地反映出父母此刻的真實感受,會讓孩子反抗或是自責,最後的結果是對父母充滿憎恨,因為他會覺得父母剝奪了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的使用我→信息來這樣說:看到你安全回來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不用再一直擔心你出意外了。這樣的說法不僅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還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真的做錯了。正確的使用我→信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讓父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是會主動的學著去改正的,因為他也想和父母和諧相處。相反,如果因為孩子讓你生氣,你就去指責、批評、抱怨、發洩情緒,孩子最終感受到的是拒絕和父母不愛我,那他還怎麼去愛他的父母?
三、尋找共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個方法的基礎是父母要尊重與信任自己的孩子,並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部分父母會覺得孩子是依附於自己的,自己比孩子知道的多,對孩子有絕對的權威,無論什麼事都要贏過孩子,讓孩子聽自己的,這樣會使孩子自卑、膽小、懦弱、沒有主見;還有部分父母會過分的溺愛孩子,怕孩子生氣鬧脾氣,所以事事都遷就孩子,讓自己輸給孩子,這樣的做法無疑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這兩種非輸即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埋下種種隱患,孩子長大之後會出現各種問題。共贏的解決方法就是既能滿足父母的需求,也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的方法。
當遇到一個父母與孩子的利益發生衝突的問題時,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不使用權威與服從,雙方各自提出能滿足自己需求的若干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從中選取既能滿足父母需求,又能滿足孩子需求的最優方法。這樣的方法既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平等對待的。孩子自己參與制定的解決方案,自己也有動力去執行,不需要父母的督促。
在未來的生活中,如果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正確的使用積極傾聽、傳達我→信息、尋找共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三種技巧,親子關係必然會大為改善,也會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善於溝通、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