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總是覺得跟孩子溝通不暢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年紀太小,其實不是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利用正確的方法跟孩子溝通。
小琴最近的考試成績沒考好,她的媽媽很生氣,劈頭蓋臉的罵了他一頓。小琴被媽媽罵了之後又委屈,跟媽媽說自己是有原因的,但是她的媽媽說她是在藉口,之後小琴就不再解釋了。
幾天之後小琴的弟弟在玩耍的時候告訴媽媽說,姐姐考試成績不好是因為她前段時間在練習媽媽生日會的時候要彈給媽媽聽的鋼琴曲子。然後媽媽就感到很詫異,問小樂說那為什麼前兩天媽媽生日的時候沒有彈給媽媽聽呢?小樂說,因為媽媽在看到姐姐成績單的時候都不聽姐姐解釋,姐姐傷心了就沒有彈。
小琴的媽媽聽到了這些之後感到十分的後悔自己當時看到成績單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跟孩子溝通,要是知道孩子是為了練習送給她的鋼琴曲才沒有時間學習的話,她一定不會那麼嚴厲地責怪孩子的。這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好好的溝通的原因
溝通的力量是巨大的。從前有一個教授耗費了一個晚上精心準備了一個重要會議上的演講,那場會議的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的。家裡的所有人都為教授的這場演講感到十分的激動,為此,他的夫人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套全新的西裝。晚飯的時候,他的夫人問他她的西裝合身不,教授說西裝的上身挺合適,就是褲腿長了那麼兩公分,不過倒是還能穿。
晚上睡覺的時候教授早早的就睡了。他的母親卻睡不著,琢磨著兒子這麼隆重的演講,褲腿長了怎麼能行,於是就翻身下床,把西裝的褲腿剪短了兩公分。早上六點多的時候,教授的夫人醒了,想著時間還來得及,就把西裝褲腿又裁剪掉了兩公分。到了七點多,女兒看到西裝褲的時候,尋思著要幫爸爸做點事,就把西裝褲又裁剪掉了兩公分。到最後,教授的西裝褲腿短了六公分。這就是因為他們家裡的人做事情之前缺乏溝通。
父母跟孩子之間也是一樣的,父母跟孩子之間如果缺乏溝通的話,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會那麼的和諧,有時還會達到一種緊繃的狀態。
為什麼作為父母有時感到跟孩子溝通不暢?
雙方無法站在彼此的角度考慮問題。父母覺得自己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人,總覺得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自己都知道,所以就經常性的替孩子們說出並不是他們內心所想的想法。其實父母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很成熟,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所想的想法跟他們自己的有時是截然相反的。因此父母的這種想法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也會讓自己和孩子越來越難以溝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總是利用自己是長輩的身份企圖去幹涉或者限制孩子的自由,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對於要跟父母說的話進行再三地斟酌,確保不會被罵才會說出來。
孩子們總是認為父母不是自己這一輩的人,無法理解自己新奇的想法,彼此之間好像有一道跨不過去的代溝。
他們覺得父母的想法已經落伍了,自己的想法就算跟父母說的話父母也不一定能理解自己,有時候還可能會訓斥自己,所以她們就很少跟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一沒忍住跟父母說了之後,父母就絮絮叨叨的念自己,導致自己不是那麼的想跟父母聊天。
雙方的思維方式不同由於父母與孩子是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的,所以看待事情時的想法也是不一樣的。父母們往往會看得比較全面,孩子們則看得比較片面。
只要孩子們的想法與傳統的教育觀念是對立的,父母就會選擇一味的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想法。
孩子在現在多文化的環境下成長,所以他們看待問題的時候也是會更加的超前。特別是在孩子們的叛逆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會變得更加的困難。
"溝通循壞"可以幫助我們跟孩子溝通。
什麼是溝通循環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法,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得傳遞與反饋得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暢通。溝通循環包含四個環節,分別是傾聽,反饋,提問,理解。我們在每一次跟孩子們的溝通中,都需要進行以上四個步驟,當我們完成所有步驟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溝通循環。
溝通循環中必須進行的環節(1)尊重孩子並傾聽孩子的想法
我們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要尊重孩子們提出的想法,傾聽孩子們內心的想法,理解他們話語中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2)積極反饋,給對方回應
在理解了孩子們想要表達的話語的時候,我們要積極的對孩子們進行回應,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所提出的想法別人是有接收到的。
(3)學會向對方提問
除了積極的給對方反饋之外,我們還要根據孩子們的話語向他們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這樣才能延長自己跟孩子們的對話。
(4)確認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
既然溝通循環這麼重要的話,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訓練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循環呢?
如何有效的訓練溝通循環?
尊重孩子並傾聽孩子的想法在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要集中精神,認真的傾聽對方的話語,注意不要打斷孩子們,讓孩子把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完整。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站在客觀角度,避免帶有個人情緒。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跟孩子有目光的交流,避免眼神閃爍。傾聽孩子話語的目的是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我們在傾聽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積極的給孩子反饋,給對方回應在跟孩子交談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的根據談話內容的變換對孩子及時的做出適當的反應。
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內容,我們都要做出積極的反應,而不是敷衍的應對孩子們。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要略微的身體前傾,表示自己對於孩子所說的事情很感興趣,想聽清楚孩子所說的話。
我們的積極反饋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說的我們有在認真的聽,也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理解了他們說的話。
向孩子們提問在一段對話中,如果永遠只有一個人在說話的話,對話是無法長久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在恰當的時機向孩子突出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範圍之內的問題。
提問的方式我們可以用複述性提問和概括性提問複述型提問就是把孩子說的話一字不落的說出來,確認雙方所理解的意思是一樣的。概括性提問就是概括對方的意思,然後用提問的方式來確認對方的意思。比如孩子說"媽媽,我的朋友說下個星期要來我們家玩。"你可以問他,"你的朋友下個星期要來我們家玩,對嗎?有幾個小朋友呢?"這樣就可以確保你們之間的溝通順暢。
確認理解話語裡的隱含意思我們在對話結束的時候可以簡單的問孩子自己理解的是不是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如果是的話他就會想你點點頭,不是的話我們就應該再利用溝通的環節準確的理解一下孩子們的意思。這樣的話,我們跟孩子們的溝通會比變得更加的容易。
我是尼莫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