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即便自己受了高等的教育,即便自己可能本身是個大學教授,但只要面對自己孩子的老師時,不由自主地會變成個「學生」。
老師說,你們家長該多跟孩子溝通,你們家長該多關心孩子學習,家長該及時幫著孩子尋找資料等等。只要老師一有吩咐,家長立馬接到了「聖旨」一樣。但是即便自己已經很努力地按照老師的吩咐去做了,結果依然強差人意。
那麼老師的感受呢?
老師有時候會覺得,和家長配合起來總是很困難,不太容易達到有效溝通,同樣的事情,自己已經交代了很多遍,但孩子和家長還是會不斷重複去問。最後自己覺得自己像個「複讀機」
那麼為什麼我們明明賣力在溝通,最後家長覺得已經盡力了,老師也覺得自己說到疲勞了,依然無法達到幫助孩子的目的呢?
家長和老師如果想達到可以幫助到孩子的溝通,就要知道以下的技巧。
明白老師和家長可能關注的事情是不同的
家長角度
不管出於任何原因,家長其實從內心來講,並不願意聽到自己家孩子不好的消息。
雖然家長可能會問老師,我家孩子表現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足?
但事實上,家長真的很怕老師說:你家孩子太多問題了……吧啦……吧啦……吧啦。
一開家長會,家長心就吊起來,生怕自己又聽到孩子表現不好的消息。
所以,作為老師和家長最好的溝通方式,詳細給家長講述孩子發生的事情,先從好的開始。然後再穿插一些不足。這樣家長就沒有那麼緊張了。
比如
老師說:小樂最近每次中午都幫著老師收卷子,感覺特別貼心,他的幫助為我節省了很多時間。學習上,偏科也比原來好了,語文考試我以為他會做錯的題,這一次他沒有錯。看來最近真的是用心在找自己的不足。稍微有一點點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上課時偶爾會睡覺,小樂媽媽回去可以觀察下,他最近的作息情況。
老師角度
對於老師來說,他們經常聽到的是:老師您辛苦了。我們家的孩子太不省心了,麻煩你了等等
但事實上,老師們聽到這些並不會對幫助學生有任何作用,因為教學生是他們分內的事,是他們的工作。他們更願意從家長那裡得到的信息是孩子在學校之外的一些反饋。
比如:孫老師,我家小晴告訴我,她很喜歡你上次教她的方法,這讓她突然明白了怎麼去複習。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她很久。她還說她其實很多時候都想多問你點問題,但看到每次你都很忙,她就不敢打擾你。
比如:孫老師,我們家孩子特別害怕讀英語,每天讀的時候都覺得特別難受,甚至說是自己的「末日」,我和爸爸都是學俄語的,一點忙也幫不上,讓他請教你,他只是嘴上答應。
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其實都需要聽到的是細節,而不是很籠統的話。
家長和老師如何達成有效的聯盟?
家長和老師溝通,最終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幫助孩子
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家長和老師之間是隊友和夥伴的關係。
從配合的角度,其實沒有從屬分別。因為大家所負責和知道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因此所需要的是信息的互通,並不存在誰配合誰的問題。
應該是共同制定行動方案 ,並且一起協作
家長最好不要說:老師你說怎麼辦,我們家長全力配合。
如果家長說了這樣的話,對於老師來說,他的內心是不安的,因為他也不敢去為每一個孩子負責。並且也的確擔不起這個責任。
同樣,老師也不能讓家長承擔全部的責任
比如,家校共育,作為家長你們就得配合我,因為你們的配合不力而
造成孩子什麼什麼樣的情況等。
如果老師這麼說的時候,家長就會感到不舒服。
所以,在尊重的前提下,彼此要放對自己的位置,我們是隊友,需要的是互相協作,沒有從屬關係。
在擺對了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針對孩子的某些問題,共同制定方案了。
比如:小剛最近一直不交作業,家長回家一問就說,作業。第二天老師就跟家長反映孩子不交作業。
這種時候,老師可能會要求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也可能會跟家長說,自己會針對他不交作業做出懲罰。
家長要麼會去看著孩子做作業,要麼就會告訴老師,我們都聽您的,隨便罰。
但這些能解決小剛不交作業的問題嗎?可能不會。
所以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建立一個統一戰線。
家長要負責溝通孩子不交作業的原因,然後反饋給老師,老師針對孩子的情況,再和家長溝通。
舉個例子:
家長問:最近你們老師說你的作業總是忘了交,但我們看到你每天回來都有在看書寫東西,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小剛:我做了,就是不想交。
家長:哦,這樣啊,做了不交。老師誤會你沒做,這個有點虧啊。
小剛:我錯得有點多,老師每次都讓我改3遍,很煩。
當家長了解到實際的原因了,再去跟老師溝通
家長:孫老師,小剛的作業都是寫了的,但他不敢交,因為錯題很多,他怕改。
老師:的確,他最近這個階段,學得不好,我每次都讓他多改幾遍。
家長:他現在反而把改作業當成負擔了,咱們得幫他一下。
老師:嗯,我也思考下,要不每次讓他只改一道題,爭取把這一道搞懂。
家長:我覺得這個方案可以,這樣老師也只給他講一道題,也可以省時些。
老師:好,明天我就和他說。
以上呢,只是簡單的舉例,放到現實中來實踐,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斟酌的。所以大家一定得結合其自身,然後去嘗試找到最合適的方式。
不管怎樣,老師和家長之間都是為了幫助孩子。
雙方一定要在互相尊重,彼此協作的角度,各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有效的範圍內,做更有利的事,只有達到良好的溝通,才能真的對孩子起到幫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