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學校給予科學的指導。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步調一致、相互補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師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現,二者相互脫節,就會形成教育的盲區,不利於對孩子的培養。所以,家長必須與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場所,家長既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又是溝通學校、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做好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工作,協助老師了解和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教師,把這些工作做好,家長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當好橋梁這個角色,與老師和孩子進行良好的交流呢?
第一、家長與老師的交流要及時、主動
很多家長認為和老師交流有家長會就夠了,孩子整天在學校,學校和老師對家長有什麼要求和意見,孩子回來說說就可以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和片面的。因為,家長會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與每一位家長進行很好的交流。而學生自身的傳達作用是不到位的,一些學生,尤其是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不願將學校或老師的信息傳達給家長,還有的學生不願意把自己心裡的想法或意見對老師說。這些都給老師帶來了工作上的不便和溝通上的脫節。
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上班期間往往很難找到家長,而下班之後又要忙於備課和家務,要將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及時地反饋給家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家長與學校之間會形成一片教育上的「真空地帶」。
因此,家長必須充分、切實地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重要性,經常及時、主動地和老師聯繫,與孩子對話,以便一方面把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和對老師教育、教學的意見反饋給老師,同時配合老師,共同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孩子的學習。比如,發現孩子的思想、行為出現了某種反常,或學習成績產生較大波動時,都應及時主動地向老師反映,和老師一起探尋其中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第二、誠懇虛心地聽取孩子的在校表現,中肯坦誠地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現
找老師交流情況,要尊重老師,要誠懇、謙遜。具體來說,首先要虛心地聽取孩子在校的表現,不僅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表揚,還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諱疾忌醫,護孩子的短。同時,如果需要,還應中肯坦誠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向老師反映,既不掩飾孩子的缺點,也不要隱瞞孩子的長處,儘量讓老師對你的孩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當談到孩子有問題的部分時,重點可以放在問題的原因以及可以解決的辦法上,例如家長知道什麼方法對安撫孩子或鼓勵孩子有用,就可以告訴老師。
有些家長擔心,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盤告訴老師,會損害孩子在老師心裡的形象,對孩子的發展不利,所以寧願自己單獨作戰也不願尋求老師的幫助。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貽誤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時機,等家長無計可施時再想起找老師,可能已經積重難返了。
家長應當認真傾聽老師的分析,請老師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議,徵詢老師的處理意見,商討解決的方法。切忌在還沒了解清楚孩子情況之前就自以為是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流露出「你不懂這個,那我來教你」的自大情緒,這也會讓老師感受壓力與不舒服。更不能因與老師意見不合就同老師爭吵,甚至在學校無理取鬧。
第三、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恰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
家長每次和老師談話,事先都應該確定好交流的主要話題和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慮好自己的處理意見和解決方法,以便交流時能有明確的目標,節省時間,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
為了避免隨意性和情緒化,最好準備一份「交流計劃單」,詳細地列出約見時間、地點、主題和目的,把從不同角度收集的孩子的信息寫上,註明孩子的思想性格特點,設想見面時如何切入主題,如何談孩子的優點和問題等。這樣有計劃地交流,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同老師交流,家長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適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不能把「配合老師工作」簡單地理解成「老師怎麼說,家長怎麼做」。家長若發現老師掌握的情況有偏差或解決的辦法不能奏效時,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同老師交換意見。不過這更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處理的方式、方法。比如有位家長聽孩子說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不少同學往往熬到夜裡十一二點也做不完,影響了學習效果和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這位家長沒有直接到學校找老師,而是給班主任寫了封信,希望班主任能協調一下各科的作業量。班主任老師在全班宣讀了這封信,並感謝學生和家長的提醒。由此,教師與家長的交往渠道更加暢通,雙方更為理解,配合就愈加緊密了。
家長同老師交流,考慮到老師工作繁忙,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到學校面談,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電話、簡訊、家校通,建立起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密切溝通的平臺。有些話當面不好說的,藉助於這些平臺也許可以更冷靜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
另外,許多家長平時只習慣於同班主任交談,認為孩子的思想、學習都是班主任一把抓,對孩子了解更全面,因而從不找任課老師和生活老師談。其實這種看法和做法是片面的。如果你的孩子僅是某一科學習出現了偏差,那這時就不如找這一科的老師談更能有的放矢,更利於找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樣同時也可以減輕班主任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