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國外教育發展到今天,很多方面都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體系,因此雖然國情不同,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為了更好地進行家校溝通,幫助孩子更迅速地成長,我們可以借鑑他們的一些家校溝通方式,取長補短,摸索出一套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結合國外家長和老師的溝通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下面這四點啟發:
第一點、模仿國外的家校溝通機構,建立和完善家校溝通平臺
在國外的家校溝通方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家校溝通機構。這個機構一般屬於第三方組織,不隸屬於學校,也不由家長操控,通常是由家長和老師共同參與管理的。家校溝通機構的目的,是讓家長們能儘可能多地參與學校的活動。比如,在美國的一些家長教師聯合會裡,家長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包括選訂教材、募捐、做義工等等,家長們通過這些活動,真正參與了學校的教育,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繫就更加緊密了。
我們可以模仿國外家校溝通機構的這種模式,也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家校溝通平臺,比如家校共育教委會等,並完善相關的制度和規定,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第二點、參考國外的家校溝通方式,拓展多種類型的家校溝通渠道
在一些歐美國家,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有紙質信件、電話溝通、電子郵件、家長會、單獨約談等等。比如在美國,雖然他們也有臉書、推特等聊天工具,但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一般會通過電子郵件進行,家長用電子郵件向老師諮詢、提建議或者是進行投訴,老師用電子郵件給家長發送學生的在校情況或者是回復各項意見。用郵件的好處是相關的記錄能保留得更久一些,也方便回顧和檢查。
我們可以參考這些溝通方式,除了現在常用的微信群、QQ群,還可以給老師寫溝通卡片、發郵件等等,用多種渠道跟老師建立聯繫。
第三點、借鑑國外家長的教育理念,重視孩子的綜合發展
在德國,學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但是他們的家長會,沒有領導參與,沒有人做報告,也沒有人談論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和老師探討的是孩子的習慣性格、興趣愛好,孩子將來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在英國,家長會經常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家長和老師約定好交談的時間,面談的話題包括孩子的在校情況、體育活動、社區活動、身心健康等方面,以及一些提出改進的建議。在美國,家長會則直接由學生主講,介紹自己的成長情況,家長也可以直接找老師交談,提出疑問、要求和建議。
在國內,家長會並沒有那麼輕鬆,基本上以老師為中心,談論的也多是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時候還會不小心開成了「批鬥會」,最後家長受累學生受傷。
其實,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一些教育理念,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更要關心孩子的人格、心理、身體等綜合發展。
第四點、學習國外的隱私觀念,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
在美國,老師不會隨意將孩子的信息洩露給外人,除非家長以書面的形式授權。如果孩子已經年滿18周歲了,那麼就連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也必須先徵求孩子的書面同意。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年滿18歲已經成年,是獨立個體了,他的所有信息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學校不能隨意向他人透露,包括家長。
而在國內,大家的隱私觀念相對比較薄弱,比如有些老師會在微信群裡曬孩子成績和排名,有時甚至會直接點名批評,搞得家長提心弔膽,生怕孩子哪天表現不好。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學習國外的隱私觀念,尊重孩子,不隨意透露孩子的信息,有需要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可以私聊或者單獨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