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種方法讓你和孩子的溝通更有效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困惑,如何能更有效地和孩子溝通,而不讓孩子感到反感。今天呢,我就給大家分享幾點,讓你和孩子的溝通更有效。同時呢,這幾點也適用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以及同事領導之間的溝通。
第一:用「我……」開頭,代替以「你……」開頭( 「I」 statement)。不要小看這一個字的改變,這可是一個非常有力度的改變。有一天,我家大寶(11歲)準備到後院野餐,於是就把幾包零食全部拿出去,我說:「你不要拿整包出去,應該分出一些放在野餐盒裡拿出去」。她看了我一眼,就出去了。我急忙走過去看著她的眼睛說道:「我覺得如果你把零食放在野餐盒裡拿出去會更安全,不會有撒地上的可能,再就是保持食物的新鮮,你覺得這個建議怎麼樣?」她再次看看我,說道:「這個主意不錯,我去裝野餐盒」。再舉一個和我老公溝通的例子,有一次他好心地把我的包收起來了,但是我急著用,沒有找到,就發火了:「你把我的包放哪裡去了?我現在急著用。」他說了一句:「 I just want to help you put your bag out the hallway, why are you so grumpy? (我只要想幫你把包從走道上拿開,你幹嘛那麼生氣?) 」,然後把包從門後面的掛鈎上拿給了我。我楞了一下,是啊,他只是想幫忙,我只是因為急用包,就對他發火了?然後我就說道:「對不起,我感覺有點著急,因為需要包裡的東西,但是不知道你把包放哪裡了。」然後他也就釋然了,化解了一場危機。如果我說是你把我的包放起來,沒有告訴我,我現在著急用等等,結果可能會導致一場夫妻爭吵。
第二,我在上面提到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那就是說話的時候,注視著對方的眼睛(eye contact)。比如上面和我家老大的對話,第一次,我只是看到她的動作,然後喊了一嗓子,她只是看了我一眼,繼續做她要做的事情。第二次,我走到她面前,注視著她的眼睛。再舉一個例子,我家老二(8歲)有一天她朋友過來玩,她們一起在客廳裡用床單搭起了帳篷,可是床單總是從椅子上滑落,她們有點焦急,開始有點抱怨。於是我走到她們旁邊,注視著她們的眼睛說道:「我看到了你們著急了,因為床單總是滑下來,對嗎?那我們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訂單固定?」她和朋友想了想說可以用衣服夾子,所以問題解決了。
第三,注視眼睛很重要,但是要平視(get down to their level),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和孩子溝通時,儘量坐下來,或是蹲下來,和ta們平視。我身高只有一米五,和別人溝通時候,基本上都是仰視,這種溝通方式讓我從小養成了一種不自信的態度。任何一個人人,當面對比你高出很多的人時候,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弱勢的心理,從而導致不自信。現在我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呢,儘量坐下來,或是和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對方的優勢就沒有了,從而給自己找回自信。所以要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平視的細節,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換位思考( swap views)。有時候我們要衡量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要把自己幾十年的經歷,強加給幾歲的孩子身上。我們能理解的,孩子能理解嗎?有一天老三(4歲)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了(欄杆斷了),頭上馬上有個大包,哭了起來。我等她平靜下來後,和她交流,是不是很痛啊?她點點頭。除了痛,是不是還嚇一跳了?她說:「是的,我嚇了很多跳,我只是要爬在欄杆上,但是那個掉了,我很害怕。」這個時候,我的換位是感覺到她的害怕,身體上的痛,很快消逝,但是心理裡的害怕,需要被安慰。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什麼才是ta們最需要的。
第五,告訴孩子你想要的結果,而不是說出你不想要的結果(tell them what you want rather than what you don’t want).孩子們經常忽略或是根本聽不到「不」字。你告訴孩子不要看電視,ta們聽到的是「看收視」,所以你要告訴ta 們「現在該休息了,把電視關上」,這樣效果會更好。你告訴孩子不要坐在桌子上,ta們只聽到「坐在桌子上」,我們可以說「凳子是坐的,桌子是放食物的」,這裡的洋人會說「put yourbottom on the chair」 (把你的屁股放在椅子上)。
第六,向孩子道歉,如果你知道自己做錯了。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做錯的時候,向ta們道歉,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和父母在某些方面是平等的,從而更容易接受父母所給的建議和意見,更讓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個有擔當的人,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以上的幾個小技巧,合起來用,會更有效的和孩子溝通,其實總結起來就是,當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肢體語言,以及考慮對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