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細心的家長一定會發現,從2歲起,孩子們就越來越有性格了。
但凡不合他們心意的事,他們一定會搖頭說「不要」,對於想做的事,即便家長不認可,他們也會說「非要」。不止如此,他們甚至會對父母拳打腳踢。
這種現象到底是突然產生的,還是有跡可循呢?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失控,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我們需要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潛在表達。
家長忽視孩子的情緒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生活習慣、辦事方式、情緒處理等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忽視對孩子的情緒管理,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布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在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只佔11.93%。
而且近段時間頻發的青少年惡性事件,也更加提醒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緒變化。
暴躁嘲諷、冷漠忽視、延遲滿足等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無法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的童年期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甚至存在未經修復的心理創傷,這樣孩子長大做了父母后,在面對孩子問題時,也會出現防禦性反應。
不僅無法接納孩子的情緒,還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惱怒與憤恨,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進入事後讓自己羞愧與後悔的失控狀態。
孩子觸覺失調
孩子情緒失控,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觸覺失調」。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皮膚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
剖腹產的生產方式使孩子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缺乏觸覺刺激;家庭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孩子活動空間減少,缺乏戶外等遊戲;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保護過度或限制過度等都會導致孩子的觸覺失調。
觸覺失調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為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偏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其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解決孩子情緒失控的方法很多,除了要在3歲前建立孩子良好的依戀關係外,生活中的溝通方式也很重要。
下面通過幾個案例介紹,怎樣跟孩子溝通更加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要求,孩子越不做。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
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別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受到懲罰時
×「夠了,到那邊站著,沒我允許不能出來。″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升級。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當孩子無心學習時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17分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生產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
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時
×「你這樣很丟人。″
√「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好好溝通一下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接著訓斥孩子,事情可能更糟糕。將他們帶走,找一個適合的地方安靜下來溝通,才能避免事情的進一步惡化。
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時
×「我數321,你給我停下來!″
√「如果綠色代表平靜,黃色代表沮喪,紅色代表生氣。我現在就是從黃色的房間走向紅色的房間。你呢?你現在是在哪個房間,我們怎麼才能回到綠色的房間?″
當我們生氣時,身體會發生應激反應,讓我們產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著孩子,還需要給情緒一個可視的形象,讓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先滿足了孩子們對於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有以下幾點原則可供參考:
☑ 同理共情,認可孩子的情緒;
☑ 劃定界限,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正確引導,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家長也可以多帶孩子進行觸覺遊戲,帶孩子去戶外與其他小朋友玩耍,如玩泥巴、玩沙土、玩石頭等。
另外,還要注意孩子對溫度冷熱的體驗,多擁抱孩子,必要時可以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來降低觸覺敏感度。
感統訓練的黃金階段是3-6歲,如果錯過這個年齡訓練起來難度會更大。所以家長一定要早發現早幹預,以免錯失機會。
一個孩子在傷心、生氣或害怕時,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認同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種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