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兩個主要場所,父母和老師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因此,父母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父母能夠適時地與老師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並與老師達成培養孩子的共識,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那父母怎樣和老師有效地溝通呢?
小武八歲,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成績優異,樂觀開朗。可是進入三年級後,隨著學習任務的增多,難度的增加,小武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也增多了,周末的家庭活動也不願參加了。小武的爸爸一直不太贊同在教育中採用「疲勞戰術」和「題海戰術」,崇尚國外的「快樂學習」理念,支持孩子的個性發展,不想讓孩子在作業和學習上花太多的時間。而老師覺得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孩子需要慢慢靜下心來,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老師還覺得小武是一個可造之オ,鼓勵小武努力學習,追求卓越。
小武很矛盾,不知道該聽誰的,學習漸漸沒了動力,成績也開始下降。老師批評他學習不認真的時候,他就小聲嘀咕:「我爸說了,學這些沒什麼用的。」由於父母和老師的教育觀念不同,小武夾在中間,每天悶悶不樂,無所適從。
爸爸意識到問題後,決定多和老師溝通交流。於是,每隔一段時間,小武的爸爸媽媽就會和老師通電話,接孩子時也會特意去辦公室找老師聊一聊孩子的情況,交流一下小武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希望更好地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溝通交流,小武的爸爸和老師取得了相互的理解,在小武的教育問題上也達成了一致。小武也一天天地快樂起來。
父母和老師加強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而事實上,很多父母和老師的溝通還存在一些問題。
1、父母的家校溝通意識不強。
有一些父母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的事,自己平時更多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是很上心;有一些父母則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在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個性發展方面比較隨意;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參與學校教育活動;還有一些父母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把家庭和孩子的真實情況告訴老師。這樣一來,父母和老師之間存在了許多無形的溝通屏障。
2、父母參與學校教育的機會和形式不多。
有些父母沒有關注孩子的班級微信群、沒有進班級QQ群、與老師沒有微信互動,和老師的交流僅限於開家長會和電話聯繫,和老師的電話聯繫也基本是家裡有事或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父母沒有真正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不能直觀感受孩子的成長。家校之間的溝通不到位,難免使父母與老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
3、父母和老師溝通的內容比較單一和片面。
很多父母和老師交流的主要內容就是孩子的學習,其他方面則很少涉及。有的父母在和老師溝通時,主要話題是孩子存在的種種問題,優點卻忽略不計。談話經常這樣開始:「我的孩子是不是上課搗亂啊?不注意聽講啊?有沒有不好的表現啊?」以至於有的孩子一聽見父母給老師打電話,就覺得是在向老師告狀。
我們可以這樣做,讓家校溝通更有效:
1、轉變觀念,增強平等意識。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與學校具有完全平等的關係,家校合作也只有以這種平等的夥伴關係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父母通過與老師的溝通交流統一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和諧發展。
2、聯繫要主動,交流要真誠。
父母與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合作者而不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父母定位好了角色,心態自然會趨向冷靜、理智,就不會因孩子在校遇到問題而憤然偏激,一味地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如果雙方的教育意見不一致,可以通過坦率而真誠的溝通統一認識,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選擇一種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避免老師講一套、父母做一套、孩子無所適從的情況。
3、增加溝通頻率,豐富交流內容。
開家長會時,幾位老師、幾十位家長,想要充分交流是不可能的。父母和老師的交流還要靠平時的努力,接送孩子時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必要時打一個電話或發一條簡訊。父母關注的內容應該是孩子在校的綜合表現,如學習態度、待人處世等,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反饋給老師。父母對老師的信任和配合會讓孩子更好地認同老師的教育,更容易形成家校合力,教育的效果也就更好。
4、父母與老師聯繫時要注意一些細節。
比如:不要打擾老師的休息,體諒老師因為上課或會議不能及時接電話、回復簡訊,在節假日裡像祝福朋友一樣祝福老師。
5、理智面對孩子與老師或同學的衝突。
如果父母對老師處理某件事的方式不太滿意,可以提建議或與老師協商,有禮有節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孩子與同學發生衝突,父母要冷靜思考、理智面對,全面了解情況後協助老師處理問題,避免激化矛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我是豪媽,每日與你碎碎念,每日與你分享育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