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正海校長
家校聯繫簿是學校和家長日常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對青少年的成長有重要價值。然而眼下家校聯繫簿在運用層面存在著一定問題。因此,可以用改變傳統家校聯繫簿的內容組成;適當加入學生自主決策和學生反饋部分;注意溝通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關係的平衡;改變家校聯繫簿的傳統結構,改變定性的舊評價體系等方法,來解決家校聯繫簿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家校聯繫在當代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將長期對學生起到良性影響,而保持一致性的關鍵就在於溝通。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逐漸建立了家校聯繫網絡,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然而現實中家校聯繫簿的用途、用法卻出現了偏差,一部分家校聯繫簿成了學生記錄作業、家長核對作業的工具;另一部分家校聯繫簿則成了教師單向的「告狀本」。這種情況反映出家校聯繫簿的記錄模式常常是單向度的,家長和教師通常以文字溝通為主,缺少時空情境的信息,也缺少時效性,亟待改進。
家校聯繫簿的類型及特點
由於家校聯繫簿的使用環境和適用人群不同,在不同學校,家校聯繫簿有不同的用法,其稱呼也各不相同。有的學校將家校聯繫簿稱為「陽光成長手冊」、有的學校則直接寫明「記作業本」,其中「家校聯繫簿」和「家校聯繫手冊」是比較普遍的名稱。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及特點:
家校聯繫簿的缺陷與不足
一是家校聯繫簿評價體系單一、評價標準模糊。
家校聯繫簿中評價學生日常表現的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認真學習。於是,許多教師在家校聯繫簿中大肆記錄學生學習生活的負面表現。這些評價相對單一,大多數只是以學生的成績和上課的態度為評價標準。
雖然這種評價反映了學生的個體表現,但在潛意識中將娛樂和玩耍看成了學習的對立面,否定了兒童玩耍的天性,將學習成績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教師偏狹的價值觀必然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是家校聯繫簿與微信、QQ等媒介使用的資源不均衡,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
某生與前排同學發生口角,兩個人在課間大打出手。教師調查發現,該生經常欺負前座男生,需要聯繫家長一起對其進行教育,於是在家校聯繫簿上寫明事件的前因後果。該生看到教師在家校聯繫簿的評論後,害怕被家長責罵,因此謊稱家校聯繫簿「丟了」。當教師和家長通過其他方式取得聯繫,已經是該事件發生幾天後了,懲戒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均已消失。
三是教師與家長的負面留言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一部分教師習慣在家校聯繫簿中寫出學生在校期間的不良表現,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但現實中一些學生會翻閱家校聯繫簿,如果教師留言的內容過度嚴厲,學生很大程度上會迴避問題,延遲將家校聯繫簿交給家長閱讀,反而構成了家校溝通的延誤。
四是家校聯繫簿的評定範圍單一,家長填寫家校聯繫簿敷衍了事,而從設計層面來看,家校聯繫簿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其關注與評定範圍的單一化。
目前家校聯繫簿最主要的功能是方便家長和教師監督學生是否按時寫作業、按時交作業,成了家長和教師查詢學生作業完成度的工具,沒有建設性的學習價值,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在校的實際情況。
由於缺少量化標準,許多家長填寫家校聯繫簿時敷衍了事。手冊中涉及的家長考查誦讀等方面,許多家長只是籤名「已背過」「已誦讀」等,並沒有對學生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描述。
此外,成長手冊中還留有「家長寄語」「家長留言」等區域,不少家長長期不填寫該項內容。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家長對家校聯繫簿的作用認識不足;二是部分家校聯繫簿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不符,學生很難真正按照家校聯繫簿完成要求。
家校聯繫簿成為家校溝通橋梁的策略
改變傳統家校聯繫簿的內容組成。目前家校聯繫簿關注的焦點是學生,而參與評價的卻是家長和教師,學生沒有發言權。學生不喜歡被老師「告狀」、被家長「告狀」,家校聯繫簿中記錄的一些事情,學生並不完全認同,因此必須留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
例如在教師批語後再附加一欄「我也有話說」「請聽我說」,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評語的看法,解釋一下犯錯的前因後果, 有利於教師多方面了解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困難。
此外,要適當加入學生自主決策和學生反饋意見。學生在家校聯繫簿中缺少話語權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加入學生自主決策和學生反饋的方式,提升目前環境下家校聯繫簿的聯繫效度。
首先,家校聯繫簿可以允許學生自主參與評價教師和家長的行為,如學生學業壓力過大時,能夠在家校聯繫簿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其次,家校聯繫簿必須承認和尊重學生的第三方看法,允許學生提出異議,給學生澄清和解釋的空間;最後,應當鼓勵學生自主書寫周記、月記,在學生自主填寫的材料裡,教師能夠更準確地掌握其思想情緒動態,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
同時要注意在溝通中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關係的平衡,一些家校聯繫簿溝通失敗的案例表明,教師措辭不當、多方溝通不暢、換位思考不足是主要原因。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教師必須放下好為人師的心態,轉而以平和、平等的態度進行溝通。
(作者系澗西區東升第一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