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特別不擅長做數學作業,他想了很久也沒想到怎麼解答,很沮喪,然後說:「我不會做!」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不會做,可能第一時間就會這樣回應:「哦,寶貝,你肯定會做,你再想想!」
父母這樣說,是想要通過這樣的言語告訴孩子,他真的可以搞定這道難題,意圖鼓勵孩子持續努力。
這種意圖本質上是好的。但實際上,孩子聽到的時候感覺並不好,也無法真正地鼓勵到孩子。
相反,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更沮喪,你這樣的方式是在告訴孩子,他的感受是錯的,你挑戰了他的現實感受。
所以,孩子會更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我就是不會做!」
這樣的情況,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
比如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會說:「這個公園一點都不好玩,我不喜歡這裡。」
家長通常會這樣回應孩子:「不是啊,這個公園挺好玩的啊,你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多好玩啊。你以前最喜歡玩這個啦……」
然後父母會巴啦巴啦說一大堆,就是為了證明這個公園是好玩的,孩子以前喜歡這裡的。
而孩子會怎麼做呢?他會認同父母的說法嗎?
孩子可能會堅持己見,就是覺得不好玩,如果父母還想說服他,可能他就直接哭起來了。
然後父母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就會說孩子叛逆……
對,叛逆,或者叫「逆反心理」、「逆向心理」、「對抗心理」,就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對孩子來說,如果家長處理不得當,將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在一所學校的男洗手間掛上禁止塗寫的牌子。其中一塊用很嚴厲的語氣警告「嚴禁胡亂塗寫」,署名是「大學警察保安部長」。另一塊以較為委婉的語氣勸說:「請不要胡亂塗寫」,署名為「大學警察區委員」。
並且,他會每隔兩個小時換一次警告牌,然後分別統計兩個洗手間被塗寫的數量。
結果,掛著「嚴禁胡亂塗寫,大學警察保安部長」的洗手間,被塗抹的情況更嚴重。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認識到孩子的這種對搞心理是特別有意義的。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影響時,他會本能地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為了顯示自己是有主見的,孩子們就會對父母的話形成牴觸。你說他會做,他就非說他不會做;你說這裡好玩,他偏要說這裡不好玩。
那家長要如何說才是有效的溝通呢?
溝通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面對孩子,要先從同理心開始。
回到上面做數學題的情況,家長如果換一種方式,這樣跟孩子說:「寶貝,我理解,你想努力搞定這道題,但是你感覺這道題有點難。好吧,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其他方法解答這道題。我知道,對你來說,這道題確實有些難。但是我相信,你可以搞定它的。」
同樣是相信孩子會搞定這道題,後面的表達代入了孩子的感覺,孩子覺得題有些難,家長也認同,這道題確實有些難。現在我們一起想辦法,我相信,你可以搞定的。
尊重孩子,先從尊重孩子的感受開始,哪怕我們不理解,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但是,我們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孩子說公園不好玩,我們又可以怎麼說呢?不妨試試下面的說法:
「嗯,你認為這個公園不好玩,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每個人對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樣的回覆是不是很有智慧呢?家長並沒有說孩子的感受不對,你覺得不好玩,但是我的意見不一樣。然後告訴孩子,對於同一個事物,每個人可能有不一樣的看法,也允許有不同的意見。
尊重孩子,意味著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這個世界,雖然他們的感受可能會和我們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們想表達異議,也要試著先承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直接表達我們的觀點。
大家試過這樣的表達嗎?答應我,先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改變好嗎?
最近上網課,很多家長說,忍耐已經到極限了,親子關係卻一天比一天糟。那麼,為什麼不試試別的溝通方式呢?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是一本融合愛與溝通技巧的神奇之書,無論在什麼文化環境中,都可以讓父母學會用有效、愉快的溝通方式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3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美國家庭教育十大暢銷書之一,被稱為親子溝通的聖經。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麼讓孩子感受好呢?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戳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了,看了書就趕緊練習,好嗎?
我是,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
我手寫我心,通過身邊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