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最奇妙的關係應當屬「親子關係」,即使最親密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有時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最後鬧成離家出走。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會這麼費勁呢?難道一家人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01親子溝通猶如「對牛彈琴」,問題出在父母
親子矛盾的關係,在70、80後的一代中最為常見,當時的年代經濟情況不好,父母需要為兒女去奔波,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也有些欠缺,導致親子關係非常的冷淡,甚至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想什麼,他們喜歡什麼。
很像之前電影《孔雀》中的情節一樣,兒子身患重病,父母特別偏心,每次有好吃的都逼迫弟弟和梅梅分給哥哥一般,最後導致哥哥有吃不完的零食,甚至還會把多餘的分給門口的大鵝,而弟弟妹妹卻經常因為沒有吃的而不開心。
女兒的夢想是當傘兵,可是父母卻不理解她,認為傘兵是不務正業,女孩就應該老老實實的去賺錢,最後父母給她找了一個刷瓶子的工作,導致女兒一生都活在悔恨中。
而正處於青春期的弟弟,在給哥哥送傘的時候,害怕被其他同學嘲笑,於是他相出一個謊言,把哥哥引到女廁所門口,最後被別人以為是流氓抓住,最後還到了毆打哥哥的陣營中,背後的原因是弟弟怕別人知道這個傻子是他哥哥。
當所有的謊言都被揭穿中,弟弟被班級裡的同學嫌棄,導致最後離家出走,變成了一個「廢人」。
當大家以為這只是一個電影時,但事實上,這個電影所講述的事情,就是當時大部分家庭的寫照。
父母認為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卻無法接受這種「好」,最後親子間的溝通演變成「對牛彈琴」,孩子認為父母不尊重自己,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最後矛盾越來越大。
在這個過程裡,父母、孩子雙方都覺得自己不夠被理解,感覺委屈、冤枉,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惡劣,這背後的原因是父母和孩子根本處於同一戰線,雙方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彼此卻又不知道。
02當雙方處於同一戰線時,才可以正常溝通
有心理學家表示:想讓雙方達成有效的溝通,需要在同一個戰線中,只有這樣的溝通彼此才能夠聽進去。
當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時,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時,用心去感受孩子的需求時,才能真正地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才能說出讓孩子聽進去的提議。
可是,大多數的父母卻採用簡單粗暴的辦法,比如嘮叨、責罵、批評、甚至是打罵。
父母們可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你要是孩子,你們也肯定不希望父母這麼對自己吧?
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卻做不到,因為父母認為,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威嚴,生活的閱歷經歷都遠遠高於孩子,孩子就應該聽從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父母最為嚴重的問題「缺乏同理心」,不會「換位思考」,父母始終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但卻不知道孩子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或者想法。
在《奇葩說》中,曾經有一個話題讓我記到現在:假如你有一個定製按鈕,那麼你最想給孩子定製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
傅首爾針對這個話題說出了自己的經歷,她花高價錢給孩子買了一雙鞋,可是當孩子看到後卻十分的嫌棄。
很簡單,孩子想要的可能並不是昂貴的物品,他們只想要自己喜歡的物品。
這就是父母和孩子溝通所存在的問題,父母所想,並不帶是孩子所要,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不應該是「我為你好」應該變成「你覺得好嗎?」
只有父母和孩子在同一想法時,明確目標,才能了解孩子所想。
03「同一戰線」是什麼意思?
喬哈裡視窗理論,它將人際溝通的方式比作成一個窗戶,然後將它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和未知區。
簡單點說,就是父母跟孩子溝通時,沒有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
當父母對孩子說教時,這就是父母的隱秘區,因為孩子並不知道父母具體的想法,反觀在孩子聽到的全是父母的嘮叨。
而只有當父母和孩子都明白彼此的想法時,才會讓親子溝通變成「對牛彈琴」。
04暖心貼士
孩子的內心都是十分敏感的,有時可能因為父母的一句話,傷害到孩子。只有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時,才會得到孩子真實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