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心裡到底想什麼?
難 難 難 難 難!
一提到青春期的孩子,部分家長可能會感到很頭疼,不少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為什麼孩子會開始不願意跟自己分享心裡話,家長怎樣做,才能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變得心不在焉,聊天總是用三言兩語搪塞,每天的親子對話往往剛剛開了頭兒就止步不前。
其實,孩子最開心的是感到自己被關注、被愛,並且是以他可以接受的方式。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願意對父母講。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不暢,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在目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大環境下,大部分父母最關注孩子的健康與學習,平時與之談論最多的也莫過於此。
但是實際上,孩子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回到家裡面,心裏面最想的是放鬆,男孩感興趣的或者是各種好玩的電子遊戲,或者是籃球、足球等體育明星;女孩則可能埋頭於電視劇或者小說裡面,津津樂道於他們劇內劇外的故事。
因此就算是和孩子一起宅家看電視劇,也可能是孩子喜歡《慶餘年》,而父母卻熱衷於《亮劍》,雙方各唱各的「曲兒」,聊也聊不到一起去。
家長與孩子關注的內容不一樣、感興趣的事不同和談論的話題往往不一樣,甚至孩子所說的家長根本就聽不懂、答不上來,反之亦然,雙方的思路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對話的內容不在同一個「話語體系」中,就如同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對話的契機。如果長期是這樣的狀態,孩子對家庭的「話語體系」將會越來越厭倦,最終變成「無話可說」的境地。
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不是我冷,是我媽覺得我冷。」
它呈現出的恰恰是部分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
若是家長堅持自己的慣性思維,仍然不靜下心來好好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而是凡事以一副「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的霸道總裁態度與孩子溝通,他們就很難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理解與認同孩子;孩子也會因此反感父母的話,不理不睬。
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願意對父母講。
否則,若是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其結果只可能會是孩子一次次放棄甚至抗拒與父母的交流。
學生的學習壓力都比較大,即便是一些學霸,回到家可能也不大願意說學習,甚至牴觸爸媽跟他們說功課、說考試,問分數、問排名等更是唯恐躲之不及。
但若是父母換一個思路換一種方式關心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您不只是在關心他的成績,而是在真實的關心他這個人,他們自然也會換一副面孔來面對您。
在和孩子溝通時,無論聊什麼話題,父母都應該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與做事情。
大部分家長擔心孩子玩遊戲上癮,所以通常會嚴格控制和限制上網時間,不少家長甚至談遊戲色變,硬性打壓之下,家庭氣氛很快就會陷入僵局。
但是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電遊也成為了青少年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樣是孩子融入群體的一個「指標」——若是他對流行在青少年中的熱門遊戲表示一無所知,與同學、與同齡人對話的內容就會缺失一部分,他很可能就會因此被邊緣化。
實際上,遊戲也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只要不是過度沉迷,而是適度娛樂,也可以適當允許。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需要轉變觀念,了解新媒體、關注新事物,與時俱進,學習一些流行的網絡語言,跟上孩子的表達節奏;同時,換位思考,以同理心感悟孩子的心理需求、回應孩子的言談話語。
當孩子在訴說他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的不愉快時,家長要先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他的傷心、鬱悶、生氣或憤怒的情緒,學會傾聽、認可他的感受,安慰他,並且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解決這件事情。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和被尊重的,和父母溝通可以給自己減壓或者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總而言之,父母的這番表達,需要表明他們的思路與孩子的在同一個頻道上,而不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孩子才會有交流的欲望。
喜歡喜歡籃球、足球、滑雪或拼樂高玩具的孩子,若是有了爸爸這個「隊友」,他肯定不會拒絕;愛聽音樂、唱歌、刷偶像劇的孩子,看到爸爸媽媽也會跟自己一起聽碟、聽歌、追劇,想必也會樂於分享自己的感受。
家長可以細心觀察孩子課業之餘喜歡做什麼,學會接納並尊重孩子的愛好,抽時間體驗一把他感興趣的這些事,即便是自己不擅長的,比如玩一次孩子喜歡的遊戲,嘗試了解這些遊戲為什麼會那麼吸引孩子。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能夠愉快對話,離不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聊天時可以試著讓孩子主導話題,大人則跟著孩子的興奮點走,即便是聊到大人不感興趣的話題,也不給孩子潑冷水,避免說除了「總是說這些無聊的內容,你就不能關心點有用的?」「這有什麼好說的?」一類煞風景的話。
您會發現,避開了學習內容,順著孩子的心意,你們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自然而然,可說的、能聊的實際上並不少。
如今許多孩子都喜歡計算機、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知識與技術方面的內容,有的孩子從著迷於電子遊戲,進而對電子遊戲設計產生興趣,也有的孩子對樂高生化戰士玩具、對遊戲主播的生存方式、對電子競技為什麼會有職業選手等等諳熟於心。
若是孩子對此津津樂道,而家長在這方面的知識跟技能相對匱乏,家長就需要及時「補課」了,適時拜孩子為師,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個時候,家長放下身段請教,孩子的成就感倍增,他們一定願意發揮己之所長,彌補您的短板,濃鬱的家庭學習氛圍之下,何愁沒有共同語言?
除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之外,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電視劇,也是拉近家長跟孩子關係、增加對話內容的一條捷徑。可以跟孩子聊聊其中的情節、各自喜歡的角色,講講其中的小段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家長也可以把自己讀的好書推薦給孩子,孩子有興趣,讀後一起分享閱讀心得,反之,父母也不強求。
共同欣賞一部作品的時候,雙方能比較容易地產生共鳴,找到共同的話題,打通與孩子交流的通道,各抒己見、求同存異。
青春期孩子有時侯獲得的信息比我們快、比我們多,想法也更豐富,他們並不缺少談資。
比聊什麼更重要的問題是怎麼聊,若是家長抱著平和積極的心態,多肯定、認可孩子,激發其表達的欲望,了解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家長一定會走出親子之間「無語」的尷尬境地。
跟青春期的孩子對話的方法您掌握了嗎?跟著小新學心理知識,快樂溝通無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