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話題劇破題出新,《好好說話》如何說透「溝通問題」?

2020-12-13 影視圈妹

作者 / 喬苗兒

據調查顯示,每個人一天當中要說7000多個字。什麼時候應該說話,話應該怎麼說,儼然成為了一門顯學。

文娛產業最擅長從生活中捕捉熱點:隨手打開書籍購買的網站,以「高情商說話術」「溝通的藝術」等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跳出的書目十幾頁都翻不完;「幫大哥」「調解員」的身影頻頻閃現小螢屏,溝通調解類訪談節目成為解決街坊鄰裡、姑嫂妯娌之間矛盾的有效出口。相比之下,面向大眾的劇集落後了。

縱觀多年來國產劇市場,現實題材都市劇最討巧、討喜:臺網壁壘與它無關,用戶圈層對它失效,只要能找準話題點,國民度立即催生全民爆款。道理都懂,對於創作者來說不易:對生活的觀察得像「裝了監視器」一樣真切,切入的角度得有「發現新大陸」一樣的新鮮感,和觀眾統一戰線,才能實現共情。

正在拍攝中的,由左城右隅、騰訊影業、嘉行傳媒、芒果娛樂、山東衛視傳媒、中青新影聯合出品,郝戎編劇,楊棟執導的《好好說話》代表劇集扳回一局:這部聚焦現實生活中溝通問題的都市話題劇,以「戲中戲」的方式將五花八門的溝通事例串聯起來,通過一檔名為《好好說話》的電視節目製作播出始末、涉及的形形色色的人呈現給觀眾。

「戲中戲」:小節目,大生活

植根生活的都市話題劇只要找準了「題眼」,實現「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全民觀劇熱潮幾乎能夠成為該類型與生俱來的優勢。但隨著大眾獲取信息渠道的不斷豐富,短視頻養成的碎片化觀看習慣,一線的內容生產者們敏銳地發現,這屆觀眾不好帶了。觀眾審美品位的提升意味著創作者需要產出更新穎、更具趣味性、更有深度的內容才能留住觀眾。

作為主創團隊,左城右隅顯然深諳此道。給都市話題劇找到全新的外殼進行包裝,《好好說話》是先行者。

劇中,《好好說話》是楊光(陳曉飾)主持的一檔調解類電視節目,原本是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他,被上司兼好友牛志玲強迫轉型,接手這檔節目是「趕鴨子上架」。因此,楊光在解決來參與節目的當事人們遇到的種種問題時用得都是「巧勁」: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靠著新聞記者出身,探究事件背後秘密的能力。這種方式顯然「治標不治本」:表面上當事人們達成和解,但是因為無法實現共情,心結仍在。困局因為律師廖望(王曉晨飾)的出現被打破,陰差陽錯成為《好好說話》節目法律顧問,各懷心事的兩個年輕人在解決別人問題的過程中也實現與自己家庭、個人內心的和解。

作為都市話題劇,《好好說話》劇中涉及的事件非常接地氣:婆媳糾紛、父子矛盾、夫妻情感裂隙,樁樁件件都與現實關聯度很高,是真實生活的縮影,無形當中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與此同時,能夠關照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固然是好事,對於戲劇結構來說,如何布局謀篇會有相當大的困難,處理不當會變成一盤散沙,失去焦點,沒有重心。

《好好說話》用「戲中戲」的形式用小節目給了大生活充分展示的空間和舞臺,包羅萬象的調解節目極能容納生活當中因為溝通不暢導致的誤會事件,讓劇情擰成一股繩,有了主線,還可以令戲劇性、喜感充分放大的同時避免違和感。

「鏡中人」:都市焦慮群像

「不會好好說話」是當下都市人群存在的普遍症候,背後折射的問題複雜多樣,最終指向是信任缺失導致的焦慮。縱觀全劇人物,幾乎都因為「不會好好說話」惹上不少麻煩,主創團隊也因抓住這一當下都市人的共性,塑造出一眾鮮活的形象。

楊光、廖望倆人是很典型的「焦慮青年」。楊光性格孤僻難以共情,本質上是對家庭關係的不信任造成的焦慮,對母親的成見,面對奶奶和姑姑的兩難,讓他長久處於親情的缺失狀態;廖望始終無法正視父母婚姻破裂的事實,用自欺欺人的方式逃避現實,同時給父母和自己造成極大的壓力。

對愛情的不信任、對親情關係的迷茫,原生家庭帶來的情感困境始終伴隨兩人的生活,楊光從主持人變成調解員,講情;廖望做律師講法理;在經歷各式各樣的溝通事件之後,同時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焦慮的自愈。

李恒基(王耀慶飾)、牛志玲(曾黎飾)是「焦慮中年」。常言道四十不惑,但這倆人處處迷惑。尤其是人到中年逃不過的孩子問題: 「能生的時候不想要,想要的時候發現生不了」,牛志玲因此覺得拖累丈夫,卻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溝通,試圖用離婚來解決一切。作為丈夫的李恒基卻被蒙在鼓裡,對妻子找茬的行為一頭霧水。

對於很多大都市已經邁進中年人陣營的夫妻來說,「女人心海底針」,猜謎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明明敞開心扉就能夠解決問題,偏要遮遮掩掩到最後以感情破裂收場。或者劇中李恒基、牛志玲的選擇和處理方式,能夠給觀眾示警的同時,帶來有分量的啟迪。

除此之外,年輕氣盛的天才攝影師羅修(賴藝飾),楊光的妹妹蘇菁菁(朱近桐飾)則是都市年輕人中常見的兩類人代表:羅修外表強硬,實則是「扮豬吃老虎」,固然年少有為,但他畢竟還年輕,閱歷尚淺,桀驁不馴恰恰是其為掩蓋不成熟內心的偽裝;看起來傻白甜的蘇菁菁實際上卻擁有與外表完全不符的強大內心,樂天派的性格像小太陽,能夠溫暖身邊的每個人。

可以預見,《好好說話》幾乎給現實生活安了攝像頭式的人物側寫,播出之後能夠引起不同人群的巨大共鳴。

「此中意」:現實很骨感,但理想可以很豐滿

好的都市話題劇,既能把現實生活的一地雞毛真實搬上螢屏,又能扎一針雞血帶來鼓舞人心的力量,平衡與度的把控很重要。《好好說話》的秘訣是「真」和「意」。

讓觀眾相信,演員和角色相符最重要。從演員選擇來說,陳曉、王曉晨、王耀慶、曾黎、倪大紅、王志飛、張光北等匯聚老中青三代實力派的班底都是觀眾眼中的「熟臉」,更重要的是每位演員和角色的契合度很高:能夠在淡漠疏離和熱情洋溢的氣質之間自由切換的陳曉,和前期自我封閉後期敞開心扉的楊光有共通之處;刀馬旦出身的王曉晨身上自帶英氣和颯爽,同時也有女孩的溫暖和柔軟,廖望這一女律師形象具有兩面性,外表堅強和內心脆弱的鮮明對比由她呈現令人信服;王耀慶的瀟灑儒雅、曾黎的優雅大氣對觀眾來說已經深入人心……優秀的、貼合角色的演員對劇集來說是毫無疑問的加分項。

哪裡有現實的焦點,哪裡就有表達的渴望,哪裡便應該有與之相匹配的影像書寫。抓住生活中的熱點、痛點、難點,創作才能產生介入和觀照現實的力度。作為都市話題劇,《好好說話》取材自真實生活,用戲劇化的手法將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溝通問題擺上檯面,接地氣的同時有深意。婚姻、家庭、工作、生活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能在劇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可以說,《好好說話》是一面鏡子,通過一系列事件的呈現,能夠給觀眾提供各抒己見的機會。

與此同時,劇中人的成長和自愈給觀眾帶來了有效解決問題的一種可能。事實上,楊光、廖望、李恒基和牛志玲的成長、選擇,歸根結底都是在與內心對話之後,自我和解與放下焦慮的過程,雖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只要真誠溝通,坦誠共情,就能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

回溯左城右隅的作品不難發現,不論是站在「土地高度」呈現乾隆年間民生現實的《天下糧田》,還是聚焦職場女性中年困境的《逆流而上的你》,再到這部試圖用喜劇化的表達剖析當代社會中普遍溝通問題的《好好說話》,這家以內容為核心的影視公司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筆法,卻不拘泥於都市題材;開掘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能夠找到新穎、年輕的切入點,在平凡瑣碎的生活當中提煉素材,找準戲眼。

《好好說話》的格局也正在於此,能將「好好說話」這個生活中看似平常卻很難做到的細節捕捉並放大,這檔生活智慧課裡的大學問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所謂良好的親子溝通,無非就是我們都」好好說話」
    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大概是這屆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市面上也經常會有很多類似的書籍,比如親子溝通技巧、怎麼說孩子才會聽之類的內容。
  • 《非暴力溝通》——如何好好說話
    早上醒來的時候,看到這句話,一天的開端心情不是那麼美麗,後來我把垃圾桶的袋子換了新的,即使我昨天晚上也是想到說,第二天出門的時候再換新的。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非暴力溝通》,裡面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至於當初為什麼看《非暴力溝通》,是因為和前任有很多的爭吵,雖然已經分手了,但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也帶給我很多啟發和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教我們如何用不帶評論的語氣說出想表達的意思,能讓對方接受,也慢慢教會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言語傷害。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最近,在辦公室聽了很多」糾紛「,與其說糾紛,但不如說人們不會好好說話,做不到溝通。比如:前兩天有個老人來找領導問他的補助金怎麼沒有到帳,兩個人只要平心靜氣地就能解決問題。結果,老人再抱怨怎麼沒到帳,而領導說這部分錢早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出帳了,沒到帳怎麼會出去了呢。經過一番理論,最後領導為老人提供了一個當時為他打款的帳號,讓他去銀行或者回家找自己的卡對應,這才把問題給解決了。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
  • 都市情感劇收視口碑兩極化,好演員都被爛劇情毀了
    從《我們都要好好的》到《我要和你在一起》《我的真朋友》,傻傻分不清的「我」字劇名,倒讓人產生一種「我最近比較忙」的錯覺。三部都市情感劇霸屏5月衛視平臺,本以為集結話題性與流量、實力派陣容的它們會是王者候選人,誰曾想皆掉段至青銅級別。不是兩代人間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便是有錢少爺和貧窮姑娘間多次巧合下的因緣套路,就連帶有話題性質的易爆類型劇也沒能逃脫這該死的狗血情節。
  • 好好說話的技巧
    今天的案例是關於七夕節丈夫送給妻子禮物,因妻子不喜歡夫妻之間發生爭吵而引發出來的關於《如何更好的溝通與表達自己的需求》的話題。在案例中我感受到了妻子沒有與丈夫好好說話,相反是帶著情緒、帶著抱怨跟丈夫溝通的。
  • 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
  • 如何與孩子好好說話?「醜話」其實可以這樣說
    身為父母,總有無數個被熊孩子逼瘋過的瞬間:每天收拾屋子無數遍,目光所及之處,仍是一片狼藉;每晚使出渾身解數哄睡,自己累癱,娃還精神氣兒十足……有媽媽吐槽,一年總有幾天,想把孩子重新塞回肚子裡;也有爸爸說,30多年來,總認為自己有個好脾氣,但有了孩子後,覺得自己壞透了,經常破口大罵,像個神經病。
  • 《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成年人最高級的養生之道
    而當我們跳出問題,回頭再看,就會發現,引起這些情緒產生的,往往只是那麼一兩句話。這就好像兩個人發生爭吵時,吵到最後我們通常不記得當初是為了什麼而爭執,只記得「你那句話態度不好、你不應該那樣說我」。可見,說話,是一門藝術,而好好說話,不僅能和諧人際關係,更能有益身心健康!
  • 你會好好說話嗎?
    這一切問題都讓老師和家長非常頭疼,尤其是家長。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通俗一點說就是互相好好說話。有不少家長,還把這一切都推給教師,說教師不負責任,網上我就看到不少這樣的視頻。當我們把問題都推給孩子,推給學校的時候,作為家長,有沒有問問自己做的怎麼樣?那怎樣好好說話,怎樣讓孩子好好說話?首先,立好說話的規矩。有事好好說,不能發脾氣。如果做不到好好說話,先自己靜一靜。等靜下來後,再做溝通。第二,幫孩子找到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 再貴的學區房,也比不上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但凡懂點事兒,稍微會說話一點的孩子,都說不出這樣容易引起賓主不合的話。社交力雖然是一種技術,但並不複雜,只要好好理解、並加以練習,每個人都能掌握。那麼,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培養出溫和有禮、有話好好說、溝通起來讓人特別舒服的孩子呢?1.
  • 情侶間溝通,不止好好說話那麼簡單!
    其實你們是愛對方的,只是情侶之間的溝通,遠不止 「好好說話」那麼簡單。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前一秒鐘還在想著要和ta相親相愛,好好相處,後一秒鐘卻不知為什麼吵了起來。事實上,很少有人喜歡爭吵或者故意引發爭吵,但為什麼好好的溝通交流就變成了你爭我吵的互相傷害了呢?其實,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或許有的人覺得說話誰不會呀,這還要用方法嗎?現實是:「溝通」比「說話」要複雜得多。
  • 有效溝通太難了!想和孩子好好說話,話說出口總變味,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中,好好說話是一個溝通的基本要素。然而,大多數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很難做到好好說話,因為不好好說話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壞習慣。改變之艱難,到底卡在了哪裡?這期內容,我們來一起學習下。在好好說話的問題上,如果往前走,是好好說話,反方向就是不好好說話。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感覺自己在努力往前走,可是一張嘴卻走向了反方向,根深蒂固的溝通習慣改善總是艱難,可是再艱難的改變如果你願意都是可以的,前提是我們願意真的認真學習、深入探討,找到問題的根源。不怕出問題,就怕出了問題完全束手無策,不知道關卡在哪?不知道到底哪是出問題的環節?
  • 流蘇讀書時間:好好說話,說好話,說話的技巧
    一天天氣很好,乾隆和紀曉嵐一同在園子中遊玩,乾隆看著紀曉嵐老神在在的模樣,就問到,紀愛卿,你說說忠孝兩字如何解釋啊? 紀曉嵐神情一凜,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想開個玩笑,就說,紀愛卿,那你是忠臣嗎?紀曉嵐說,是。
  •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主力軍居然是……
    本文基於微博「不好好說話」話題、知乎問答(「如何應對家人的『語言暴力』」、「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語言暴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和《人物》雜誌《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徵集稿中收錄的語錄共計 5243條數據(收集時間截至6月1日),從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針對點、具體形式、後果等方面展開分析,並提出或許可行的建議。
  • 業內:國產電視劇「雷點」不少 如何破題
    專家們以數據說話。2014年,現代都市劇在東方衛視的審片流程中佔比超過60%。其實,都市劇的格局完全能夠拓展得更寬。海歸、新上海人、留學生,這些都是與都市休戚相關的人群,他們的故事也必然五味雜陳。若能多點這樣的題材,都市劇也能透視深刻話題。
  • 《好好說話2》:教你搞定和孩子溝通的4大難題
    前段時間看了本很棒的書,馬東傾力出品,奇葩說話天團全力打造的《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很多溝通技巧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當然,很多技巧在很多育兒書上也有提到過。結合我們家裡遇到的案例,我把本書提到的一些技巧分享出來,給家長們共勉吧。
  • 被稱作話題終結者?不要再把天給聊死了,這樣說有無限的話題!
    而很多朋友都被稱作話題終結者,這期帶你了解語言的魅力,讓對方渴望跟你聊天!2可能有的人會說,每天我都在與人溝通、交流。這些還用你教?還真是,非常喜歡一本書【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舒服】,以及臺灣金牌主持人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都在透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有好好說話,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無往不利!
  • 不能和他人好好說話,是我們有了什麼問題嗎?
    我的好朋友麗麗經常和我抱怨,她現在完全沒有辦法和自己的父母溝通,她的父母完全不理解她的想法,還一味的只想讓她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做事情,她真的好苦惱。我想,在這個快節奏發展的社會中,可能很多人都和她一樣,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如何與他人溝通的問題。
  • 在集體生活中,怎樣學會好好說話才能讓大家感到舒服?
    導語:人際交往是永不過時的話題,溝通則是拉近人們之間距離的靈丹妙藥,怎樣溝通你真的掌握了嗎?這位女生在好好說話方面真的有待提高,因為集體合作,得徵求大家共同的意見完成一件事,就算你不同意也應該和和氣氣的解釋你不同意的理由,而不是語氣生硬地否決人家的建議啊,這樣讓人家該如何想?在集體中沒有一點作用?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因此在這裡想要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叫做《好父母的說話之道》。這本書由一位心理學家溫蒂摩戈爾所寫,並且被放在育兒類書籍系列中。有的人將它與另一本育兒書籍《怎樣說孩子會聽而怎樣聽孩子才會說》,雖然這兩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教育溝通的。但實際上在我看來,第一本書更加注重背後的思考,全面性的去探索問題,尋求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