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好好說話嗎?

2020-08-28 雪莉老師的生活日記

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叛逆。。。。。。這一切問題都讓老師和家長非常頭疼,尤其是家長。

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通俗一點說就是互相好好說話。

孩子吃飯的時候,好多父母都在嘮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的題目,家長講了幾遍孩子沒聽懂,家長就開始急眼了;學校有什麼別的活動,需要家長參與時,你是不是很不耐煩的說,學習是你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去。。。。。。

這一幕幕是不是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上演?有不少家長,還把這一切都推給教師,說教師不負責任,網上我就看到不少這樣的視頻。當我們把問題都推給孩子,推給學校的時候,作為家長,有沒有問問自己做的怎麼樣?

那怎樣好好說話,怎樣讓孩子好好說話?

首先,立好說話的規矩。有事好好說,不能發脾氣。如果做不到好好說話,先自己靜一靜。等靜下來後,再做溝通。

第二,幫孩子找到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這個需要和孩子一起商討,商討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商討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好好說話的能力。

最後,和孩子及時反思。有了上面的有效溝通,孩子已經不再抗拒與你溝通。只要孩子願意和家長說話,事情就解決了一大半。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孩子學會好好說話,具有與人溝通的能力,作為家長,就能體會到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樂趣。

好好說話的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何其重要。生活中,職場中出現的問題、矛盾,有許多都是不會好好說話引起的。那些因為心理不健康而導致的惡性事件,如果在成長期間,得到關愛,有地方訴說,及時解決問題。我想,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惡性事件。

所以培養孩子好好說話,學會正確與人溝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做好了,家長輕鬆,孩子幸福。

相關焦點

  • 你會好好說話嗎
    答: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有多難?醉心於生活藝術的林語堂都「怯」!他直言「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裡有一份真實到「窒息」的「不好好說話」實錄,句句扎心。試問,誰不曾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習慣性反問:「你沒長手嗎?」「你心裡沒點數嗎?」 習慣性比較:「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 你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老太太立馬回到:「上個學這點事你都整不好,你還能幹啥。」小男孩立馬不說話了,低著頭悶悶的站了好一會,推著滑板車走開了。這樣的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經歷,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大人們總學不會好好跟孩子說話,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卻非得用這樣近乎語言暴力的方式去表達,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痛苦嗎?我們做家長的就不能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 你知道好好說話嗎?
    Q: 做什麼事能讓生活立刻變得更好嗎?回答: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有多困難?醉心於生活藝術林語堂所有「怯」!他坦率地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是「no好好說話」到「窒息」,句子扎心的真實記錄。誰沒有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習慣性反問句:「你沒長手嗎?」「你心裡沒點數嗎?」
  • 你會跟孩子說話嗎?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教會家長好好說話
    因為知道對方不會怪我們,所以直接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但這也是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好好說話真的會不一樣。如果你平緩溫柔,那麼孩子也會與你傾心交談。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壞情緒,好好說話,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用溫柔的力量代替火冒三丈的情緒,你會發現憤怒不堪一擊。於是下一次當你正在忙碌,而孩子突然哭了起來,就可以試著說:「寶貝,我聽到你哭了,你現在很難過需要幫助。再等等,我忙完手裡的活兒馬上過去幫你。
  • 對孩子,你有好好說話嗎?
    在你看來,說話簡單嗎?也許你會說,我們三四歲就學會說話了,有什麼難的呢!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閱歷的不斷積累,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說話其實很難,好好說話更難。你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除了字詞排列組合而成的句子外,還潛藏著你所表達的情緒、態度。
  • 好好說話
    有時候有些人真的不懂好好說話是什麼意思。好好說話是門藝術,希望咱們動能好好修行。1.前幾天一個校社聯的學妹因為社團的事加我,當時已經晚上一點多了,我本來準本睡了,可是轉念一想,已經晚上一點多了人家這個時候加你沒準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呢。好友驗證通過之後,學妹是一陣噼裡啪啦的質問。
  • 想和孩子做朋友,你會好好說話嗎?
    真的都是孩子的錯嗎?這幾天,在網上瀏覽各種關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的小視頻,我發現太多身為人父母者,可真的不會好好說話呀!你會和陌生人隨便打招呼問好嗎?看見你不喜歡的人,你是不是也會裝看不見,低頭走過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氣性格,有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只要他/她不無緣無故罵人,就是好孩子呀,你為什麼感到不滿呢?對陌生人保持警惕,有自己做事的原則,這難道不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嗎?如果你的孩子啥都和別人說,和陌生人自來熟,你怕是要很擔心了吧?
  • 正確的家庭教育,從好好說話開始,對孩子「說話」你走心了嗎?
    當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好好說話就顯得更加重要。 教育孩子,要讓語言發揮它的魅力和力量,而不是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刃,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傷了家長的心。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好好說話,發揮語言的魅力和價值,給孩子帶來走心的鼓勵、理性的批評以及溫暖的鼓勵。
  • 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也心浮氣躁,會嘮叨他:「讓你晚上早點睡,你不肯;早上又不起來……」兩個人在他的房間裡一起營造了一個很討厭的氣場,互相厭惡,起床氣爆棚。有天睡覺前,我跟他商量:「我第一次叫你的時候,你好好跟我商量再睡幾分鐘,我們好好說話試試?」他同意了。
  • 會好好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植根於骨子裡的修養,會說話,好好說話,決定了你的人生境界有多高,反之,則是沒修養的體現。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好說話的人,絕不會將惡語說出口,來傷害別人。子女會不會好好說話,全看父母怎麼做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越是親近的人,越難心平氣和地說話。
  • 悅讀|你真的有好好說話嗎?
    作者:木容配圖:木容關於說話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令人倍感舒適。那麼,怎麼算好好說話呢?女:你能不能管管孩子?男:他一個人玩得好好的,沒事。女(憤怒大吼):什麼沒事!你看看孩子都搞成什麼樣了?你還打遊戲!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嗎?男:你先不要激動啊!女:激動?
  • 好好說話,就是高情商
    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有一定的內在修養,你也就能好好說話。 情商高的人有幾點公因數:消極情緒出現時能管理自己的情緒反應;通過延遲滿足感和抑制衝動合理地利用情緒以達目標;對別人的感覺非常敏感;有技巧地處理和影響別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建立或鞏固人際關係的目的。
  • 請你好好說話!實在不會說話就請閉上你的嘴巴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會好好說話的人。一天到晚氣呼呼的,沒有個好臉子。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得罪了她,這世上就沒有令她感到開心的事情。我沒你那麼嬌氣!」「沒看到門口放有鋤頭嗎,幹完家裡的活兒,我還要去地裡幹活呢。」我站在那裡,被她的一頓搶白噎得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這還沒算完,她接著又來一句:「這點雨,怕啥怕?淋不死人的!」
  • 媽媽,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說完我就翻身轉過去不理她了,她就再也沒動了,過了陣子我聽到抽噎的聲音,回頭看再哭,我問她哭啥她也不理我,不理我拉倒,我也不理她,我就對她說了一句,有能耐你就永遠別理我。我這一說爬起來,鞋都沒穿就出去了,跑到爸爸那裡告狀,說我罵她了不要我了。爸爸問她媽媽為什麼媽你啊?她說媽媽不好好說話,她爸說是你不好好說話吧?
  • 夫妻爭吵的導火索:「你怎麼說話呢?」、「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從前人們把「七年之癢」當作夫妻間最需要堤防的一個時間節點,大多數夫妻會認為,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一旦到了第7個年頭,一定會出現問題,會讓夫妻關係癢一癢。 現如今「七年之癢」早就成為歷史,五年、三年,有些夫妻甚至只用一年時間,夫妻關係就亮起了紅燈。
  • 高情商,從好好說話開始
    莎士比亞曾在《愛的徒勞》中說:「你的舌頭就像一匹快馬,它奔得太快,會把力氣都奔完了。」不妨停下來歇一歇,學會傾聽,才能學會好好說話。02 好好說話,給自己、也給對方體面古語有言:「話有三說,巧說為妙」。一句話有好多種說法,說得好讓人笑,說不好讓人跳。高情商的人,說話不僅會保留自己的體面,也會考慮為別人留下體面。
  • 好好說話,不要動手
    她則不正面回答,反而氣呼呼地:「你不就是以為我玩遊戲嗎!」。一來二去,話不投機,老公就動手了。女兒氣急之下,收拾東西要去姥姥家。我在門口攔住了她,老公大聲呵斥:「把我給你買的電腦留下!」,女兒:「明天要交稿,交完稿子還給你。」
  •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同學冷不丁就來了句:「你們做生意的不是都挺有錢的嗎?你從我這買份保險吧!」一句話說得我愣是不知道該怎麼回復她好了,所以我沒再說話,也沒跟她解釋有錢沒錢這件事,因為我知道,即使我解釋了她也不會相信,所以沒必要再說什麼了。
  • 說話是一門藝術——家庭的悲劇,從不會「好好說話」開始
    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夫妻之間的隔閡、爭吵、冷戰,大多都是「不會好好說話」造成的。於是,她不耐煩起來:「老爸,你沒看到我正在跟編輯有事嗎?好好好,你等一下可以嗎?」從未設想過會失去,火氣上來了就出口傷人。
  • 你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你什麼時候看了?看了你也還是不會寫作文,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總也不主動看書,成績下降了你不知道嗎?......」孩子委屈的哭了。但是這樣的說話方式,說給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產生牴觸,本來想做的熱情也會被澆滅。如果這位媽媽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寶貝,吃飽了吧?作業都做完了,挺累吧?媽媽買的書這些天你看過了,感覺下一次寫作文會不會輕鬆一些?今天晚上要不要再看一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