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景,是否在你的家中也發生過?
放學回家吃完晚飯的女兒,一個人坐在客廳看電視,這時媽媽過來了。
「你不看書?放學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不是說了放學回家先看書嗎?」
「你每次作文都不會寫,為啥還不看書?你什麼時候看書了?」
「我看了!」
「你什麼時候看了?看了你也還是不會寫作文,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總也不主動看書,成績下降了你不知道嗎?......」
孩子委屈的哭了。
這樣的事例,我僅在這幾天就看到了好幾起。後來又了解到,女孩當天的作業,已經利用下午的自習課完成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回到家後放下書包就接著都寫完了,帶著疲憊吃完了晚飯,就去看電視休息了,而並沒有說不看書。
筆者心疼這個孩子的同時,也理解媽媽的好意,希望女兒通過多讀書日積月累,讓作文得以提高。但是這樣的說話方式,說給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產生牴觸,本來想做的熱情也會被澆滅。
如果這位媽媽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例如:
「寶貝,吃飽了吧?作業都做完了,挺累吧?媽媽買的書這些天你看過了,感覺下一次寫作文會不會輕鬆一些?今天晚上要不要再看一會書?」
「也許你現在還沒有明顯感覺,很正常,就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每天堅持一點點,相信你沒問題。」
這其中,如果給女兒擁抱,或摸摸頭等方式,媽媽的溫度伴隨讓人舒適的話語,孩子感覺到在家中的放鬆帶來的舒適,媽媽的鼓勵釋放了壓力,帶來了動力,就算本來沒有打算看書,也會想去看一會,以表達不辜負媽媽的期望。
我經常說,除了少數被嚴重嬌生慣養導致的問題少年之外,大部分孩子都是懂事的,都能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有時候和大人的抗拒,只是不接受大人的管教方式,尤其反感那種高高在上的簡單的命令式強迫。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命令式強迫會讓孩子產生各種牴觸,產生叛逆心,還會給心靈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好好說話則能帶來改天換地的力量。
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不是不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可為什麼總是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而喜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發號施令?而且,孩子只要有反對的表現,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氣人......
對此,可以從二個維度作出分析。
從人的本性而言,人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控制他人,這種控制欲好像就是與生俱來的,從中可以獲得一種特別想擁有的「成就感」。這也是人天生非理性思維的一種典型體現。
從權力分配而言,父母被天然的賦予了各種對孩子管教的權力,這是必須要有的,但普遍沒有意識到權力再多也只是工具,而不可以隨意濫用。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被後人嚴重歪曲混淆,而人們卻很信奉,大人普遍不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去尊重,而當做自己的附屬品隨意控制,還有那些隨口就來的「為你好」「嚴是愛」「父母不會害孩子」等萬能理由加持,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幾乎沒有任何顧慮,也就沒有了好好說話的意識,不少孩子甚至成為了大人的出氣筒,工作、生活遇到壓力和無奈,孩子成了發洩的對象。
無論再多的理由,教育就是如此,方式錯誤都會變成對孩子的害。不少家長常為孩子不愛學習感到發愁,但可以肯定的講,不愛學習絕對是人為因素。
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比我們想像的更愛學習,這份興趣和熱情能否保持,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對他學習的態度。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一點耐心,幾乎從不鼓勵,缺乏經驗也不努力提升,只會急躁、訓斥、催促甚至打罵。這樣的雞飛狗跳,不用多,只要有一次就足以徹底澆滅學習熱情,摧毀學習興趣,孩子一想到學習,內心就被恐懼和牴觸佔滿,怎麼可能愛學習呢?
如果孩子的學習是這樣的狀態,學習對他而言就會無比煎熬,精力將從學習知識轉移到如何少挨訓,等到大人不在身邊的時候就極有可能報複式放鬆,多年的努力從此付諸東流。
就像最近很多剛剛成為小學生的一年級小朋友,第一次作業,大人的態度怎麼樣,基本決定孩子以後的學習狀態。
當孩子遇到不會的題,因為思考減慢了做題速度,做不出來去向大人求助,或者難過地哭了。
如果大人給孩子耐心地講解和充分的鼓勵,比如說:
「寶貝,別著急,慢慢做,學習不是一日之功,你剛剛開始學習這些知識,每天比之前辛苦了很多,適應的很快,已經很棒了,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會更棒。」
或者把孩子抱在懷中好好安慰鼓勵一下,如此持續下來,孩子就會深刻體會到,無論學習遇到再多困難,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堅實的後盾,內心沒有恐懼,學習越來越有勁頭,進步越來越大,自信心越來越強,形成良性循環。
反之,大人的訓斥、吼叫、打罵,帶給孩子的就是無助和絕望,每當提到學習,除了恐懼還是恐懼,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每當提到學習就不開心、退縮、抗拒的根本原因。
說到此一定有人會說,道理誰都明白,可是看著孩子那樣子真的來氣,再多的耐心也忍不了。或者說,我天生暴脾氣沒法控制。其實根本不是,只因孩子是弱者。試想下,假如你面對的是你的客戶、領導或父母,會輕易發脾氣嗎?他們做的事好多比孩子氣人N多倍不止。尤其面對客戶或者領導,他們和你的利益關聯緊密,如果發脾氣得罪了,要麼收入會受影響,要麼挨批,甚至被炒魷魚,所以再氣人也能做到笑臉相迎。
事實充分說明,脾氣是能控制的,就看你想不想控制。正所謂任何外界的限制,其實都是從自己內心開始的。弱小的孩子面對強勢的大人,不具備反抗力量,大人只要一句沒辦法、太氣人、為了孩子好就能輕易獲得大量支持,幾乎沒有任何顧慮。可假如要你一個月內不和孩子發脾氣就能發大財,那就啥都得有了,你做不到的也能做到了。
大人的耐心和鼓勵,就是孩子成長的希望和力量啊。孩子就像幼苗,在一點點長大,耐心和鼓勵提供養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就像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在一步一步往上爬,耐心和鼓勵提供力量,才能爬得更快更遠。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相信,有時候,你認為孩子做得不夠好,學得不夠快,其實他一直都很努力;你認為孩子做不好,其實他能做得更好。
耐心和鼓勵,就從和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從今天起,做和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吧。
關注【小虎教談】,解開教育困惑,回歸教育本真,共同守護孩子的成長。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