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好好說話

2020-08-28 橘子教育


沒教養的家庭,才會養出「童言無忌」的孩子

前兩天和朋友閒聊,談到孩子教養的問題,她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去年3月和我老公結婚,那天我正在酒店化妝間準備,老公的一個5歲小侄女跑過來,一開始是誇我,「嬸嬸真好看」,我正準備笑著回她呢,她接著來了一句「嬸嬸你什麼時候離婚?」

我瞬間啞然,愣是不知道怎麼回,孩子媽還在一旁和人聊天,聽到她的話,尬笑著說了一句「孩子童言無忌,你別在意。」

我當時聽了,愣了半晌還是沒有說出那句「沒關係」。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常常是大人們一句「童言無忌」就簡單揭過,總以為小孩子還小,不懂事,說錯些話又有什麼關係,可殊不知,孩子的童言,往往就反應了一個家庭的家教。

朋友說,她不止一次看到那個小侄女對她爸媽大呼小叫,發起脾氣來全家都只能讓著她。

而那位說「孩子不懂事」的母親,也只能無奈地每次都以同樣的話術來安慰自己。

可殊不知,孩子在小時候沒有得到該有的引導和糾正,長大後也只會讓人忍不住嫌棄一句:這人真沒教養。

不得不說,有些孩子的「童言「是純真可愛,有些孩子的「無忌「卻是毫無顧忌,不知分寸。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對「童言無忌「的評論:

孩子的童言無忌,也許是成人之間,禍從口出的導火索。

孩子脫口而出的話,很可能是孩子背後的大人慣用的語言,耳濡目染之下,就成了「童言無忌」。

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沉默的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

知乎上看到有位答主說了自己女兒的一個事例。

女兒剛滿2個月,打嗝都還沒學會,就已經在模仿大人的情緒了。

每次我給她換尿布,她就張嘴啊啊地叫,剛要準備哭,這時我只要在笑,她就能瞬間從哭轉為笑。

但如果我對她的哭表現得緊張或漠視,她百分百會哭。

父母的情緒就像蒲公英,一吹散,周圍的人都會被沾染上,尤其是對情緒極為敏感的孩子。

我見過太多的家庭,要麼父母吵起架來不管不顧,孩子一個人縮在角落無助地不敢吭聲。要麼就利用父母的權威,孩子稍有一點不好就開始打罵,連解釋的機會都吝嗇,自以為是地不斷說教。

而當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學會了父母大喊大叫的樣子,要麼變得沉默寡言,心就像是被封鎖了一樣。

看過這樣一則漫畫: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走不進孩子心裡,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結果是自己造成的。

你見過大自然界的「荒野求生」嗎?

很多動物都會在危險來臨時立刻變得很安靜,甚至是「裝死」,以此來降低被獵物者發現的風險,求得自保。

孩子也是一樣,最初,他們都是活潑開朗的,可後來,在經受過被忽視、被冷漠、被辱罵、被不理解、被不在乎、被出氣之後,他們就愛上了「沉默」的外衣。

因為不說話,可以少受點責罰;因為不說話,可以少被看見,少被出氣;因為不說話,可以隱藏自己的脆弱;因為不說話,爸爸媽媽就不會發現自己渴望被理解的強烈心願。


曾經收到過一位12歲小讀者無奈的留言:

每次成績考砸的時候,我都特別害怕回家,因為迎來的必然是一頓痛罵。「怎麼那麼笨」、「為什麼不努力!」這樣的話我都聽膩了。

我特別希望,看到試卷上的分數的時候,媽媽能夠抱抱我,讓我知道她不僅僅在乎成績,還在乎我,關心我。但自從上了一年級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其實家庭裡的很多事,都可以通過好好溝通來解決。

但我們習慣了對最親近的人不假辭色,脾氣一點就著,這讓孩子逐漸變得懂事的時候,也越來越逃避家庭,逃避父母。

孩子的沉默不止是沒話說,更多的是對父母權威的一種微反抗,和對世事如此的無奈的接受。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要麼張狂肆意,不知所言,要麼沉默內向,不願和父母對話?

歸根究底,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描述了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幹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

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尊重,是平等的交流,是正向的引導,是積極的關注,是心平氣和的說話。

1.不讓情緒主導說話內容和節奏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就忍不住情緒上頭,遷怒無辜的孩子,明明孩子什麼也沒做錯。

如果控制不了情緒,儘量不要說話,可以先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讓我靜一靜,待會和你說行嗎?

2.孩子說錯話時,給予一定的懲罰和引導

不要讓「童言無忌」演變成真正的「毫無教養」。

如果孩子說錯了話,不要單純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簡單揭過,在當下的時刻,就要解釋給他聽為什麼有些話不能亂說,並教會他主動向被冒犯的人道歉。

在錯誤發生時,及時引導會比之後不輕不重的講道理有用得多。

除了引導之外,還可以給孩子制定懲罰措施,比如,哪些髒話不能說,如果說了就要遭受什麼懲罰。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說話做事的界限。

3.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

多聽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吧,孩子考砸了,做錯了,不要一味地謾罵,停下來,給他解釋的機會。

他也本該擁有勇敢表達自我的機會,讓他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和你的觀點完全相反。

只有孩子願意表達,我們才能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才能真正參與進孩子的成長中。

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和耐心吧,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孕育好好說話的孩子。

別讓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成了沒素質沒教養的代表。

也別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成為了孩子最親近的「陌生人」。

相關焦點

  • 最成功的教育,是培養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教孩子這樣說話,不好好說話的孩子以後影響可太大了。」最成功的教育,同樣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成績不錯,長相不錯,怎麼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呢?,才是一個家庭最成功的教育。
  •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這像是一個段子,卻也透露了教育最扎心的真相。 你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說話。孩子的言語裡,藏著一個家庭的教養。 教育學家木村久一說:「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對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語言。」
  •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要麼張狂肆意,不知所言,要麼沉默內向,不願和父母對話?歸根究底,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 小孩子說話能有多難聽?成功的教育,是培養好好說話的娃
    可這樣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會遭人唾棄,遭人嫌棄,在他們以後的成長道路中,又怎麼可能有成功二字呢?要知道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一開口的時候就輸了。當然,一個不好好說話的孩子,背後肯定會有一個不好好說話的父母,因為年幼的他們總是效仿著父母的行為和舉動,把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當成了榜樣,所以,對父母而言,最成功的教育是培養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 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 人民日報: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成為這輩子最深的傷害。
  •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說話
    他很自豪,告訴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願意跟父母好好說話。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在高鐵上看到一對父子。
  • 最成功的教育是,孩子願意和你好好說話
    想要傾聽,先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公司裡關係還不錯的同事裡再想想家裡的飯桌時間,基本都是她和孩子爸聊一些孩子不感興趣的事。孩子除了被問到什麼,才回答一下,基本不吭聲。想成為能傾聽孩子心聲的好父母,首先要創造一個尊重孩子,讓孩子願意傾訴的環境。一味單方面地問話,會讓孩子倍感壓力,連傾訴的心情都沒有,又何來傾聽呢?
  • 最傷孩子的四種話:好好說話,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有多少孩子,毀於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又有多少家庭,因為那些傷人的話,終成了一種悲劇。別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器,刺傷最親的人;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的「語言暴力」。這四種最傷孩子的話,別說。
  • 父母最大的成功,孩子青春期好好和你說話
    沒想到孩子來了成了宴席的焦點,和小鹿講學校的事,給大家講笑話,宴席的氣氛一次次被孩子充滿孩子氣的講述掀起高潮。說實在的,小鹿的兒子學習成績並不優秀,而小鹿在同學中也是混的普通不能再普通,兩個人都不能和成功牽上關係,但是那天我們都被這個孩子和小鹿吸粉了,覺得他們是一對成功的母子。
  • 「百樹雲課堂」最成功的教育是,孩子願意和你好好說話
    最近收到一些家長私信,都提到了一個相似的困擾——發現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說話。寧寧媽說:以前自己忙工作,孩子忙學習,能閒聊的時間不多。一直想著有時間一定和她好好談心。最近因為疫情居家,本覺得是個好機會,但是我發現女兒什麼也不想跟我說,我越問,她反而更不開心了。
  • 最傷孩子的四種話:好好說話,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有多少孩子,毀於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又有多少家庭,因為那些傷人的話,終成了一種悲劇。別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器,刺傷最親的人;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的「語言暴力」。這四種最傷孩子的話,別說。有些父母崇尚「棍棒教育」,哪怕現在動手打孩子的現象已經開始逐漸減少,口頭上的威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抖音上看過這樣一個短視頻,是一位媽媽給自己孩子拍的。孩子正在好好吃飯,媽媽先是問孩子:「你怎麼吃那麼多?」孩子聽到媽媽問她,就把頭抬起來,衝著媽露出了個甜甜的笑容。
  • 諾兒: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
    昨天晚上,認真的觀看了學習學校推薦的課程《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學習非暴力溝通》,真的覺得收穫良多。這就迫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常常感嘆我這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同,那可累死我了,因為如果按照以前的教育女兒方式來教育兒子,那麼必定適得其反,把我們的關係陷入僵局。
  • 再貴的學區房,也比不上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好好說話的孩子。「傳染力」的東西,當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說「好話」時,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習慣了不去好好說話。一旦孩子習慣了無所顧忌的說話方式,再想讓他好好說話就難上加難了。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 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從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我們總是熱衷於各種胎教方式各種早教班各種興趣班,總是痴迷於買學區房為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總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擇班擇師甚至是幫助孩子選擇朋友。但是,真正打動孩子內心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來自父母的教育和影響。在孩子的心裡,最好的教育,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好好說話。
  • 看肖戰採訪:正能量的中國式教育,從教會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他多次提到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育非常嚴厲,從小在父母的棍棒下長大。我經過反覆揣摩發現原來xz的父母很認真的做了一件事:教會xz好好說話。有人要槓精了,誰還不會說話了!是的,只要沒有器官疾病,人一周歲開始就會說話,但你自己會好好說話嗎?你有認真教會你的孩子好好說話嗎?你思考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會好好說話對於他的人生有什麼損失嗎?那到底怎麼樣才算教會孩子好好說話呢?
  •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家庭教育,始終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最為重要的存在。而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語言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 好好說話,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善良
    有人說,摧毀一個孩子,從不好好說話開始。貶損他,打擊他,否定他,這些語言會像釘子一樣,用穿透歲月的力量,釘在他的生命裡,終其一生,無法擺脫。好好說話,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善良。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以愛為外衣,裹挾著惡毒的話語,化成無形利劍,直直刺向孩子敞開的心扉,還洋洋自得「我是為你好」。
  •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從好好說話開始
    如果父母不重視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情商低下而不自知。、叛逆不懂事,不知道怎麼和他們好好溝通......」其實,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們的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對很多父母來說,孩子不聽話是最頭疼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