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2020-09-05 小鹿老師聊K12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件故事:


去年3月和我老公結婚,那天我正在酒店化妝間準備,老公的一個5歲小侄女跑過來,一開始是誇我,「嬸嬸真好看」,我正準備笑著回她呢,她接著來了一句「嬸嬸你什麼時候離婚?」


我瞬間啞然,愣是不知道怎麼回,孩子媽還在一旁和人聊天,聽到她的話,尬笑著說了一句「孩子童言無忌,你別在意。」


我當時聽了,愣了半晌還是沒有說出那句「沒關係」。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常常是大人們一句「童言無忌」就簡單揭過,總以為小孩子還小,不懂事,說錯些話又有什麼關係,可殊不知,孩子的童言,往往就反應了一個家庭的家教。


朋友說,她不止一次看到那個小侄女對她爸媽大呼小叫,發起脾氣來全家都只能讓著她。


而那位說「孩子不懂事」的母親,也只能無奈地每次都以同樣的話術來安慰自己。


可殊不知,孩子在小時候沒有得到該有的引導和糾正,長大後也只會讓人忍不住嫌棄一句:這人真沒教養。



微博上,有位博主吐槽:


有一次,大兒子不聽話,我就隨口說了一句,「你要把我氣死啊。」


六歲的小兒子立馬說了一句:「你死了,手機密碼要告訴我!」


我又是震驚又是羞愧,6歲的小朋友怎麼可以沒心沒肺地說出這種話,從那天之後,我就在反省自己的教育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不得不說,有些孩子的「童言「是純真可愛,有些孩子的「無忌「卻是毫無顧忌,不知分寸。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對「童言無忌「的評論:


孩子的童言無忌,也許是成人之間,禍從口出的導火索。


孩子脫口而出的話,很可能是孩子背後的大人慣用的語言,耳濡目染之下,就成了「童言無忌」。


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沉默的背後,

是數不盡的辛酸


知乎上看到有位答主說了自己女兒的一個事例。


女兒剛滿2個月,打嗝都還沒學會,就已經在模仿大人的情緒了。


每次我給她換尿布,她就張嘴啊啊地叫,剛要準備哭,這時我只要在笑,她就能瞬間從哭轉為笑。


但如果我對她的哭表現得緊張或漠視,她百分百會哭。


父母的情緒就像蒲公英,一吹散,周圍的人都會被沾染上,尤其是對情緒極為敏感的孩子。


我見過太多的家庭,要麼父母吵起架來不管不顧,孩子一個人縮在角落無助地不敢吭聲。要麼就利用父母的權威,孩子稍有一點不好就開始打罵,連解釋的機會都吝嗇,自以為是地不斷說教。


而當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學會了父母大喊大叫的樣子,要麼變得沉默寡言,心就像是被封鎖了一樣。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走不進孩子心裡,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結果是自己造成的。


你見過大自然界的「荒野求生」嗎?


很多動物都會在危險來臨時立刻變得很安靜,甚至是「裝死」,以此來降低被獵物者發現的風險,求得自保。


孩子也是一樣,最初,他們都是活潑開朗的,可後來,在經受過被忽視、被冷漠、被辱罵、被不理解、被不在乎、被出氣之後,他們就愛上了「沉默」的外衣。


因為不說話,可以少受點責罰;因為不說話,可以少被看見,少被出氣;因為不說話,可以隱藏自己的脆弱;因為不說話,爸爸媽媽就不會發現自己渴望被理解的強烈心願。


曾經收到過一位12歲小讀者無奈的留言:


每次成績考砸的時候,我都特別害怕回家,因為迎來的必然是一頓痛罵。「怎麼那麼笨」、「為什麼不努力!」這樣的話我都聽膩了。


我特別希望,看到試卷上的分數的時候,媽媽能夠抱抱我,讓我知道她不僅僅在乎成績,還在乎我,關心我。但自從上了一年級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其實家庭裡的很多事,都可以通過好好溝通來解決。


但我們習慣了對最親近的人不假辭色,脾氣一點就著,這讓孩子逐漸變得懂事的時候,也越來越逃避家庭,逃避父母。


孩子的沉默不止是沒話說,更多的是對父母權威的一種微反抗,和對世事如此的無奈的接受。


最成功的教育,

是養出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要麼張狂肆意,不知所言,要麼沉默內向,不願和父母對話?


歸根究底,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描述了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幹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



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尊重,是平等的交流,是正向的引導,是積極的關注,是心平氣和的說話。


不讓情緒主導說話內容和節奏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就忍不住情緒上頭,遷怒無辜的孩子,明明孩子什麼也沒做錯。


如果控制不了情緒,儘量不要說話,可以先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讓我靜一靜,待會和你說行嗎?



孩子說錯話時,給予一定的懲罰和引導


不要讓「童言無忌」演變成真正的「毫無教養」。


如果孩子說錯了話,不要單純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簡單揭過,在當下的時刻,就要解釋給他聽為什麼有些話不能亂說,並教會他主動向被冒犯的人道歉。


在錯誤發生時,及時引導會比之後不輕不重的講道理有用得多。


除了引導之外,還可以給孩子制定懲罰措施,比如,哪些髒話不能說,如果說了就要遭受什麼懲罰。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說話做事的界限。



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


多聽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吧,孩子考砸了,做錯了,不要一味地謾罵,停下來,給他解釋的機會。


讓他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和你的觀點完全相反,他也本該擁有勇敢表達自我的機會。


只有孩子願意表達,我們才能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才能真正參與進孩子的成長中。


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和耐心吧,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孕育好好說話的孩子。


別讓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成了沒素質沒教養的代表。


也別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成為了孩子最親近的「陌生人」。


共勉。

相關焦點

  •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03 最成功的教育 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泡菜效應」,意思是:將同一種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分開來煮。
  • 最成功的教育,是培養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同樣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想要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父母應該從這些方面努力:一個懂得好好說話,能恰到好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能獲得掌聲。
  • 最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好好說話
    沒教養的家庭,才會養出「童言無忌」的孩子前兩天和朋友閒聊,談到孩子教養的問題,她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去年3月和我老公結婚,那天我正在酒店化妝間準備,老公的一個5歲小侄女跑過來,一開始是誇我,「嬸嬸真好看」,我正準備笑著回她呢,她接著來了一句「嬸嬸你什麼時候離婚?」
  • 小孩子說話能有多難聽?成功的教育,是培養好好說話的娃
    而當他們用語氣惡意傷人時,別人不用細聽,單從他們的姿態來看就能體會出那些難以掩飾的惡意。可這樣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會遭人唾棄,遭人嫌棄,在他們以後的成長道路中,又怎麼可能有成功二字呢?要知道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一開口的時候就輸了。
  • 好好說話,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你,多久沒有和孩子好好說話了?說完媽媽摔門出去了,孩子在屋裡哭的特別傷心。如果今天的作業不寫又能怎樣呢?無非是被老師在群裡點個名,更何況明天孩子就補上了。媽媽可以好好說話嗎?媽媽我們能好好說話嗎?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當父母們認為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教育孩子,但同時也要給孩子替自己申辯的機會。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中。」孩子的成才離不開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成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說話
    他很自豪,告訴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願意跟父母好好說話。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在高鐵上看到一對父子。
  • 最傷孩子的四種話:好好說話,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有多少孩子,毀於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又有多少家庭,因為那些傷人的話,終成了一種悲劇。別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器,刺傷最親的人;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的「語言暴力」。這四種最傷孩子的話,別說。
  • 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 再貴的學區房,也比不上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好好說話的孩子。傷人又傷己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但培養出一個優秀孩子的前提,就是教會他好好說話。一個孩子會不會好好說話,決定了他未來的路是康莊大道還是羊腸小徑。所以,一個家庭最成功的教育,就是養出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 最傷孩子的四種話:好好說話,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有多少孩子,毀於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又有多少家庭,因為那些傷人的話,終成了一種悲劇。別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器,刺傷最親的人;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的「語言暴力」。這四種最傷孩子的話,別說。有些父母崇尚「棍棒教育」,哪怕現在動手打孩子的現象已經開始逐漸減少,口頭上的威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抖音上看過這樣一個短視頻,是一位媽媽給自己孩子拍的。孩子正在好好吃飯,媽媽先是問孩子:「你怎麼吃那麼多?」孩子聽到媽媽問她,就把頭抬起來,衝著媽露出了個甜甜的笑容。
  • 最成功的教育是,孩子願意和你好好說話
    於是她和孩子爸爸商量好,利用每天三口人一起吃飯的時間, 第一天先讓爸爸說一件工作上的煩心事,然後媽媽給出意見,再問兒子意見。第二天媽媽主動說一件事,再問另外兩個人的意見。起初兩天,兒子講得還是很少。但是參與話題次數多了之後,兒子越來越愛發言了,甚至出乎意料地,提出了真的有用的意見。
  • 人民日報: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成為這輩子最深的傷害。
  •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在網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一個成年人成熟的標誌,就體現在他與人的說話方式上。成功的社會關係,得益於會說話,而成功的家庭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父母最大的成功,孩子青春期好好和你說話
    媽媽呢,語調喜悅,態度和藹,完全不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的面孔,這才是最理想的母子相處樣子。可是屬於我們的這樣靜美時光,好像只出現在孩子小時候,孩子大了,那樣的時光卻一去不復返了。而小鹿兒子表現出的有禮,幽默,和小鹿說話時臉上的耐心和快樂,完全是我們一眾人的孩子身上不曾見過的。我們叛逆的孩子臉上閃現的是完全的不耐煩。
  • 請和孩子好好說話
    有一種說話方式,叫「毒嘴惡舌」,有一種暴力,叫做語言暴力。無論是拳打腳踢、漠視、還是說話難聽,對於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都是虐待,當然會留下深重的陰影。我列舉一下曾經聽到過有人對小孩子說過的話:「不好好睡覺(吃飯、看書等等)就給我滾出去,愛上誰家上誰家,我不要你了」!「你吃我的,喝我的,我叫你幹啥就幹啥,別廢話」!
  • 「百樹雲課堂」最成功的教育是,孩子願意和你好好說話
    最近收到一些家長私信,都提到了一個相似的困擾——發現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說話。寧寧媽說:以前自己忙工作,孩子忙學習,能閒聊的時間不多。一直想著有時間一定和她好好談心。最近因為疫情居家,本覺得是個好機會,但是我發現女兒什麼也不想跟我說,我越問,她反而更不開心了。
  • 跟孩子要好好說話
    有一種說話方式,叫做「毒嘴惡舌」,有一種暴力,叫做語言暴力。無論是拳打腳踢、漠視、還是說話難聽,對於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都是虐待,當然會留下深重的陰影。我列舉一下曾經聽到過有人對孩子說過的話:「不好好睡覺(吃飯、看書等等)就給我滾出去,愛上誰家上誰家,我不要你了」!「你吃我的,喝我的,我叫你幹啥就幹啥,別廢話」!
  • 諾兒: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
    昨天晚上,認真的觀看了學習學校推薦的課程《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學習非暴力溝通》,真的覺得收穫良多。從來,好好說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命題,能好好說話的人,情商高,能好好說話的人,能夠帶動人的良好情緒,能好好說話的人
  • 從不好好說話,「刀子嘴」的家長,未必能讓孩子感受到「豆腐心」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都是嘴上狠、心裡軟,以為孩子能體諒自己的好心。可實際上,家長說尖酸刻薄的話時,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長的情緒,很少能真正懂得背後的苦衷。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孩子的表達,說長大後很不願意回家,總是不自覺想疏遠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