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都是嘴上狠、心裡軟,以為孩子能體諒自己的好心。
可實際上,家長說尖酸刻薄的話時,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長的情緒,很少能真正懂得背後的苦衷。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孩子的表達,說長大後很不願意回家,總是不自覺想疏遠父母。因為從小,父母就不跟她好好說話。
吃飯慢了一些就被說:「你看你,吃個飯還這麼費勁,也就是我,看以後誰餵你?不得餓死在大街上」,媽媽一邊說一邊往嘴裡塞飯,自己總是哇哇大哭。
諸如此類的還有:現在近視/頭疼/成績差,都是看手機看的;你不感冒誰感冒,天天褲腿都快挽到大腿上了;你乾脆把眼睛貼在電視上看吧,遲早看瞎……
有時的確是一片好心,可就是說話刻薄,成了孩子的心結。說白了,刀子嘴就是低情商,你說得過癮了,但聽者有心,內心也會受到真實的傷害。
底下有網友附和,說老人小時候總對她說「帶你也白帶,還是跟媽媽好,白眼狼。」每次聽見心裡都不是滋味,但沒辦法反駁,長大後還時常糾結。
可能家長會覺得這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實際上刀子嘴也是一種「病」,不管你是不是「豆腐心」,孩子聽到的都是「刀子心」。
電視劇《幸福敲了兩次門》中的主人公楠楠,就生活在父母針尖對麥芒的家庭環境中。
由於常年「針鋒相對」,誰也沒法向誰低頭,楠楠的父母決定離婚,就連去民政局當天,還對著聞聲而來的女兒數落對方。
女兒問:「吵架就吵架,怎麼還跑到民政局來了?」
夫妻二人的回應都是,對方都需要自由和空間,不想和我過了。可他們兩人,明明心裡都還有對方,只是不肯服軟罷了。
楠楠自己結婚後,有任何牽絆糾葛也不和父母訴苦,因為她擔心父母再因為她的事發生衝突。就連楠楠的孩子,都問外公外婆如果爸媽離婚,自己跟誰。
聽聞孩子此言老人心裡很疼,覺得是自己的婚姻問題,讓子女的婚姻也隱患忡忡,並隔輩傳到了外孫女身上。
可見,刀子嘴對子女的影響非常深遠,而且傷害很大。
還是一句,從不好好說話,「刀子嘴」的家長,未必能讓孩子感受到「豆腐心」,反而傷害是真的造成了。
美國愛荷華大學做過一個調查,他們針對家長和孩子溝通,說出的話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只有20%充滿積極和希望,剩下的都是負面消極的。
其中包括:你怎麼這麼笨?我多餘養你!你腦袋裡裝的什麼呀?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很平常的話語,都是語言暴力,相當於往孩子的心上插一把刀子。其實父母反思一下就會發現,有時就只是自己情緒的發洩,完全控制不住。
可家長應該學會把「刀子嘴」轉換一個模式,把「我愛你」表達得更好。
1、 刀子嘴毫無益處
傳統家庭中,在父母的觀念裡,表達愛與欣賞是件難為情的事情,自古就是如此。更別說愛人和孩子了,相處起來輕鬆,自然也不會掩飾,說起話來更不會考慮是否妥當。
很多家長會把嘮叨和刀子嘴,當成對孩子的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不是什么正面溝通。
2、 標籤效應很可怕
關係再親密,也要留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我的人最容易情緒失控。
對有安全感的家人發脾氣,是成年人的「降維打擊」,但孩子會有強烈的羞恥感,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家長口中說的那種人。
3、 刀子嘴沒有教育效果
家長的刀子嘴,實際上是希望孩子接受自己,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有個家長說,自己說了狠話後時常後悔,何苦呢?即便是童年時期,孩子也會有印象,並且影響他今後的婚姻和育兒。
父母從不好好說話的原生家庭,是一種災難,孩子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4、具體做法:
多共情,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如果真的有些事是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諷刺,更不能只顧著發洩自己的情緒,否則會讓孩子有所負擔。
正向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說自己看見的和感受到的,越真實越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以尊重和獨立為原則,聽聽孩子怎麼說,並適當給予孩子方法,這個方法是有價值的、有體驗感的,這樣孩子才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
家長要溫柔而堅定,做個能給人帶來積極能量的人。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