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朝
記得一位作家曾經說過: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
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
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
1、大吼大叫,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很多父母不會「教」孩子,只會「吼」孩子。
孩子吃飯時把飯粒弄得到處都是,父母忍無可忍,罵孩子沒有規矩。
孩子喝水時沒拿穩杯子摔碎了,父母大發雷霆,罵孩子敗家。
可是,「規矩」不是吼出來的,孩子也不會因為被吼了而不再「敗家」。
當教育只剩下吼和罵,就不是教育了,只是父母單方面地發洩情緒。
藝人陳喬恩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她說自己小時候因為性格孤僻,沒有朋友,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造成這一問題的,正是她的媽媽。
陳喬恩母親對女兒非常嚴厲,一旦女兒做得不對就棍棒侍候。她上樓的聲音,被女兒形容為「魔鬼的聲音」。
哪怕二十多年過去了,陳喬恩對母親的恐懼依然未消散,在採訪中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顯得十分恐慌。
身體是心靈的記錄本,父母的歇斯底裡會一直刻在孩子的腦海中,成為這輩子最深的傷害。
父母越是吼孩子,孩子就越缺乏安全感,無法堅強地面對這個世界。
2、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孩子
有些父母用語言搭建起溝通孩子內心的橋梁,也有些父母,用語言把孩子越推越遠。
比起又吼又叫的「熱暴力」,諷刺、挖苦、挑剔的「冷暴力」傷害孩子更深。
看過一則公益短片,名為《一句話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
視頻中,哪怕已經成年甚至白髮蒼蒼,人們對父母當初說過的話依然念念不忘。
「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自始至終都遠不如你哥哥!」
……
孩子在最需要被愛、被關注、被保護的時候,卻源源不斷地被羞辱、被諷刺、被蔑視。
這些打著「為你好」旗號的傷害,正在一點點摧毀孩子的內心,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我們發現: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做什麼都懷疑自己做不好;
◎在諷刺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像大人一樣故意為難其他孩子;
◎在貶低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極度自卑,很有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
要知道,世界上從沒有刀子嘴,只有刀子心。
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
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3、低聲說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的音量、聲調、語氣,會直接影響教育孩子的效果。
他們做了一組關於父母批評孩子的調查,結果發現:
同樣是批評孩子,父母的音量小、聲調低、語氣溫和,會讓孩子的心理防線變得鬆弛,願意接受教育。
父母音量大、聲調高、語氣嚴厲,會激發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與父母對抗。
低聲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次坐地鐵,目睹了兩個媽媽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兩個孩子一進地鐵就大吵大鬧,甚至在車廂裡跑來跑去,其中一個媽媽大發雷霆,對著孩子說「你再鬧,我下次就不帶你出來了」。
那個孩子被嚇到,跺著腳大哭起來。
另一個媽媽卻把孩子拉到身邊,溫柔地說:「你看,你那麼吵,還到處跑,哥哥姐姐都不喜歡你還躲著你了,這樣多不好啊!」
聽了媽媽的話,小男孩往四處看了看,乖乖地依偎著媽媽坐下來。
批評孩子不是為了發洩脾氣,而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他該怎麼做。
孩子並非不能接受教育,他們只是希望父母能跟自己好好說話,用他能夠接受的方式。
低聲教育,可以趕走憤怒,也可以讓教育溫柔且堅定地發揮作用.
4、父母的說話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董卿在《朗讀者》中分享過一句話: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容易激動、脾氣暴躁的人,他自小得到的父母教育一定是虧欠的。
一個溫柔大度、平和大方的人,他自小得到的父母教育一定是到位的。
決定孩子將來的,首先是父母是怎樣的人,其次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威利·詹姆斯說過:「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聰明的家長,或者說真正懂教育的家長,懂得俯下身子與孩子面對面交流。
只有當你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打開心扉與你交流。
當你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就一定記住這9句話:
急事,慢慢地說;
大事,清楚地說;
小事,幽默地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做孩子的朋友。
尊重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控制好自己教育的尺度,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給孩子定規則。
制定規則,表明態度,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線,做到進退適宜,行止有度。
為人父母,有時候只要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就知道孩子渴望怎樣的愛與對待,應該得到怎樣的教育與幫助。
成長路上,父母也要和孩子一同成長,既療愈自己,也成就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