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2020-07-28 現代青少兒英語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

家庭教育,始終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最為重要的存在。

而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語言息息相關。

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在網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一個成年人成熟的標誌,就體現在他與人的說話方式上。

成功的社會關係,得益於會說話,而成功的家庭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見聞:

一次去阿姨家做客,恰逢母親節,表妹為了給阿姨一個驚喜,用攢了幾個月的零花錢給阿姨買了一大束鮮花。

不料阿姨卻劈頭指責:「你哪來的錢啊?還買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有心思搞這些不如好好學習。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而轉過臉我卻看到阿姨正喜滋滋地捧著那束花,小心翼翼地插進家裡漂亮的花瓶裡,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阿姨不是不喜歡那束花,也不是不明白孩子的心意,不過是用錯了表達方式,本能地訴說,在孩子看來卻是輕視和打擊。

這樣的狀況,是如今多少家庭的現實寫照。

我們對孩子的好意漠不領情,卻總是無情地抹殺了他們的好。


有一項對未成年人的調查表明:

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2.2%的孩子「暴躁」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

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

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衝向親密的家人。

家庭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那麼,家長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與孩子講話呢?

信任的語氣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跆拳道,你用信賴的語氣說:

「孩子,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練得很好的。」

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

要是用挖苦的語氣說:「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練跆拳道啊?」

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足夠的「面子」,讓他們這一生都擁有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知。

比如,不要當眾批評和否定孩子,懂得給孩子留面子。

尊重孩子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到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

《少年說》有一期特別令人氣憤。

女孩葉芷菁菁站在勇氣臺上說出了自己的心願:

「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

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可是她的母親卻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說:

「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看到這個小女孩唯唯諾諾的神情,忽然替她覺得可憐,她的要求並不高,只是希望媽媽尊重她,在外人面前,給自己留一點面子。可是,她的媽媽並沒有這樣做。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

「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缺點),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商量的語氣

有心理學家說,孩子3歲以後處於培養自尊和自信的關鍵期,家長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當眾批評或者數落孩子,讓孩子覺得顏面掃地,否則他們會從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影響以後人格的發展。

其實,「面子」就是孩子的鎧甲,有了它,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走向美好的明天。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

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

「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

「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

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讚美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

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

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

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

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

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

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但,無論你有多少錢,別人家的嬰兒生下來爬,你家的嬰兒也不會生下來就跑。

在人生成長這個課題面前,錢是沒有意義的,父母的責任心與智慧,才是一切。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會教育的父母,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會在無形中帶給孩子溫暖和光亮。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走好這一步
    其實奶叔想說的是,聽孩子說話是親子有效溝通的一部分。抱怨孩子不聽話前,咱們不如先學會如何傾聽孩子。比如孩子說:「媽媽我好好寫作業,寫完之後你要做什麼?」,很多家長往往直接回復「我要做飯、忙家務」等。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回答,TA想說的是:「媽媽,我好好寫作業了,寫完之後你會有什麼獎勵嗎?」。
  • 讓孩子聽話,首先得和孩子好好說話
    浩宇媽媽說,催浩宇關電視、寫作業都得用吼的,否則他完全聽不見。子軒媽媽立刻說,你說他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比你還有理。家長們紛紛感慨,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大家的目光轉向學霸迪迪的媽媽,讓迪迪媽媽分享教育心得。迪迪媽媽說,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肯定她,鼓勵她,多聽聽她的想法。
  • 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先學會好好說話!50個育兒金句、禁句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頭疼不已,有的甚至用語言和肢體暴力來教育孩子!殊不知,家長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好好說話!鄰居家有一個5歲的男孩,正處於叛逆期,不順著他的地方,他會立馬頂嘴,哭鬧發脾氣,甚至會動手打人。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家長的教育方式很粗暴,常常對孩子大聲吼叫,動不動就是「你再鬧,我就揍你;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能不能老實點;滾一邊去......
  • 想孩子聽話?就小聲說話
    小派來翻譯成我們爸爸媽媽的語言:刻板印象的意思是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對孩子下好了定義。這個定義往往是刻板的,錯的,和孩子不符合的,但一旦孩子感受到,你是這麼認為他的,他就以為自己真的是那個樣子了。
  • 你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老太太立馬回到:「上個學這點事你都整不好,你還能幹啥。」小男孩立馬不說話了,低著頭悶悶的站了好一會,推著滑板車走開了。這樣的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經歷,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大人們總學不會好好跟孩子說話,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卻非得用這樣近乎語言暴力的方式去表達,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痛苦嗎?我們做家長的就不能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 你會好好說話嗎?
    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叛逆。。。。。。這一切問題都讓老師和家長非常頭疼,尤其是家長。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通俗一點說就是互相好好說話。,好多父母都在嘮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的題目,家長講了幾遍孩子沒聽懂,家長就開始急眼了;學校有什麼別的活動,需要家長參與時,你是不是很不耐煩的說,學習是你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去。。。。。。
  • 好好說話非抬槓,唯有打一頓才聽話孩子,這樣做要比打罵更管用
    ,蘭媽認為父母之愛無私又偉大,儘管有很多「棒子底下出孝子」的棒打教育,但是從父母內心的本質上來講,他們給予孩子的愛卻是發自內心的「為你好」,儘管很多人明白棒打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但是孩子身上通用的「好好說話非抬槓,唯有打一頓才聽話」特性,讓家長們也是無可奈何呀!
  • 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
  • 孩子不聽話,多半與家長說話態度有關,學會「低聲教育」很關鍵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心裡會很焦慮,忍不住吼叫是正常的情況,可你也能發現,你越批評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父母的這三種聲音,與孩子不聽話有很大關係第一, 用命令的聲音來控制有的家長比較強勢,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語氣帶著命令的口味,這會讓孩子有一種被控制的感覺,雙方處於不對等的地位。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比如挺晚了他想再畫一會兒畫,他會噘著嘴一臉不高興地用賭氣式的口吻說:「我就知道你不會讓我再畫了,你肯定會說太晚了,得睡覺了!」父母皆凡人,聽到這種否定的語氣,都會覺得刺耳甚至不高興吧?我告訴他:「你試試看有沒有可能用肯定的語氣來說這件事?
  • 別怪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你不會說話!別想怎麼改變孩子先改變你
    這幾天跟幼兒園老師接觸下來,我發現老師們個個都很和顏悅色,而我卻容易生氣怪不得孩子那麼聽老師的話呢,每天回來跟宣讀聖旨似的,讓我不由得開始反思自己。原來很多媽媽也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很難管,先別急著怪責孩子,想一想是不是我們出現了問題?看看下面這些場景有沒有很熟悉?
  • 媽媽吼孩子的聲音自己嚇得也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媽媽吼孩子的聲音自己嚇得也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媽媽說她一直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自己辭了工作留在家裡輔導孩子,但是孩子的成績一直在下降,做作業的時候也漫不經心的,玩玩鉛筆,動動橡皮,在旁邊陪著寫作業的她十分生氣,真是恨鐵不成鋼啊,一怒之下,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可謂如雷貫耳一般,嚇得自己也捂住了耳朵
  • 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李玫瑾:家長要學會好好說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如何和孩子溝通是每一位家長要必備的技能。然而,在和孩子交談時,很多父母會面臨一些複雜的情況,從而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我們可能會想:為什麼孩子總是這麼不聽話?孩子在想什麼呢?跟孩子說話好像「耳旁風」說再多也沒有起任何作用。
  • 想讓孩子聽話,試試這4招
    孩子不聽話,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嗎?會不會是我們自己的溝通方式不對呢?在與孩子溝通之前,看看下列這些我們做好了嗎:1、不是所有的規矩都是合理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捧著這句老話,一些家長開始立規矩: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許玩,吃飯得飯點,上廁所要定點......
  • 想讓你的孩子好好聽話嗎?試試做到這7點
    我想問問各位家長,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生氣,訓斥,打罵,甚至是懲罰。但是,在這之後呢?孩子就會聽話了嗎?好像沒有,這些措施往往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加不聽話。對於孩子不聽話問題,教育專家告訴父母:在這個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所以,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去管,用什麼方法去管,又該如何去說,這些都是學問,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 李玫瑾教授: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請父母好好說話
    最後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人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發最壞的脾氣,可真正的想法應該是:因為有愛,每句話才都要好好說。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日裡和孩子溝通時自己的樣子,是不是正確的。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8分,你是不是說:「別驕傲,這就開心了?」原意是激勵,可這一盆冷水澆下去,孩子的自信馬上就涼了。你不會知道,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有多大影響。
  • 你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這樣的情景,是否在你的家中也發生過?放學回家吃完晚飯的女兒,一個人坐在客廳看電視,這時媽媽過來了。「你不看書?放學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不是說了放學回家先看書嗎?」「你每次作文都不會寫,為啥還不看書?你什麼時候看書了?」
  • 好好聽話,是一個人的頂級修養
    大家都知道好好說話很重要,卻不知道好好聽話更重要。因為先聽後說,只有聽完了才能說啊,要不然,為什麼上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不就是為了讓人多聽少說嗎?!好好聽話,是一種能力,也是一個人頂級的修養。電視劇《我們的愛》裡有這樣一個情節。
  • 「媽媽,你少說話」,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不願聽話,父母要學會傾聽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會開始發生許多的變化,有的孩子他們在很小的時候會特別的聽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孩子反而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和父母「頂撞」。
  • 請注意你的語氣,跟孩子好好說話,千萬不要語言暴力!
    父母在與孩子有效溝通時,一定不要帶任何情緒,孩子在理解語言內容之前已經感知到了你的情緒波動,從而有可能拒絕溝通,或者因恐懼而聽話。父母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好好的一句話,可能會因為我們不好的語氣而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