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聽話?就小聲說話

2021-02-18 親子派

點擊標題下的親子派,關注後每天閱讀親子刊物!


哈哈,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很有趣啊

快來看看為什麼

 

因為心理專家研究發現了,說話的音量,和我們對對方的相信成反比。說話的聲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一種不信任,而說話的音量越小,裡面的信任度越高。

 

比如一個孩子在花園玩,媽媽衝他大喊,你不要去摘花,聲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不信任,已經假設了孩子一定要去摘花,同樣的道理在大人之間也適用,比如老公出門,小派跑過去,衝老公大吼大叫:不!準!看!街!上!的!美!女!

和小派走過去,輕輕柔柔幫老公整理一下領帶(好吧,小派的老公出門總穿老頭衫,根本沒有領帶,我們假裝高大上一點,腦補一條領帶):親愛的,不要看街上的美女哦。

那個代表了更相信他們,不用我說了吧。


孩子的心理,都是非常單純的。

非常容易接受爸爸媽媽給他們定下的刻板印象

什麼是刻板印象呢?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這樣說:&*%&*())%%……##

算了教授說了那麼多,都是術語是天書,很難懂好不啦。小派來翻譯成我們爸爸媽媽的語言:刻板印象的意思是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對孩子下好了定義。這個定義往往是刻板的,錯的,和孩子不符合的,但一旦孩子感受到,你是這麼認為他的,他就以為自己真的是那個樣子了。


比如媽媽對孩子說,「你就是粗心大意。」孩子就會認為,我是個粗心的孩子,做不好這件需要細心的事是正常的。

比如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愛吃菜啊。」孩子就會認為:菜不好吃,我不愛吃。再讓他吃菜,他會覺得都是為了爸爸媽媽才吃的,不是蔬菜本身很好吃,不是為了他自己。

 

而小聲說話,其實就是運用了刻板印象這個心理規律,小聲對孩子說話,小聲對孩子提出要求,音量裡已經包含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的信任,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刻板印象」是信任,就會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信任,自己可以做到爸爸媽媽說的事情,就輕輕鬆鬆做到了,效果很好。

 哈哈,就這麼簡單,是不是很有趣?對小孩小聲說話,他們就會聽話。

小派會魔法求表揚。


再告訴你一個終極魔法:

說悄悄話。

 

1、音量很小,和上面「信任」的道理一樣。

2、悄悄話因為是兩個人之間的話,有強烈的結盟意味。

一群孩子在花園玩,大家都在摘花,你把孩子叫過來,趴在孩子耳邊說悄悄話:寶寶,媽媽和你都不摘花,我們和那些寶寶不一樣。


孩子會開心得猛點頭。覺得被信任,還有了承諾和戰友,當然會遵守,一邊遵守,還一邊幸福得一塌糊塗。

孩子沒考好,你把孩子叫過來,對孩子說悄悄話,「這次沒考好沒關係哦,媽媽和你約定,我們一起努力,下次考好好不好?」孩子一定會暗下決心,因為你對他的相信,還因為有了承諾和戰友。


好啦。

想孩子聽話,試試這兩個大招:小聲說話,和說有結盟性質的悄悄話。小p孩怎麼鬥得過我們爸爸媽媽呢,哈哈,我們學識淵博,還會心理魔法。

相關焦點

  • 放小聲,說好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收穫更多的愛,不至於落寞落淚?跟小孩說話時,儘量把聲音放低,說得很好。小聲說,這是你進入孩子心中的第一步。能保護兒童身心健康一些家長會說:「我一吼孩子就不說話了,也會照我說的做,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勁才跟她聊呢是啊,叫孩子的確能讓人安靜一會兒,但這對孩子真的好嗎?
  • 孩子不聽話,多半是家長說話態度有問題,「低聲教育」來幫你
    很多人會發現,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說話更大聲,而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更冷靜。這樣的父母說話有條理,不慌不躁,即使孩子犯了大錯誤。父母知道憤怒不能解決問題,但當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時,他們總是顯得焦慮。對一些孩子來說,父母越挑剔,他們就越不聽話。
  • 那些對孩子大喊「你小聲點」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倆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寶爸去年才正式加入到帶娃隊伍中來。以前工作忙,管的也少。但我覺得,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你喊孩子『小聲點』,你自己小聲了嗎?」這樣的氛圍,孩子能感受到的,大概只有「爸爸很兇」、「爸爸生氣了」,睡覺什麼的,他根本沒概念,一時也想不到的。家長常常將自己置身於權威的境界,卻很少把孩子當作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好像孩子聽話和順從,就是應該的,這樣做父母真的對嗎?
  • 讓孩子聽話,首先得和孩子好好說話
    家長們紛紛感慨,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大家的目光轉向學霸迪迪的媽媽,讓迪迪媽媽分享教育心得。迪迪媽媽說,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肯定她,鼓勵她,多聽聽她的想法。想讓孩子聽話,首先得和孩子好好說話。和孩子好好說話,不做情緒垃圾人 小寶兩歲的時候,午睡非常困難,必須要抱著他在屋子裡走很久。姥姥負責帶孩子,為了讓她歇一歇,我每天中午下班趕回家哄睡。有一天,我工作特別忙,還因為一些疏忽被領導臭罵一頓,心情糟透了。回到家,我伸手抱小寶,他卻不肯過來。本來我的心情就不好,加上困意襲來,十分煩躁。
  •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在網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一個成年人成熟的標誌,就體現在他與人的說話方式上。成功的社會關係,得益於會說話,而成功的家庭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媽媽吼孩子的聲音自己嚇得也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媽媽吼孩子的聲音自己嚇得也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媽媽說她一直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自己辭了工作留在家裡輔導孩子,但是孩子的成績一直在下降,做作業的時候也漫不經心的,玩玩鉛筆,動動橡皮,在旁邊陪著寫作業的她十分生氣,真是恨鐵不成鋼啊,一怒之下,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可謂如雷貫耳一般,嚇得自己也捂住了耳朵
  • 跟孩子小聲說話,降下的不止是聲調,還有你那浮躁的心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我是他親媽,你以為我想罵他?我罵他也是關心他,也是為他好!你看看他嬉皮笑臉的,一點兒也不怕我,耳朵也跟沒長一樣,不吼她是不會聽的。」你一定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犯了錯孩子還嬉皮笑臉,不吼孩子幾句心理憋得難受!但是「大吼教育」的結果往往是皮孩子越來越皮,膽小孩子越來越自卑。
  • 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怎麼會「聽話」:心理學深度剖析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卻是飽含智慧的事情,會不會說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親子關係質量生活中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這個孩子是否聽話。不知道外國人是否也以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至少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傳統。
  • 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修養
    當你在茶館悠閒地品茶時,有人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當你在餐廳安靜地吃飯時,有人旁若無人地大聲喧譁;當你在書店聚精會神看書時,有人大聲嬉笑打鬧……在公眾場合,我們應該注意控制說話音量。因為細微之處,正體現出教養。
  • 孩子任性、不聽話,怎麼哄都沒用?聰明的父母都懂這樣做
    好在這位母親比較負責,立馬握住了孩子手裡的刀叉,但可惜的是因為情緒比較激動,動作大了點,孩子嬌嫩的手臂還是被劃破了一道口子,疼的嗷嗷直哭。媽媽當下又急又心疼,在苦惱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同時飯也顧不得吃了,帶著孩子就走出了餐廳,估計是去尋找醫院了。
  •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哈佛教授警告:做不到這一點,再怎麼吼也沒用
    好在這位母親比較負責,立馬握住了孩子手裡的刀叉,但可惜的是因為情緒比較激動,動作大了點,孩子嬌嫩的手臂還是被劃破了一道口子,疼的嗷嗷直哭。媽媽當下又急又心疼,在苦惱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同時飯也顧不得吃了,帶著孩子就走出了餐廳,估計是去尋找醫院了。
  • 對孩子吼「小聲點」,不管用?父母應自省「因果」關係
    倆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寶爸去年才正式加入到帶娃隊伍中來。以前工作忙,管的也少。但我覺得,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你喊孩子『小聲點』,你自己小聲了嗎?」每次哄孩子睡覺,他都習慣威脅「教育」一番:「別玩了,趕緊睡!」
  • ​孩子不聽話,可能跟家長的說話方式有關,來學學「低聲教育」
    當孩子犯錯時,生活中有兩類家長的不同表現,一類家人只會歇斯底裡得吼叫,其實孩子犯的錯很小,都有點不值得一提,另一類家長語速和平常一樣,說話非常鎮定,不管孩子犯錯的大小,都是如此,鎮定自若,處變不驚。,都和家長的說話方式有很大關係。
  • 有一種修養,叫小聲說話
    與其多管閒事,不如拿起筆頭,讓更多的人以文照鏡,時時內觀與反醒自己的言行,做個懂禮貌,有分寸,有修養之人。身為都市人,尤其需要注意在公共運輸場所 (如飛機,火車,公交車,地鐵),不要旁若無人的高聲說話或打電話。
  • 小聲說話
    夏天熱啊,為了省電,我媽捨不得開空調,全家睡覺只好不關門,有一天晚上,我聽見我爸在那屋小聲跟我媽嘀咕:這兒子,補課費也太貴了,以後叫王四百得了。     我想了想,發現其實我不反感,這名字雖說俗了點兒,起碼比原來我爺爺起的寓意豐富卻像老夫子的名字通俗易懂。好吧,以後我在心裡也默默地管自己叫王四百好了。
  • 想讓孩子聽話?你得先走好這一步
    其實奶叔想說的是,聽孩子說話是親子有效溝通的一部分。抱怨孩子不聽話前,咱們不如先學會如何傾聽孩子。比如孩子說:「媽媽我好好寫作業,寫完之後你要做什麼?」,很多家長往往直接回復「我要做飯、忙家務」等。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回答,TA想說的是:「媽媽,我好好寫作業了,寫完之後你會有什麼獎勵嗎?」。
  •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家長的說話方式出現問題,請試試溫柔說話
    導語:生娃之前都是大風吹就能吹到的軟妹子,可是生完孩子之後情況卻出現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原本說話都不會大聲的女生能夠在一瞬間變成一隻&34;,奇怪是想要讓他們再變回原來的樣子,也只需要寶寶軟萌萌地喊一聲&34;。有的家長表示自己變成這樣全是被小朋友&34;的,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很可能會把孩子&34;成另一個樣子。
  • 教育孩子語氣強硬未必有用,說話態度決定聽話程度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各種手段都用盡了,往往一開始是好言好語,但孩子不聽,結果只有語氣強硬或者用暴力威脅的手段,他們才聽話,但雙方都不會開心。語氣強硬的卻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家長過於強勢或者直接用權威控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有了反抗能力後,往往就會比較叛逆。
  • 聽話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
    因為不聽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想做一個壞孩子,畢竟人的心都是向善的。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不聽話呢?孩子確實想做一件事,而父母卻不允許。父母表現得太強勢,缺少耐心和溝通,沒照顧到孩子的感受,導致了孩子的反抗情緒。
  • 想讓孩子聽話,試試這4招
    孩子不聽話,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嗎?會不會是我們自己的溝通方式不對呢?在與孩子溝通之前,看看下列這些我們做好了嗎:1、不是所有的規矩都是合理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捧著這句老話,一些家長開始立規矩: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許玩,吃飯得飯點,上廁所要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