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各種手段都用盡了,往往一開始是好言好語,但孩子不聽,結果只有語氣強硬或者用暴力威脅的手段,他們才聽話,但雙方都不會開心。
語氣強硬的卻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家長過於強勢或者直接用權威控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有了反抗能力後,往往就會比較叛逆。
在孩子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有的時候只是屈服於父母的威嚴,父母強硬的語氣和不容置疑的態度讓孩子失去了說話的權利,也沒有做選擇的權利。
如果孩子總是迫於無奈或者心有不甘而聽父母的話,這樣的教育無異於是失敗的。父母要試著去放棄強硬的語氣,拋掉為人父母的優越感,多和孩子進行友善溝通,才能得到信任和尊重。
父母放下架子,蹲下去和孩子交談,這樣才能實現正面溝通,解決教育問題,往往需要的是溫和的勇氣和強硬的規則。如果從一開始就定好了規矩,就不能隨便輕易打破。
態度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雙方交談的結果,在家長的態度影響下,孩子會逐漸建立起對生活的看法,如果家長總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會讓他們對事情處理的態度也會有樣學樣。
而親子教育,拼的就是父母的處事態度和人生感悟,有的時候正是教育的焦慮讓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能以坦然的態度去面對,總是歇斯底裡和緊張。
孩子的態度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很多家長害怕孩子犯錯,害怕他們會輸,就會用很強硬的態度希望他們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緊張,讓家長大腦裡的那根弦總是緊繃著。身體處於應激狀態,思維和焦點不自覺地也會變窄,總是會用各種方式去關注可能導致孩子會失敗的各種缺點,然後就開始用強硬的態度去教育他們。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家長希望孩子優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為這種希望而對孩子往往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永遠看不到他們的進步,只能看到他們不足。
在提升孩子的同時,家長要注意自己和他們的互動方式是不是有問題。甚至如果家長停止一些幹擾行為,孩子甚至有可能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好。
數落比嘮叨殺傷力更大,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的性質,會壓制住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性。
因為數落總是會揪著缺點不放,家長認為只有嚴厲的訓斥能夠導致孩子行為的改變,但事實並非如此,甚至是恰恰相反。
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他們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整天不停地指責和數落上,就會影響他們學習和創造的能力。
家長要仔細想一想,自己說什麼的時候孩子會當耳旁風?當孩子不聽的時候自己的態度和反應又是什麼樣的?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當被別人大聲數落或者是聲色俱厲時說話,自己又會怎麼想?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擔任著領導者和發號施令的角色,對孩子生活不但有幹涉權,甚至還有一票否決權。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事情逐漸會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當家長的建議不被孩子採納的時候,家長就會認為他們是「不聽話」。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一再堅持己見,家長就很容易情緒激動對孩子大喊大叫,呵斥挖苦,情急之下甚至會破口大罵。
孩子年幼,對事物無法加以判斷,僅僅憑藉感官刺激來累積經驗,家長的粗暴態度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威力,即便表面服從,但內心還是會抵抗。
在承受家長粗暴待遇之後,往往難以服氣,就會另尋發洩的機會。
尤其是年齡越大對家長的粗暴和強硬的態度就會越反感,因為他們沒有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因此在於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如果能夠保持溫和寬容最好,不能也要儘可能地平和一些,不要總是用嚴肅或者強硬的方式給孩子下命令。
年紀小的孩子內心都是很敏感的,尤其是父母的態度會很容易傷害到他們的內心,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
伴隨家長斥責和強硬態度長大的孩子,心理對家庭和父母的逆反心也很重,在他們的心中家長是不能親近的,甚至會對他們心生怨氣。
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對家長的要求都是採取一概拒絕的態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明知道做得不對也要反抗父母,造成家庭矛盾。嚴厲斥責只會讓孩子內心矛盾激化。
溫和的態度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都是害怕批評的,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孩子會因為考慮到家長會懲罰和訓斥自己,從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
自我保護的本能會讓孩子做出心理防禦,以至於在家長面前不敢,更不願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用和藹溫和的態度去溝通,孩子就能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才能漸漸鬆弛。孩子情緒穩定了,才能更好地接受家長的話。
溫和的態度能夠首先在心理上對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暗示,從而願意接受家長的教誨,長期如此能夠消除逆反心理,縮短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