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77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你小點聲!」老公一臉黑線,扯著嗓子對著二寶喊。
「我要玩,要玩!」
二寶橫七豎八的躺著,聲音比爸爸還要高出不少分貝。小腳丫甚至伸到了衣櫃裡,反正就是不服,也不管爸爸臉色多難看。看這架勢,再看看身邊睡著的大寶,我低聲跟寶爸說:
你出去吧,關上門,我來哄老二睡覺。
他憤然離開,二寶哼唧了幾聲,走到我身邊,順勢躺了下來。接著爬起來,又去拿了小被子、小枕頭,躺在我身邊準備睡覺。我把胳膊墊在他脖子下,調整了下姿勢,確定他沒什麼不適,手握著他的手,開始假裝睡覺,三五分鐘後,二寶也睡著了。
每天中午哄睡,寶爸都要跟二寶較勁一陣子,好像天敵一樣。倆孩子睡著了,我走出去,看著窗邊的那個男人說:「嘿,兄弟,老大、老二都睡了!」
他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看著我,然後伸手豎起大拇指,又轉過去了臉,好像還在生氣,為啥二寶就不聽他的?就這事兒,我特意跟他Battle了一會兒。為啥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原因還在家長身上啊!
「小聲點」,為啥對孩子說一百次也不管用?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艾倫·卡茲丁(Alan Kazdin)說,僅僅知道大喊大叫本身不好是沒有用的。它其實並非一種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你自己的一種發洩手段。
寶爸認為,自己已經很控制情緒了,也知道科學育兒,不該對孩子喊叫,可這孩子挑人,只有媽媽哄著才好使,他怎麼說都不管用。
我問他:「真的是這樣嗎?你要是預設了這樣的結局,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的!」
寶爸沉思了好一會兒,沒說話。
倆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寶爸去年才正式加入到帶娃隊伍中來。以前工作忙,管的也少。但我覺得,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你喊孩子『小聲點』,你自己小聲了嗎?」
每次哄孩子睡覺,他都習慣威脅「教育」一番:
「別玩了,趕緊睡!」
「小聲點,你睡不睡?」
「幹嘛呢,過來,睡覺!」
「躺好了,閉上眼睛!」
事實上,他在說這些的時候,自己聲音很大,而且板正得坐在床邊,兇神惡煞的對著孩子們。這樣的氛圍,孩子能感受到的,大概只有「爸爸很兇」、「爸爸生氣了」,睡覺什麼的,他根本沒概念,一時也想不到的。
家長常常將自己置身於權威的境界,卻很少把孩子當作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好像孩子聽話和順從,就是應該的,這樣做父母真的對嗎?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即使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聲調也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家長批評孩子用大聲,孩子很難接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聲音過大,孩子會受到高分貝影響,根本不管,你說了什麼,而是想著,如何跟你反抗,爭執,反正要超過你的聲音!
如果父母能低聲調一些,情緒平和點,孩子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大提升。平時我跟孩子們說話,聲音不大,因為本身有甲狀腺結節,不能生氣,再加上我聲線的特殊性,很少大嗓門喊。音量過大,腦袋會覺得缺氧,周圍聲音太大,我也會不舒服。所以,倆孩子習慣了,『聲音不大』的媽媽,而面對爸爸的高嗓門,自然牴觸情緒多了很多。
帶大寶上幼兒園,路過五樓,裡面傳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媽媽:「快點,馬上要遲到了!」
小女孩:「媽媽,你聲音小一點!」
媽媽:「我小聲說,就不遲到了嗎?」
小女孩:「你喊有什麼用?我不知道要遲到了嗎?我也認識鬧鐘的!」
「……」
那個瞬間,我仿佛看到了寶爸和倆娃相處的某些日常時刻,好像就是這樣你跟我喊,我跟你喊,最後誰也不會好好說話,一個比一個聲音高。
那些對孩子大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被父母喊大的孩子,長大後勢必也是如此,驕橫、缺乏同理心,很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
寶爸在窗邊抽了一顆煙,然後轉身跟我說:「我現在遇到的問題,跟我媽當年遇到的一樣樣的!」一句話點醒了我,老公只是在踐行他所」經歷的「育兒」經驗,這和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老公是單親家庭,爸爸很早就不在了,婆婆一個人把他拉扯大,著實不容易。他以前跟我說過,自己小時候不聽話,不睡覺,被媽媽用掃帚打到屁股腫了好幾天。那時候他才4歲,媽媽要上夜班,工作單位離家遠,下午一點就得出門。如果他不睡覺,媽媽鎖門走他就會哭上一下午。只有他睡了,媽媽才能安心去上班,姥姥會在下午過來接班帶他。那時候的他,對睡午覺充滿恐懼,醒了媽媽就不見了,所以,每次都不肯睡,每次都要挨打。
而現在他成為父親,在面對孩子睡午覺以及很多事情上,都潛意識在效仿婆婆的做法,即使他努力調整。剛生大寶的時候,他也說過,會好好學習,當個好父親,讓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
可一旦遇到孩子不聽話、不睡午覺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內心的情緒小怪獸就被放出來了。小時候他經歷的,讓自己的娃兒們也經歷了一番。
身邊有位朋友,他常常跟我吐槽,自己帶娃怎麼也不「上道兒」,說是下不了手。老婆則是咔咔一頓喊,每次孩子都嚇得躲在牆角,他也不知道怎麼幫忙才好。聊過幾次,我才知道,他是獨生子,小時候父母也很少打他,都是跟他和顏悅色的說話、講道理。而他老婆從小姊妹多,父母顧不過來,經常遇到事情就是一頓喊,先唬住了再說。
你看,小時候被父母喊,長大後,自己也成了「施暴者」,對自己的孩子難和顏悅色。
為人父母,請學會好好說話
卡耐基說:「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父母跟孩子不能好好說話,卻埋怨他們不聽話,事實上,一個不會傾聽,一個不願意聽,除了聲音大小,就是態度讓人難以接受。
看過一期《爸爸去哪兒》,其中的林永健父子,給我印象最深刻。有一期是需要大家排練節目,林永健凡事親力親為,很認真。可兒子大俊卻不聽指揮,甚至在搗亂。最後兩個人爭執起來,林永健說:「為什麼不聽我的,我是你爹!」接著他鬱悶的走了出去。
這個真人秀節目我關注時間最長,也看到了很多父母的無奈。
不只是明星爸爸們,我們普通人也好像習慣「我是老子,你必須聽我的!」,比如文章開頭聊的寶爸,文中寫道的寶爸跟他媽媽的經歷,這些都是父母跟孩子站在了對立面。不能好好聽孩子說話,不好好說話,孩子怎麼會聽你說話呢?
家不是「一言堂」,也不是Battle的場地,我們沒必要爭輸贏,更不必跟孩子較量高低。跟孩子好好溝通,也是尊重他獨立個體的存在。讓孩子用上帝視角仰視父母,是不是太過分了?
我問寶爸:「你想要一個事事聽話的孩子嗎?」他搖搖頭。是啊,養育路上,我們應該堅定,培養明事理、辨是非,有獨立人格的孩子才對!
溝通,是70%的情緒+30%的內容。
跟孩子溝通,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情緒,其次才是你說話的內容。控制好情緒,好好跟孩子說話,他才能聽得懂啊!
枕邊育兒寄語:
與其說這是一篇跟千萬父母分享的育兒文章,不如說是我家庭教育中的小心得。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作為父母,我們先學會好好說話,控制好情緒,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都說「父母是第一次做家長」,孩子何嘗不是第一次當你的孩子呢?
一生一次,我們好好相處,好好說話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連結一:孩子上課走神,做事總分心,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相關連結二:孩子在不同年齡,父母扮演不同角色,這三種身份,你做對了嗎?
相關連結三:新手媽媽指南:給寶寶衝奶粉非小事情,操作方法別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