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對孩子大喊「你小聲點」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2020-12-11 IF枕邊育兒

文|全文共277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你小點聲!」老公一臉黑線,扯著嗓子對著二寶喊。

「我要玩,要玩!」

二寶橫七豎八的躺著,聲音比爸爸還要高出不少分貝。小腳丫甚至伸到了衣櫃裡,反正就是不服,也不管爸爸臉色多難看。看這架勢,再看看身邊睡著的大寶,我低聲跟寶爸說:

你出去吧,關上門,我來哄老二睡覺。

他憤然離開,二寶哼唧了幾聲,走到我身邊,順勢躺了下來。接著爬起來,又去拿了小被子、小枕頭,躺在我身邊準備睡覺。我把胳膊墊在他脖子下,調整了下姿勢,確定他沒什麼不適,手握著他的手,開始假裝睡覺,三五分鐘後,二寶也睡著了。

每天中午哄睡,寶爸都要跟二寶較勁一陣子,好像天敵一樣。倆孩子睡著了,我走出去,看著窗邊的那個男人說:「嘿,兄弟,老大、老二都睡了!」

他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看著我,然後伸手豎起大拇指,又轉過去了臉,好像還在生氣,為啥二寶就不聽他的?就這事兒,我特意跟他Battle了一會兒。為啥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原因還在家長身上啊!

「小聲點」,為啥對孩子說一百次也不管用?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艾倫·卡茲丁(Alan Kazdin)說,僅僅知道大喊大叫本身不好是沒有用的。它其實並非一種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你自己的一種發洩手段。

寶爸認為,自己已經很控制情緒了,也知道科學育兒,不該對孩子喊叫,可這孩子挑人,只有媽媽哄著才好使,他怎麼說都不管用。

我問他:「真的是這樣嗎?你要是預設了這樣的結局,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的!」

寶爸沉思了好一會兒,沒說話。

倆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寶爸去年才正式加入到帶娃隊伍中來。以前工作忙,管的也少。但我覺得,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你喊孩子『小聲點』,你自己小聲了嗎?」

每次哄孩子睡覺,他都習慣威脅「教育」一番:

「別玩了,趕緊睡!」

「小聲點,你睡不睡?」

「幹嘛呢,過來,睡覺!」

「躺好了,閉上眼睛!」

事實上,他在說這些的時候,自己聲音很大,而且板正得坐在床邊,兇神惡煞的對著孩子們。這樣的氛圍,孩子能感受到的,大概只有「爸爸很兇」、「爸爸生氣了」,睡覺什麼的,他根本沒概念,一時也想不到的。

家長常常將自己置身於權威的境界,卻很少把孩子當作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好像孩子聽話和順從,就是應該的,這樣做父母真的對嗎?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即使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聲調也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家長批評孩子用大聲,孩子很難接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聲音過大,孩子會受到高分貝影響,根本不管,你說了什麼,而是想著,如何跟你反抗,爭執,反正要超過你的聲音!

如果父母能低聲調一些,情緒平和點,孩子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大提升。平時我跟孩子們說話,聲音不大,因為本身有甲狀腺結節,不能生氣,再加上我聲線的特殊性,很少大嗓門喊。音量過大,腦袋會覺得缺氧,周圍聲音太大,我也會不舒服。所以,倆孩子習慣了,『聲音不大』的媽媽,而面對爸爸的高嗓門,自然牴觸情緒多了很多。

帶大寶上幼兒園,路過五樓,裡面傳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媽媽:「快點,馬上要遲到了!」

小女孩:「媽媽,你聲音小一點!」

媽媽:「我小聲說,就不遲到了嗎?」

小女孩:「你喊有什麼用?我不知道要遲到了嗎?我也認識鬧鐘的!」

「……」

那個瞬間,我仿佛看到了寶爸和倆娃相處的某些日常時刻,好像就是這樣你跟我喊,我跟你喊,最後誰也不會好好說話,一個比一個聲音高。

那些對孩子大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被父母喊大的孩子,長大後勢必也是如此,驕橫、缺乏同理心,很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

寶爸在窗邊抽了一顆煙,然後轉身跟我說:「我現在遇到的問題,跟我媽當年遇到的一樣樣的!」一句話點醒了我,老公只是在踐行他所」經歷的「育兒」經驗,這和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老公是單親家庭,爸爸很早就不在了,婆婆一個人把他拉扯大,著實不容易。他以前跟我說過,自己小時候不聽話,不睡覺,被媽媽用掃帚打到屁股腫了好幾天。那時候他才4歲,媽媽要上夜班,工作單位離家遠,下午一點就得出門。如果他不睡覺,媽媽鎖門走他就會哭上一下午。只有他睡了,媽媽才能安心去上班,姥姥會在下午過來接班帶他。那時候的他,對睡午覺充滿恐懼,醒了媽媽就不見了,所以,每次都不肯睡,每次都要挨打。

而現在他成為父親,在面對孩子睡午覺以及很多事情上,都潛意識在效仿婆婆的做法,即使他努力調整。剛生大寶的時候,他也說過,會好好學習,當個好父親,讓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

可一旦遇到孩子不聽話、不睡午覺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內心的情緒小怪獸就被放出來了。小時候他經歷的,讓自己的娃兒們也經歷了一番。

身邊有位朋友,他常常跟我吐槽,自己帶娃怎麼也不「上道兒」,說是下不了手。老婆則是咔咔一頓喊,每次孩子都嚇得躲在牆角,他也不知道怎麼幫忙才好。聊過幾次,我才知道,他是獨生子,小時候父母也很少打他,都是跟他和顏悅色的說話、講道理。而他老婆從小姊妹多,父母顧不過來,經常遇到事情就是一頓喊,先唬住了再說

你看,小時候被父母喊,長大後,自己也成了「施暴者」,對自己的孩子難和顏悅色。

為人父母,請學會好好說話

卡耐基說:「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父母跟孩子不能好好說話,卻埋怨他們不聽話,事實上,一個不會傾聽,一個不願意聽,除了聲音大小,就是態度讓人難以接受。

看過一期《爸爸去哪兒》,其中的林永健父子,給我印象最深刻。有一期是需要大家排練節目,林永健凡事親力親為,很認真。可兒子大俊卻不聽指揮,甚至在搗亂。最後兩個人爭執起來,林永健說:「為什麼不聽我的,我是你爹!」接著他鬱悶的走了出去。

這個真人秀節目我關注時間最長,也看到了很多父母的無奈。

不只是明星爸爸們,我們普通人也好像習慣「我是老子,你必須聽我的!」,比如文章開頭聊的寶爸,文中寫道的寶爸跟他媽媽的經歷,這些都是父母跟孩子站在了對立面。不能好好聽孩子說話,不好好說話,孩子怎麼會聽你說話呢

家不是「一言堂」,也不是Battle的場地,我們沒必要爭輸贏,更不必跟孩子較量高低。跟孩子好好溝通,也是尊重他獨立個體的存在。讓孩子用上帝視角仰視父母,是不是太過分了?

我問寶爸:「你想要一個事事聽話的孩子嗎?」他搖搖頭。是啊,養育路上,我們應該堅定,培養明事理、辨是非,有獨立人格的孩子才對!

溝通,是70%的情緒+30%的內容。

跟孩子溝通,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情緒,其次才是你說話的內容。控制好情緒,好好跟孩子說話,他才能聽得懂啊!

枕邊育兒寄語:

與其說這是一篇跟千萬父母分享的育兒文章,不如說是我家庭教育中的小心得。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作為父母,我們先學會好好說話,控制好情緒,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都說「父母是第一次做家長」,孩子何嘗不是第一次當你的孩子呢?

一生一次,我們好好相處,好好說話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連結一:孩子上課走神,做事總分心,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相關連結二:孩子在不同年齡,父母扮演不同角色,這三種身份,你做對了嗎?

相關連結三:新手媽媽指南:給寶寶衝奶粉非小事情,操作方法別錯了

相關焦點

  • 對孩子吼「小聲點」,不管用?父母應自省「因果」關係
    「小聲點」,為啥對孩子說一百次也不管用?它其實並非一種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你自己的一種發洩手段。寶爸認為,自己已經很控制情緒了,也知道科學育兒,不該對孩子喊叫,可這孩子挑人,只有媽媽哄著才好使,他怎麼說都不管用。我問他:「真的是這樣嗎?你要是預設了這樣的結局,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的!」
  • 那些常見父母吵架的孩子怎麼樣了?聰明的家長,都擅長「憋氣」
    但是有了孩子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不難發現,那些經常發生爭吵的家庭,孩子往往比較「另類」,他們無論是行為準則還是心理狀態,都存在問題。曾經有人發起這麼一個調查,詢問網友,你的父母是不是經常當著你的面吵架?而這又對你造成了什麼樣子的影響?讓人驚訝的是,回應者無數,原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那些常見父母吵架的孩子怎麼樣了?
  • 想孩子聽話?就小聲說話
    比如一個孩子在花園玩,媽媽衝他大喊,你不要去摘花,聲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不信任,已經假設了孩子一定要去摘花,同樣的道理在大人之間也適用,比如老公出門,小派跑過去,衝老公大吼大叫:不!準!看!街!上!的!美!女!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由於離異家庭環境所影響,許多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缺少父母雙方的關愛,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缺少關愛,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做出異於常人的行為,所以現在「問題少年」也日漸增多,而其中離異家庭的孩子所佔比例遠遠高於普通家庭。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那些被父母虐打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為父母,你打過孩子嗎?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會通過打罵來「教育」嗎?知乎上,有人問: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但是媽媽每次開家長會都會因為孩子的成績問題頭疼,這次也是開完家長會,班主任留下與她聊聊孩子的情況,說幾次考試卷都沒有讓父母籤字。在老師的提醒下,發現孩子會說謊了。回到家後,加上工作受了點委屈,老師告狀,媽媽瞬間爆發了,丟出孩子的試卷,對其進行暴打,打累了,怒斥著說,我洗完澡,再收拾你。
  • 放小聲,說好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收穫更多的愛,不至於落寞落淚?跟小孩說話時,儘量把聲音放低,說得很好。小聲說,這是你進入孩子心中的第一步。因此,作為孩子的看護人,最應該做的就是做一個榜樣,保護孩子不被高分貝所傷害。小聲教育能讓孩子專注於做錯事本身,而不用擔心父母會產生逆反心理。通過小聲地交流,孩子也會更容易地聽到你說什麼。
  • 那些提倡「快樂教育」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朋友的孩子初三了,明年就要中考,成績一塌糊塗,作為一名高級教師,朋友感到內疚和後悔,因為從小到大,他對孩子都很包容,認為一個好的性格比什麼都重要,不願意對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讓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最重要。然而,到了初中階段,孩子不僅沒有感覺到快樂,全家還為她的學習擔心,如果考不上重點高中,甚至考不上高中,孩子的未來怎麼辦?
  • 那些被比較著長大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我太喜歡那些自身優秀卻不帶著優越感講話的人,他們明亮而不刺眼,自信滿滿又懂得收斂,在你仰慕和給予你能量的同時,也能照顧你的自卑和敏感。」甚至能感受到他們言語中的克制,所有情緒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舒服,相處起來如沐春風。
  • 孩子的缺點,都是父母慣出來的,你是怎麼樣的父母呢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真是這樣的。父母的任何一切行為都決定孩子的一生,你是怎麼樣的父母,就將收穫怎麼樣的孩子。今天就跟大家簡單說說常見的幾種父母類型,你是屬於那種類型的呢。第一種:父母經常打架,經常嘲笑孩子這樣家庭的孩子容易膽小,害羞。第二種:對孩子太嚴厲,對孩子鼓勵太少。這樣家庭的孩子缺乏自信。
  •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做好這4點,讓孩子遠離自卑膽小
    前言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因為個性要強,所以經常會想要去做一些看似不切實際的事情,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孩子出現意外,也經常不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但是孩子這時候都會和父母說「我能行」,最後還是被父母無情地扼殺在了搖籃裡,這本來是孩子自信心的表現
  • 那些奉子成婚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過來人勸誡你這一點
    雙方父母都很著急,催著他們趕緊結婚生孩子。念念有些猶豫,男友更是不堅定,每次提到結婚的話題,男友都在閃躲。戀愛這麼多年,不結婚好像對不起一起經歷的時光,結婚的話好像又少了點什麼。兩個人在一起七年,用念念的話說,已經分不清是習慣還是愛情了。然而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當意外來臨的時候,你所有的計劃都將被打亂。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什麼共同點?
    2001年出生的6600名兒童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調查得出的數據,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的成就有著很大影響。 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那些認為孩子將來上大學的父母,不管他們的收入和其他資產如何,似乎都在促使著他們的孩子朝這個目標前進。」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與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孩子相比,那些有社交能力的孩子,在25歲之前獲得大學學位和全職工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們可以不受鼓勵地與同齡人合作,樂於助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並獨自解決問題。
  • 怎麼樣才算是富養孩子?父母的自我修養,是對孩子精神的富養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提高,父母們更講究養孩子的方法,都說要富養孩子,孩子在以後的路上才不會迷失自己,那怎麼樣才算是富養孩子呢?所以,沒有經濟基礎的家庭也可以富養孩子。只要父母有修養,那他們也可以教育出有內涵,有道德的孩子。
  • 那些信奉「985學霸父母鼓勵孩子當學渣」的父母后來怎麼樣了?​
    985名校學霸的孩子也會是學渣,所以那些糾結孩子學習不好的父母就放心大膽地讓孩子成為學渣吧。」我在去年寫的文章《近十年高考狀元背後的真相:有錢真的能保護你所有夢想成真》中也做過分析,近幾年媒體統計的各省市文理科狀元的家庭現狀就已經一目了然。而那些本身就是平凡無奇的普通父母,如果不努力培養孩子成為有用之才,放任孩子將來真的成為學渣之後,他們又拿什麼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呢?孩子還會有美好的將來嗎?
  • 孩子出現這四種想法,一定是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
    父母的吼叫會讓孩子感到父母不再喜歡自己了,他們有自欺欺人的想法,有時還有過度的行為。通過激烈的抵抗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2.我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我的父母總是罵我張女士在做飯時,她的女兒樂樂總是說她會幫忙。
  • 「父母要對孩子大方點」,育兒師忠告,窮養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
    被窮養過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有育兒師曾說:窮養後的孩子,自卑會刻進骨子裡,父母應該對孩子大方一點。可對於買東西的人來說,一個物件很可能是不值錢的,女孩就因為好騙,最後就會被傷害。節省一點的生活本沒有什麼錯,但窮養後孩子們產生的思維模式,父母是無法控制的,而這也是最恐怖的。
  • 「一母同胞,不同遭遇」那些被父母差別對待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張鵬和張程是一對雙胞胎兄弟,「鵬程萬裡」是父母給予他們的美好寄託,但現實遠不如理想美好,兄弟二人一母同胞,卻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那些被父母差別對待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無心的舉動可能埋下禍根,如果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長輩們也信奉「孩子不打就會被寵壞」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調查了991位父母的樣本中,35%的父母對自己1-2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94%的父母對自己3-4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打屁股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但是,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 小時候不能吃零食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對孩子的傷害超乎想像
    現在市面上種類各異的零食看起來特別好吃,很多孩子看到零食眼裡就閃耀著光芒,有的孩子因為過度吃零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飲食,這也讓更多的家長把零食打入了「冷宮」!在多數父母的眼裡,所有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甚至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危害,所以很多父母都明令禁止孩子吃零食,但這樣嚴防死守對孩子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