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2020-10-11 BaBa很忙

我們總是能夠聽到身邊父母不斷的埋怨,說自己的孩子不僅脾氣大,而且還有顆玻璃心,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其實類似這樣的評論我們經常能夠在網絡上看到,當某個孩子因為學習或者是其他生活中的事情被父母責罵後選擇一些過激的方式去回應時,那麼評論裡面必然會有類似玻璃心這樣的詞語,仿佛所有的過錯都在孩子身上。

相信在絕大多數父母心裡,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能夠控制孩子的一切。

所以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孩子對孩子提出各種指令,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反抗,否則孩子就是反叛是不孝。

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們不再願意被動的被父母安排,而是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這是這對父母來說似乎很難做到。

很多父母出了家門後待人彬彬有禮,說話客客氣氣,似乎讓人找不到可以指責的地方。

但是回到家裡之後卻判若兩人,特別是對孩子說話時完全就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

從來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只是想當然的曲解孩子的意思,在有意無意中傷害著孩子。

一個小男孩從幼兒園放學後,回到家裡就坐在書桌上開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幅畫。半個小時之後,小男孩的大作幾乎就要完成。

可是他歪著腦袋左看右看,總是覺得缺少點什麼。於是便拿起媽媽最喜歡的那隻口紅,在紙上塗抹起來。

等到媽媽發現之後,這隻價格不菲的口紅只剩下了一半,氣急敗壞的媽媽立刻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一會說孩子敗家,一會說孩子不聽話,說到氣急之處甚至揚起的時候想要打孩子。

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怯生生的站在一邊,低著頭一句話不說,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罵完孩子之後,媽媽的氣也消了一些,這時她才發現孩子的畫是《我的媽媽》,雖然孩子的畫筆非常稚嫩,但是他還是努力的想把媽媽畫得漂亮一點。

而他之所以使用那隻口紅,是因為孩子知道幫媽媽塗上口紅之後她會更漂亮,因為媽媽在他的心中是最完美的。

也許後來媽媽會向孩子認錯,也許後來這件事就這麼過去,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只是內心非常後悔和自責。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當父母無法做到尊重孩子,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時候,其實也就在無意中拉開了自己和孩子的距離,導致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遠。

學會好好的和孩子說話,也許父母突然間就會發現孩子的脾氣並沒有那麼大,他們的玻璃心也不會表現的那麼明顯。

畢竟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當父母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時候,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去接受,否則孩子只會反感,以至於最後變得叛逆,甚至故意和父母作對。

"我是你爸爸,你得聽我的","快點,我說怎麼做就怎麼做"……

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幾乎所有父母都說過,但是即便再恨鐵不成鋼,再為了孩子好。

父母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命令式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當然也不要輕易的質疑和否定孩子。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笨的像豬一樣","我怎麼生了個你這麼笨的孩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父母總是用否定的眼光看待孩子,刻意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時,孩子很容易就會變得自卑,甚至會自暴自棄。

既然父母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努力,那麼不如就破罐子破摔,因為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要用反語句式和孩子交流

1987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簡單卻令人震驚的實驗。

心理學家把志願者分為三個組,然後給他們播放關於白熊的影片,影片長約50分鐘,看完影片後,心理學家分別對3組志願者說:

"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實驗結果表明,最後一組的志願者,也就是心理學家反覆提醒他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的一組,腦海裡卻不斷的浮現出白熊的身影。

這也就表明當人們越想著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如此,當父母習慣性對孩子發號指令,嚴禁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孩子的腦海裡反而會容易對這些父母嚴禁自己做的事情產生極深的印象,導致他們有意無意的偏偏要去做。

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本來就比較弱,所以他們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和孩子溝通?

1、多使用選擇句式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什麼,因為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多吃一點蔬菜,可是孩子卻偏偏喜歡吃肉,不管父母怎麼說他們就是拒蔬菜於千裡之外。

那麼這時父母不妨嘗試換一種方式,問孩子願意吃青菜還是蘿蔔,其實這兩種食物對孩子的身體都有好處,所以不讓孩子選擇哪一種,都是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

而當父母這樣問孩子的時候,也許青菜和蘿蔔孩子都不願意吃,但也會從中做出一種選擇。

2、語氣溫和,態度堅定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對孩子大聲吼叫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非常大。

學會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同時覺得父母是可以親近的,所以他們才會願意敞開心扉接納父母。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事情時,父母也必須用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做,這樣才會更有說服力。

讓孩子學會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規矩原則,讓孩子發自內心的願意去遵守。

相關焦點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
    所以在外邊待人說話做事客客氣氣的。但是一回到家裡,就變了一個樣子。看到孩子犯了錯或者沒有按自己的安排來,就心煩意亂,甚至大發脾氣。可是當孩子生氣了,就責備孩子脾氣大,是玻璃心。特別是家有男孩,很多媽媽覺得男孩應該堅強一些,不能動不動就哭。男孩應該能忍一些,要耐得住挫折,不能玻璃心。這樣的責備更多一些。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②
    可是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會發現問題出在媽媽的態度和語氣上。在孩子玩的起勁的時候,冷不丁地責問他。才會讓他生氣,這怎麼能怪孩子脾氣大呢。我去房間跟老婆說了下,要他做作業可以好好跟他說。她說是覺得孩子太吵了。我說如果是孩子聲音大,有點吵鬧。可以好好說話,提醒他能不能小聲一點,其實他很願意這樣做。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4⃣️
    最後一點建議是說話的語氣,請記得好好說話。你可以回味一下自己提醒孩子時、責備批評孩子時的語氣是什麼樣的?其實,你只要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父母都有自己慣用的語氣。有的父母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過來!快點,聽我的!」「不要囉嗦,按我說的做!」「是你大,還是我大,不要質疑我。」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頂嘴、哭鬧、亂發脾氣,甚至撒謊, 除了打罵,實在想不到別的方法了。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 你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命令式強迫會讓孩子產生各種牴觸,產生叛逆心,還會給心靈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好好說話則能帶來改天換地的力量。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不是不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可為什麼總是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而喜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發號施令?而且,孩子只要有反對的表現,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氣人......對此,可以從二個維度作出分析。
  • 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 孩子脾氣大還說不得?不全是孩子的錯,父母要檢討自己的溝通方式
    孩子不僅脾氣大還有顆玻璃心?教育孩子時,父母應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今很多的爸媽都是很寵愛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爸媽都要竭盡所能,並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因此,現在的很多的孩子脾氣都很大,像公主和國王一樣,說出的話都是命令,而父母就是執行命令的人。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並不是娃玻璃心,而是父母這2方面沒做好
    文/麗麗育兒達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也都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有時候通過言談舉止就能看出來一個孩子的脾性。而很多父母卻都反應,自己的孩子「動不動就哭」,認為娃簡直太脆弱了。其實孩子愛哭並不是他玻璃心,而是作為父母,在這兩方面還沒有做好。
  • 孩子愛哭是玻璃心?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不能忽視
    父母的感情是否融洽、是否有強烈的控制欲以及與孩子的溝通情況,這些都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孩子的性格。2.成長環境近幾年來的高考狀元中,來自中產階級的孩子越來越多,其中家庭經濟狀況是一個原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 人民日報: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 如何治癒玻璃心的孩子?
    先有廣東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遺書跳樓,稱「父母都不理解我,萬一沒死給我一刀」;後有合肥一女生因考試不理想投河自盡,遺書稱「沒辦法我就是這麼玻璃心」;再到最近成都一8歲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直接從21樓跳下,至今生死未卜……「玻璃心」的孩子很多人都十分詫異,現在的孩子是怎麼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看得比天還大、想不開。
  • 最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好好說話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對「童言無忌「的評論:孩子的童言無忌,也許是成人之間,禍從口出的導火索。孩子脫口而出的話,很可能是孩子背後的大人慣用的語言,耳濡目染之下,就成了「童言無忌」。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
  • 你會跟孩子說話嗎?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教會家長好好說話
    因為知道對方不會怪我們,所以直接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但這也是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好好說話真的會不一樣。有不少父母「擅長」打擊教育,但這種打擊教育並不能起到「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去。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3⃣️
    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一定要做一個細心的聆聽者。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我們有時的態度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如果他們不說,我們也無法事事察覺。比如有一次小小魚在上課時,老師說,跟著我一起讀。可他還是只看,沒有跟讀。我看到後就跟他說,「跟著老師說的來,認真一點。跟著讀。」然後又轉頭忙我的事去了。
  • 孩子用脾氣「威脅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發脾氣,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柔能克剛,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疼愛,重視和理解;他們希望的是能給他們安全感,可以跟他們講道理,尊重他們的父母;而不是命令他們、指責他們、強迫他們的家長。孩子對你發脾氣,是因為他跟你的想法不一樣,他要表達;他的道理沒那麼多,所以他就通過幾句簡單的話來反駁,再不行就發脾氣,再不行就威脅;而父母,要做的,是先順孩子的脾氣,再講道理,再分析說利害關係。
  • 父母最大的成功,孩子青春期好好和你說話
    沒想到孩子來了成了宴席的焦點,和小鹿講學校的事,給大家講笑話,宴席的氣氛一次次被孩子充滿孩子氣的講述掀起高潮。說實在的,小鹿的兒子學習成績並不優秀,而小鹿在同學中也是混的普通不能再普通,兩個人都不能和成功牽上關係,但是那天我們都被這個孩子和小鹿吸粉了,覺得他們是一對成功的母子。
  • 「我終於被吼成了窩囊廢: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失敗的元兇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陰影可以伴隨孩子一生,也許他永遠都得不到救贖。1、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兇法國1分鐘震撼公益片《一句話,毀掉孩子一生》,每一位父母都需要看看。可見,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 父母的脾氣,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看到孩子平安出生,多數父母是幸福感恩,只希望看著他健康快樂的成長。有的父母卻是人渣,把辛苦來到世上的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每當壞脾氣爆發時,對孩子指責辱罵,拳打腳踢。天真無邪的孩子,遇上脾氣不好的父母,一生將蒙上陰影,餘生無法安放。01壞脾氣的父母,毀掉孩子的未來。
  •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文|淘媽朋友小嬌和我抱怨她家孩子,說她每次帶孩子出去,孩子都是一副乖乖的樣子。他既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會和小朋友爭搶玩具。見了熟人讓他打招呼,孩子也是一聲不吭,躲在媽媽身後。可是回到家就像換了個人一樣,對家人大吼大叫,一有不順心的就哭鬧、打滾。朋友不知道,孩子小小年紀為何會是「兩面派」。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出門慫」。那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 脾氣倔強的孩子很難教,聰明的父母,做到這幾點其實也很簡單
    當談到自己家的孩子脾氣倔強或者是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絕對是了鍋的。面對這些孩子的行為,媽媽們都大吐苦水地說,打也不是,罵也不是,簡直是有點「懷疑人生」了。確實,當家裡有個脾氣倔強的孩子時候,是讓很多父母都頭痛的事情來的。就算面對父母的打罵也好,孩子是一點都不會害怕,很多父母都說,如果能有辦法去降服孩子的這種不好的性格,真的可以是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