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能夠聽到身邊父母不斷的埋怨,說自己的孩子不僅脾氣大,而且還有顆玻璃心,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其實類似這樣的評論我們經常能夠在網絡上看到,當某個孩子因為學習或者是其他生活中的事情被父母責罵後選擇一些過激的方式去回應時,那麼評論裡面必然會有類似玻璃心這樣的詞語,仿佛所有的過錯都在孩子身上。
相信在絕大多數父母心裡,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能夠控制孩子的一切。
所以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孩子,對孩子提出各種指令,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反抗,否則孩子就是反叛是不孝。
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們不再願意被動的被父母安排,而是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這是這對父母來說似乎很難做到。
很多父母出了家門後待人彬彬有禮,說話客客氣氣,似乎讓人找不到可以指責的地方。
但是回到家裡之後卻判若兩人,特別是對孩子說話時完全就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
從來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只是想當然的曲解孩子的意思,在有意無意中傷害著孩子。
一個小男孩從幼兒園放學後,回到家裡就坐在書桌上開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幅畫。半個小時之後,小男孩的大作幾乎就要完成。
可是他歪著腦袋左看右看,總是覺得缺少點什麼。於是便拿起媽媽最喜歡的那隻口紅,在紙上塗抹起來。
等到媽媽發現之後,這隻價格不菲的口紅只剩下了一半,氣急敗壞的媽媽立刻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一會說孩子敗家,一會說孩子不聽話,說到氣急之處甚至揚起的時候想要打孩子。
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怯生生的站在一邊,低著頭一句話不說,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罵完孩子之後,媽媽的氣也消了一些,這時她才發現孩子的畫是《我的媽媽》,雖然孩子的畫筆非常稚嫩,但是他還是努力的想把媽媽畫得漂亮一點。
而他之所以使用那隻口紅,是因為孩子知道幫媽媽塗上口紅之後她會更漂亮,因為媽媽在他的心中是最完美的。
也許後來媽媽會向孩子認錯,也許後來這件事就這麼過去,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只是內心非常後悔和自責。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當父母無法做到尊重孩子,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時候,其實也就在無意中拉開了自己和孩子的距離,導致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遠。
學會好好的和孩子說話,也許父母突然間就會發現孩子的脾氣並沒有那麼大,他們的玻璃心也不會表現的那麼明顯。
畢竟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當父母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時候,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去接受,否則孩子只會反感,以至於最後變得叛逆,甚至故意和父母作對。
"我是你爸爸,你得聽我的","快點,我說怎麼做就怎麼做"……
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幾乎所有父母都說過,但是即便再恨鐵不成鋼,再為了孩子好。
父母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命令式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當然也不要輕易的質疑和否定孩子。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笨的像豬一樣","我怎麼生了個你這麼笨的孩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父母總是用否定的眼光看待孩子,刻意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時,孩子很容易就會變得自卑,甚至會自暴自棄。
既然父母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努力,那麼不如就破罐子破摔,因為結果都是一樣的。
1987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簡單卻令人震驚的實驗。
心理學家把志願者分為三個組,然後給他們播放關於白熊的影片,影片長約50分鐘,看完影片後,心理學家分別對3組志願者說:
"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實驗結果表明,最後一組的志願者,也就是心理學家反覆提醒他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的一組,腦海裡卻不斷的浮現出白熊的身影。
這也就表明當人們越想著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如此,當父母習慣性對孩子發號指令,嚴禁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孩子的腦海裡反而會容易對這些父母嚴禁自己做的事情產生極深的印象,導致他們有意無意的偏偏要去做。
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本來就比較弱,所以他們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1、多使用選擇句式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什麼,因為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多吃一點蔬菜,可是孩子卻偏偏喜歡吃肉,不管父母怎麼說他們就是拒蔬菜於千裡之外。
那麼這時父母不妨嘗試換一種方式,問孩子願意吃青菜還是蘿蔔,其實這兩種食物對孩子的身體都有好處,所以不讓孩子選擇哪一種,都是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
而當父母這樣問孩子的時候,也許青菜和蘿蔔孩子都不願意吃,但也會從中做出一種選擇。
2、語氣溫和,態度堅定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對孩子大聲吼叫,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非常大。
學會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同時覺得父母是可以親近的,所以他們才會願意敞開心扉接納父母。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事情時,父母也必須用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做,這樣才會更有說服力。
讓孩子學會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規矩原則,讓孩子發自內心的願意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