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4⃣️

2020-09-05 蛋花麻麻

最後一點建議是說話的語氣,請記得好好說話。

你可以回味一下自己提醒孩子時、責備批評孩子時的語氣是什麼樣的?

其實,你只要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父母都有自己慣用的語氣。

有的父母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過來!快點,聽我的!」

「不要囉嗦,按我說的做!」

「是你大,還是我大,不要質疑我。」

……

還有的父母慣用質疑、否定的語氣。

我曾見過一位爸爸,他總是打擊自己的孩子。

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只是有時把玩笑開在孩子身上就很不合適。

比如有一次,幾個孩子在說吃核桃好,會變得聰明。

他就會瞧著兒子,然後插一句:「那你要多吃點這個,難怪你的成績這麼差,給你買一點吃吃看。」

其實他兒子的成績並不差,只是有點偏科,而他卻總是盯著他的那門功課,然後打擊孩子。

他說怕孩子不用功,這樣說說沒事。

實際上,他兒子已經對他很厭煩。

所以總是離他遠遠的。

他說沒事,就是要讓他怕,這樣才管得住。

可是,跟孩子說話,用平和一點的語氣效果會更好。

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平等、輕鬆。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或者親子關係裡。

能聽到更多孩子的真實想法和聲音。

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引導他們。

而且,正面的語氣要好過否定的語氣。

總是跟孩子說「不要、不要」或者「你不行,你還小。」

不如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禁止怎麼做。

比如用「安靜一點點」代替「你不要吵了!」

「你跟緊爸爸,抓住我的衣角」代替「不要亂跑啊,會走丟的!」

用「小心一點,會弄疼他的!」代替「你不要毛手毛腳的!」

這些正面的語氣總是更能讓孩子接受。

另外肯定的語氣也要好過質疑的語氣。

也可以用「見到長輩是不是可以打個招呼呢!」來替代「你為什麼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呢!」

「讓我們一起看看,還有什麼辦法,或者哪裡做錯了!」來替代「你為什這麼笨呢!這麼簡單也不會。」

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

就能看出你跟孩子的相處模式。

也能看出孩子的成長氛圍如何。

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在艱難的環境下還能對孩子和氣說話,在自己著急上火時卻能對孩子溫和以待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
    所以在外邊待人說話做事客客氣氣的。但是一回到家裡,就變了一個樣子。看到孩子犯了錯或者沒有按自己的安排來,就心煩意亂,甚至大發脾氣。可是當孩子生氣了,就責備孩子脾氣大,是玻璃心。特別是家有男孩,很多媽媽覺得男孩應該堅強一些,不能動不動就哭。男孩應該能忍一些,要耐得住挫折,不能玻璃心。這樣的責備更多一些。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②
    可是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會發現問題出在媽媽的態度和語氣上。在孩子玩的起勁的時候,冷不丁地責問他。才會讓他生氣,這怎麼能怪孩子脾氣大呢。我去房間跟老婆說了下,要他做作業可以好好跟他說。她說是覺得孩子太吵了。我說如果是孩子聲音大,有點吵鬧。可以好好說話,提醒他能不能小聲一點,其實他很願意這樣做。
  • 別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其實是我們忘了好好說話3⃣️
    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一定要做一個細心的聆聽者。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我們有時的態度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如果他們不說,我們也無法事事察覺。比如有一次小小魚在上課時,老師說,跟著我一起讀。可他還是只看,沒有跟讀。我看到後就跟他說,「跟著老師說的來,認真一點。跟著讀。」然後又轉頭忙我的事去了。
  • 孩子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我們總是能夠聽到身邊父母不斷的埋怨,說自己的孩子不僅脾氣大,而且還有顆玻璃心,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其實類似這樣的評論我們經常能夠在網絡上看到,當某個孩子因為學習或者是其他生活中的事情被父母責罵後選擇一些過激的方式去回應時,那麼評論裡面必然會有類似玻璃心這樣的詞語,仿佛所有的過錯都在孩子身上。相信在絕大多數父母心裡,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能夠控制孩子的一切。
  • 孩子「玻璃心」、「輸不起」,遇到事情大發脾氣?其實來源於父母
    發脾氣、跺腳、尖叫、扔東西、無理取鬧……,相信家長都經歷過,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總是束手無策,甚至著急上火,孩子急,自己也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家長該怎麼辦呢?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情緒簡單,殊不知在他們的情緒世界裡,也會有「翻江倒海」的時刻。
  • 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要知道,世界上從沒有刀子嘴,只有刀子心。假如,父母能夠尊重孩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說話,多少孩子童年的誤解與創傷,都會在和風細雨的話語中,被一一治癒。
  • 脾氣倔強的孩子很難教,聰明的父母,做到這幾點其實也很簡單
    當談到自己家的孩子脾氣倔強或者是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絕對是了鍋的。面對這些孩子的行為,媽媽們都大吐苦水地說,打也不是,罵也不是,簡直是有點「懷疑人生」了。確實,當家裡有個脾氣倔強的孩子時候,是讓很多父母都頭痛的事情來的。就算面對父母的打罵也好,孩子是一點都不會害怕,很多父母都說,如果能有辦法去降服孩子的這種不好的性格,真的可以是人生一大樂事。
  • 最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好好說話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對「童言無忌「的評論:孩子的童言無忌,也許是成人之間,禍從口出的導火索。孩子脫口而出的話,很可能是孩子背後的大人慣用的語言,耳濡目染之下,就成了「童言無忌」。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
  • 聰明孩子養成記:培養孩子好好說話的能力!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孩子說起話來大呼小叫,一句話出來,熗得你半天喘不過氣,你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會說話呢?給人感覺他智商有問題?其實不是,而是他長時間養成的不會好好說話的習慣,他習慣了這樣和別人說話,你讓他好好和別人說話,他已經不習慣了。
  • 人民日報:好好說話,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許多孩子長大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關愛,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父母的暴躁脾氣,以及大吼大叫。吼叫不是教育,是扼殺孩子健康的「利刃」。父母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讓這把「利刃」永不出鞘。我們發現:◎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做什麼都懷疑自己做不好;◎在諷刺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像大人一樣故意為難其他孩子;◎在貶低中長大的孩子
  • 讓孩子聽話,首先得和孩子好好說話
    家長們紛紛感慨,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大家的目光轉向學霸迪迪的媽媽,讓迪迪媽媽分享教育心得。迪迪媽媽說,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肯定她,鼓勵她,多聽聽她的想法。想讓孩子聽話,首先得和孩子好好說話。和孩子好好說話,不做情緒垃圾人 小寶兩歲的時候,午睡非常困難,必須要抱著他在屋子裡走很久。姥姥負責帶孩子,為了讓她歇一歇,我每天中午下班趕回家哄睡。有一天,我工作特別忙,還因為一些疏忽被領導臭罵一頓,心情糟透了。回到家,我伸手抱小寶,他卻不肯過來。本來我的心情就不好,加上困意襲來,十分煩躁。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和孩子說話,從管好自己的嘴巴開始。01孩子需要我們的傾聽小孩子的腦迴路和大人的是不在一個頻道上的,所以大人總會以自己的意念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誤解孩子的動機。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出發點總是好的。所以當下次遇到孩子「皮」時,當要發脾氣說出傷人的話語時,不妨先冷靜十秒,多問一句「為什麼?」然後蹲下耐心傾聽孩子的解釋。
  • 你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命令式強迫會讓孩子產生各種牴觸,產生叛逆心,還會給心靈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好好說話則能帶來改天換地的力量。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不是不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可為什麼總是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而喜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發號施令?而且,孩子只要有反對的表現,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氣人......對此,可以從二個維度作出分析。
  • 你會跟孩子說話嗎?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教會家長好好說話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可能暖人,也可能傷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尤其在家庭這個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因為知道對方不會怪我們,所以直接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但這也是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好好說話真的會不一樣。
  • 你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小男孩立馬不說話了,低著頭悶悶的站了好一會,推著滑板車走開了。這樣的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經歷,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大人們總學不會好好跟孩子說話,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卻非得用這樣近乎語言暴力的方式去表達,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痛苦嗎?我們做家長的就不能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能好好說話的孩子
    父母都說不了「好聽」的話,又怎能奢望孩子好好說話?而當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學會了父母大喊大叫的樣子,要麼變得沉默寡言,心就像是被封鎖了一樣。但我們習慣了對最親近的人不假辭色,脾氣一點就著,這讓孩子逐漸變得懂事的時候,也越來越逃避家庭,逃避父母。孩子的沉默不止是沒話說,更多的是對父母權威的一種微反抗,和對世事如此的無奈的接受。
  • 把孩子慣成了「玻璃心」,一受挫就發脾氣:其實是他少了自信心
    朋友莉莉家的孩子,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6個人的寵愛,如眾星捧月一般,結果搞得孩子都有點「玻璃心了」。最近,莉莉跟我說,孩子突然吵著說再也不去幼兒園了,大早上的,孩子就賴在床上不起來。問他為什麼,孩子就說,幼兒園老師指責他上課亂動,隨意離開座位,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就不想去了。
  • 《好好說話2》:教你搞定和孩子溝通的4大難題
    前段時間看了本很棒的書,馬東傾力出品,奇葩說話天團全力打造的《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很多溝通技巧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當然,很多技巧在很多育兒書上也有提到過。結合我們家裡遇到的案例,我把本書提到的一些技巧分享出來,給家長們共勉吧。
  • |《好好說話2》教我4大應對技巧
    當家有一個叛逆的8歲女兒,如何好好溝通,就成了我們每天的挑戰之一。某天早上,因為爸爸煮的早餐不符合女兒的胃口,她和爸爸大發脾氣,不願意吃早餐,還不願意上半小時後的英語線上課程。怎麼辦?除了之前提到的4大場景,我們還有哪些場景可以使用呢?隨我一起看看吧!
  • 「玻璃心」的孩子真的不是教育想要的……
    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管不得、說不得、罵不得、更是打不得。2其實,孩子的玻璃心並非是天生的,大多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養成了孩子遇到批評就不高興,遇到挫折就逃避,承受不了失敗,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