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容
配圖:木容
關於說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令人倍感舒適。
那麼,怎麼算好好說話呢?
我想到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背景:妻子正在廚房做飯,丈夫在玩遊戲,孩子一個人在玩水。
女:你能不能管管孩子?
男:他一個人玩得好好的,沒事。
女(憤怒大吼):什麼沒事!你看看孩子都搞成什麼樣了?你還打遊戲!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嗎?
男:你先不要激動啊!
女:激動?我一天為這個家做這麼事,你永遠看不到我的付出,我的難處。只有你一個人上班累嗎?誰不辛苦啊?孩子也不管,家裡的事情永遠不上心,你呢?遊戲就是你的全部……
這位妻子一直在傾訴自己的不易。而那位丈夫只是聽著自己的妻子不斷的牢騷,因為聽過太多遍,他永遠都在心裡嘟囔著:我上班也很累呀,只是打遊戲放鬆一下,我也不是天天都在打遊戲。
一頓操作下來,氣也氣了,罵也罵了,但是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根源在於兩個人的溝通,都是無效溝通,只是在做情緒的宣洩。
那麼,這本書就是解讀如何好好說話。
核心要義
四個基本要素:
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非判斷或評估。
感受:表達感受而非評論。
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而不是抽象的請求。
基於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前文的對話,就會發現,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每一句話中都包含著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評價和判斷,沒有人清楚地表達了事實,更沒有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訴求。
這便導致了溝通中出現溝壑,我們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
書中還指出可能阻礙交流的的因素:
1.道德評判:
不要將道德評判凌駕於人際交往之間,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這需要我們具有包容心。當然,也不要與價值評判混為一談。
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滿足。
2.進行比較:
我相信,活在「別人家的小孩」的陰影下的朋友不在少數。我們很愛做比較,從小時候開始就被父母拿去和別人家的小孩作比較,長大後似乎自然而然的,自己也喜歡作比較。
如果真的像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丹格林伯格 《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3.迴避責任:
本書指出——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我們常用「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不得不」一詞往往展現的是「備受煎熬」。
其實,在「不得不」之外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找到行為的動機,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會從「不得不」轉變為「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
我們要區分請求和命令之間的區別。一般來說,家長、老師、上級領導總是有著某種權威,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
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那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去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如何做到好好溝通
如前文所述,我們要做到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也要規避阻礙我們溝通的四因素。
但是如何去改變當前的溝通模式,我將書中的建議總結為:做自己的主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用心地傾聽他人。
1.做自己的主人
我相信,從小每一個孩子都被賦予了許多期待。久而久之,在我們的認知中,會有一種被認知的期待,或者說「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為任何人負責,除了自己。我們要堅持自己,前提是遵紀守法,符合善良風俗。很巧,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十分文藝的文章,就是講要遇見自己,與自己同行。
在本書中,作者提到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第二階段:「面目可憎」——我們漸漸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太大;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這個階段是樂於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恐懼、內疚或慚愧。
但是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停留在第二階段。
這令我想起了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電視劇《雙面膠》中李亞平的母親。這個角色就是典型的付出型人格,一心為兒子。
她將自己的兒子視若珍寶,一心付出。所以,她也希望兒媳也能像她一樣——一心為她兒子付出。她覺得,女人就是應該這樣。
但是兒媳胡鵑是新時代的女性,哪裡認這樣的條條框框。所以,她覺得自己的付出在兒媳這裡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便將一幅「一心為子女好」的苦大仇深的模樣對準胡鵑。
以前我只覺得這樣的婆婆太過分,沒人性。但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突然發覺,李亞平的母親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從來沒有作為自己活過。
其實好好想一想,一輩子將希冀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永遠都是將自己的需要踩在腳下的人,一旦寄託磨滅就會墜入深淵。不可否認的是,她成長為傳統意義上的妻子和母親,成長為別人期待中賢惠的樣子,但從來沒弄懂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時代的烙印,李亞平的母親所帶的烙印更多,她只會停留在了第二階段,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更不可能理會胡鵑的需求,把自己埋在面目可憎的模樣中。
我們要成為自己的主宰。這句話並不容易。
下次如果有人再和我開玩笑說:你的眼睛那麼小,去割一個雙眼皮吧。
我想我會回敬一句:關!你!屁!事!
當然,我得用一種更為禮貌的方式回敬:請!圓!潤!離!開!
甩掉別人的定義,無懼外界的流言,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2.勇敢地表達自己
本書中提出,我們要勇敢、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個需求,包括表達關愛、請求幫助,表達感激,甚至是表達憤怒,但必須是「合理的憤怒」。
而表達這一切的前提是表達具體的而非抽象。
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含蓄而內斂,這種文化根脈使得我們大多數時候的表達屬於「有話不直說」。
再回到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到的對話。其實那個妻子最根源的需求,不過是得到丈夫的體貼。但是她卻從孩子玩水的事情出發,說了一堆對丈夫不作為的批評,對自己的需求隻字未提。
她希望通過這些語言讓丈夫明白自己的苦楚,但是她沒有想過,不說清楚,別人不會真正理解。
前段時間聽到一位母親憤怒指責自己剛畢業不久的孩子「不孝」!這個事情竟然和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案例幾乎如出一轍。
這位母親的表達是不合理的,即表達內容模糊不具體,表達的憤怒不合理。
含糊不清的表達,並沒有讓溝通發揮作用。如果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建議那位男士問問母親:請您說明,怎麼樣做才是孝順。
憤怒不合理的說法是基於書中關於「憤怒」的觀點: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其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憤怒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例如,那位母親完全可以說:「我生氣是因為我希望你每周都能回家一次」。在我的臆想中,我覺得那位母親只是希望孩子給予更多的陪伴。
當然,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表達感激,尤其是對親人的感激。對於親人,我們總是更為吝嗇言語。
我們要突破傳統內斂含蓄的文化,準確清楚表達,減少誤解,消減摩擦。
3.用心地傾聽他人
本書認為,傾聽需要我們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傾聽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容易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自覺的給出建議、進行比較、開始說教、企圖安慰、陷入回憶、否定他人、表達同情、無端詢問、直接辯解、立馬糾正等等。
尤其當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惱時,以上任何一種方式的介入對話,都是不對的。
前陣子好友談起失戀,我似乎立馬就代入自己對失戀的看法。我並不是在傾聽她的聲音,而是在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自己真的令人討厭。這似乎就是生活中那些「好為人師」的人,是我自己也不喜歡的那種人,但自己卻成為了那樣的人。
傾聽是有力量的。在傾聽時,示弱是對訴說者最大的尊重,這將令我們充滿共情能力,我們不再肆無忌憚表達觀點,而是安靜地聆聽訴說者的聲音,感受其處境,不評頭論足,也不打算改變什麼。這樣的傾聽,安靜且溫情。
這本書,令我驚奇、驚嘆。它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
每一種努力都是為了熱愛的生活
然後赤誠地成長
喜歡就來個一鍵三連哦
木木容的小屋持續分享努力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