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你真的有好好說話嗎?

2020-12-16 木木容的小屋

作者:木容

配圖:木容

關於說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令人倍感舒適。

那麼,怎麼算好好說話呢?

我想到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背景:妻子正在廚房做飯,丈夫在玩遊戲,孩子一個人在玩水。

女:你能不能管管孩子?

男:他一個人玩得好好的,沒事。

女(憤怒大吼):什麼沒事!你看看孩子都搞成什麼樣了?你還打遊戲!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嗎?

男:你先不要激動啊!

女:激動?我一天為這個家做這麼事,你永遠看不到我的付出,我的難處。只有你一個人上班累嗎?誰不辛苦啊?孩子也不管,家裡的事情永遠不上心,你呢?遊戲就是你的全部……

這位妻子一直在傾訴自己的不易。而那位丈夫只是聽著自己的妻子不斷的牢騷,因為聽過太多遍,他永遠都在心裡嘟囔著:我上班也很累呀,只是打遊戲放鬆一下,我也不是天天都在打遊戲。

一頓操作下來,氣也氣了,罵也罵了,但是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根源在於兩個人的溝通,都是無效溝通,只是在做情緒的宣洩。

那麼,這本書就是解讀如何好好說話。

核心要義

四個基本要素:

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非判斷或評估。

感受:表達感受而非評論。

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而不是抽象的請求。

基於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前文的對話,就會發現,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每一句話中都包含著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評價和判斷,沒有人清楚地表達了事實,更沒有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訴求。

這便導致了溝通中出現溝壑,我們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

書中還指出可能阻礙交流的的因素:

1.道德評判:

不要將道德評判凌駕於人際交往之間,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這需要我們具有包容心。當然,也不要與價值評判混為一談。

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滿足。

2.進行比較:

我相信,活在「別人家的小孩」的陰影下的朋友不在少數。我們很愛做比較,從小時候開始就被父母拿去和別人家的小孩作比較,長大後似乎自然而然的,自己也喜歡作比較。

如果真的像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丹格林伯格 《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3.迴避責任:

本書指出——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我們常用「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不得不」一詞往往展現的是「備受煎熬」。

其實,在「不得不」之外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找到行為的動機,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會從「不得不」轉變為「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

我們要區分請求和命令之間的區別。一般來說,家長、老師、上級領導總是有著某種權威,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

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那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去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如何做到好好溝通

如前文所述,我們要做到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也要規避阻礙我們溝通的四因素。

但是如何去改變當前的溝通模式,我將書中的建議總結為:做自己的主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用心地傾聽他人。

1.做自己的主人

我相信,從小每一個孩子都被賦予了許多期待。久而久之,在我們的認知中,會有一種被認知的期待,或者說「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為任何人負責,除了自己。我們要堅持自己,前提是遵紀守法,符合善良風俗。很巧,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十分文藝的文章,就是講要遇見自己,與自己同行。

在本書中,作者提到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第二階段:「面目可憎」——我們漸漸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太大;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這個階段是樂於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恐懼、內疚或慚愧。

但是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停留在第二階段。

這令我想起了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電視劇《雙面膠》中李亞平的母親。這個角色就是典型的付出型人格,一心為兒子。

她將自己的兒子視若珍寶,一心付出。所以,她也希望兒媳也能像她一樣——一心為她兒子付出。她覺得,女人就是應該這樣。

但是兒媳胡鵑是新時代的女性,哪裡認這樣的條條框框。所以,她覺得自己的付出在兒媳這裡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便將一幅「一心為子女好」的苦大仇深的模樣對準胡鵑。

以前我只覺得這樣的婆婆太過分,沒人性。但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突然發覺,李亞平的母親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從來沒有作為自己活過。

其實好好想一想,一輩子將希冀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永遠都是將自己的需要踩在腳下的人,一旦寄託磨滅就會墜入深淵。不可否認的是,她成長為傳統意義上的妻子和母親,成長為別人期待中賢惠的樣子,但從來沒弄懂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時代的烙印,李亞平的母親所帶的烙印更多,她只會停留在了第二階段,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更不可能理會胡鵑的需求,把自己埋在面目可憎的模樣中。

我們要成為自己的主宰。這句話並不容易。

下次如果有人再和我開玩笑說:你的眼睛那麼小,去割一個雙眼皮吧。

我想我會回敬一句:關!你!屁!事!

當然,我得用一種更為禮貌的方式回敬:請!圓!潤!離!開!

甩掉別人的定義,無懼外界的流言,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2.勇敢地表達自己

本書中提出,我們要勇敢、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個需求,包括表達關愛、請求幫助,表達感激,甚至是表達憤怒,但必須是「合理的憤怒」。

而表達這一切的前提是表達具體的而非抽象。

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含蓄而內斂,這種文化根脈使得我們大多數時候的表達屬於「有話不直說」。

再回到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到的對話。其實那個妻子最根源的需求,不過是得到丈夫的體貼。但是她卻從孩子玩水的事情出發,說了一堆對丈夫不作為的批評,對自己的需求隻字未提。

她希望通過這些語言讓丈夫明白自己的苦楚,但是她沒有想過,不說清楚,別人不會真正理解。

前段時間聽到一位母親憤怒指責自己剛畢業不久的孩子「不孝」!這個事情竟然和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案例幾乎如出一轍。

這位母親的表達是不合理的,即表達內容模糊不具體,表達的憤怒不合理。

含糊不清的表達,並沒有讓溝通發揮作用。如果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建議那位男士問問母親:請您說明,怎麼樣做才是孝順。

憤怒不合理的說法是基於書中關於「憤怒」的觀點: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其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憤怒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例如,那位母親完全可以說:「我生氣是因為我希望你每周都能回家一次」。在我的臆想中,我覺得那位母親只是希望孩子給予更多的陪伴。

當然,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表達感激,尤其是對親人的感激。對於親人,我們總是更為吝嗇言語。

我們要突破傳統內斂含蓄的文化,準確清楚表達,減少誤解,消減摩擦。

3.用心地傾聽他人

本書認為,傾聽需要我們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傾聽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容易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自覺的給出建議、進行比較、開始說教、企圖安慰、陷入回憶、否定他人、表達同情、無端詢問、直接辯解、立馬糾正等等。

尤其當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惱時,以上任何一種方式的介入對話,都是不對的。

前陣子好友談起失戀,我似乎立馬就代入自己對失戀的看法。我並不是在傾聽她的聲音,而是在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自己真的令人討厭。這似乎就是生活中那些「好為人師」的人,是我自己也不喜歡的那種人,但自己卻成為了那樣的人。

傾聽是有力量的。在傾聽時,示弱是對訴說者最大的尊重,這將令我們充滿共情能力,我們不再肆無忌憚表達觀點,而是安靜地聆聽訴說者的聲音,感受其處境,不評頭論足,也不打算改變什麼。這樣的傾聽,安靜且溫情。

這本書,令我驚奇、驚嘆。它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

每一種努力都是為了熱愛的生活

然後赤誠地成長

喜歡就來個一鍵三連哦

木木容的小屋持續分享努力點滴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好好說話嗎?
    Q: 做什麼事能讓生活立刻變得更好嗎?回答: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有多困難?醉心於生活藝術林語堂所有「怯」!他坦率地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是「no好好說話」到「窒息」,句子扎心的真實記錄。誰沒有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習慣性反問句:「你沒長手嗎?」「你心裡沒點數嗎?」
  • 你會好好說話嗎
    答: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有多難?醉心於生活藝術的林語堂都「怯」!他直言「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裡有一份真實到「窒息」的「不好好說話」實錄,句句扎心。試問,誰不曾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習慣性反問:「你沒長手嗎?」「你心裡沒點數嗎?」 習慣性比較:「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 對孩子,你有好好說話嗎?
    在你看來,說話簡單嗎?也許你會說,我們三四歲就學會說話了,有什麼難的呢!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閱歷的不斷積累,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說話其實很難,好好說話更難。你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除了字詞排列組合而成的句子外,還潛藏著你所表達的情緒、態度。
  • 你會好好說話嗎?
    通俗一點說就是互相好好說話。,需要家長參與時,你是不是很不耐煩的說,學習是你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去。。。。。。有不少家長,還把這一切都推給教師,說教師不負責任,網上我就看到不少這樣的視頻。當我們把問題都推給孩子,推給學校的時候,作為家長,有沒有問問自己做的怎麼樣?那怎樣好好說話,怎樣讓孩子好好說話?首先,立好說話的規矩。有事好好說,不能發脾氣。如果做不到好好說話,先自己靜一靜。等靜下來後,再做溝通。第二,幫孩子找到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 你會跟孩子說話嗎?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教會家長好好說話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因為知道對方不會怪我們,所以直接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但這也是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好好說話真的會不一樣。
  • 好好說話
    有時候有些人真的不懂好好說話是什麼意思。好好說話是門藝術,希望咱們動能好好修行。1.前幾天一個校社聯的學妹因為社團的事加我,當時已經晚上一點多了,我本來準本睡了,可是轉念一想,已經晚上一點多了人家這個時候加你沒準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呢。好友驗證通過之後,學妹是一陣噼裡啪啦的質問。
  • 你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老太太立馬回到:「上個學這點事你都整不好,你還能幹啥。」小男孩立馬不說話了,低著頭悶悶的站了好一會,推著滑板車走開了。這樣的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經歷,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大人們總學不會好好跟孩子說話,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卻非得用這樣近乎語言暴力的方式去表達,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痛苦嗎?我們做家長的就不能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嗎?
  • 小孩子說話能有多難聽?成功的教育,是培養好好說話的娃
    ,這甜度高的蛋糕你就別吃了吧,否則,我真的找不到另外一個動物的名字來形容你。"有一次他在床上玩電腦的時間太長,姥姥只是隨口說一句讓他不要玩了,接著他就對姥姥說"你聽不懂人話嗎?給我出去。"來到農村變形,這個孩子也對其他的小夥伴尖酸刻薄,更是用命令式的口氣,讓別人趕緊幹活,自己則在那裡逍遙自在的玩。
  • 孩子說話晚,還能好好說話嗎?可以家長要先改變
    這個世界上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著孩子從嬰兒到成年人的成長曆程了吧,最讓人難過的事兒大概就是孩子站在爸爸媽媽面前,卻說不出「我愛你,我愛我們的家。」一句我愛你,是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可是對於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想要說出來,何其困難。
  • 正確的家庭教育,從好好說話開始,對孩子「說話」你走心了嗎?
    當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好好說話就顯得更加重要。 教育孩子,要讓語言發揮它的魅力和力量,而不是讓語言成為一把利刃,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傷了家長的心。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好好說話,發揮語言的魅力和價值,給孩子帶來走心的鼓勵、理性的批評以及溫暖的鼓勵。
  • 諾兒: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
    昨天晚上,認真的觀看了學習學校推薦的課程《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學習非暴力溝通》,真的覺得收穫良多。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好好的說話,因為受情緒的影響,因為受事件的影響,因為受面子的影響,因為受心理的影響。但是我們越不能好好的說話,就越不能把事情解決得穩當,越不能好好說話,就越跟身邊的人產生了隔閡,越不好好說話,就會造成一個身陷囹圄。
  • 媽媽,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說完我就翻身轉過去不理她了,她就再也沒動了,過了陣子我聽到抽噎的聲音,回頭看再哭,我問她哭啥她也不理我,不理我拉倒,我也不理她,我就對她說了一句,有能耐你就永遠別理我。我這一說爬起來,鞋都沒穿就出去了,跑到爸爸那裡告狀,說我罵她了不要我了。爸爸問她媽媽為什麼媽你啊?她說媽媽不好好說話,她爸說是你不好好說話吧?
  • 說話是一門藝術——家庭的悲劇,從不會「好好說話」開始
    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xxx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幹我就燒高香了!」,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夫妻之間的隔閡、爭吵、冷戰,大多都是「不會好好說話」造成的。
  • 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有天睡覺前,我跟他商量:「我第一次叫你的時候,你好好跟我商量再睡幾分鐘,我們好好說話試試?」他同意了。下一次還是按點兒叫他,他雖然沒睜開眼睛,但會很平和甚至帶著點笑意地跟我商量:「3分鐘,我再睡3分鐘!」
  • 有一種教養叫好好說話
    你找好下家了?」她說沒有,而辭職的原因竟是老闆的脾氣實在太差了,動動就發無名火,從來不和她們好好說話......這次是因為小葉跟的樣品問題,他又在會議上大發雷霆,當著大家的面,把小葉罵哭了:「這麼簡單的一個樣品,幾天了還做不出來,你到底跟了沒有,不要以為你來這裡的時間最長就資格老了。明天這個樣品拿不出來你給我走人!」
  • 你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你什麼時候看了?看了你也還是不會寫作文,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就看電視,總也不主動看書,成績下降了你不知道嗎?......」孩子委屈的哭了。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命令式強迫會讓孩子產生各種牴觸,產生叛逆心,還會給心靈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好好說話則能帶來改天換地的力量。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不是不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可為什麼總是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而喜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發號施令?而且,孩子只要有反對的表現,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氣人......對此,可以從二個維度作出分析。
  • 好好說話,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01媽媽可以好好說話嗎?有位小朋友分享:有一次老師留了特別多的作業,當時我就不想寫了。只要一拿起筆我就難受,可是媽媽非要逼著我寫。我說:「媽媽我明天再寫,今天就不寫了,因為一寫我就難受。」媽媽:「別人都交了,你還不寫!」我說:「我明天寫,今天真的不想寫了。」
  • 「好好說話」的重要性,淺淺的談中國人說話的藝術
    現代社會高度競爭的複雜人際關係,快節奏的學習和工作環境,要求我們掌握更加智慧,更有銳氣的」好好說話「之道。其實我一直覺得中國人是很有趣的,中國文化也很有趣,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但有可能也是因為我是中國人。
  • 想和孩子做朋友,你會好好說話嗎?
    真的都是孩子的錯嗎?這幾天,在網上瀏覽各種關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的小視頻,我發現太多身為人父母者,可真的不會好好說話呀!可是,孩子不想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有什麼錯呢?你會和陌生人隨便打招呼問好嗎?看見你不喜歡的人,你是不是也會裝看不見,低頭走過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氣性格,有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只要他/她不無緣無故罵人,就是好孩子呀,你為什麼感到不滿呢?對陌生人保持警惕,有自己做事的原則,這難道不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嗎?
  • 好好說話,就是高情商
    除了菜式的差異,也因為人而不同。而好好說話,換種方式說話,往往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曾看黃渤的一個演講,他的核心觀點就是: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讓人感到尷尬。讓別人愉快,也是不為難自己。好好說話,也會使得兩個人的交往變得更加的親近、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