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恐嚇會被判刑嗎,法律對恐嚇威脅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11 法妞問答

恐嚇罪,是指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恐嚇他人,對他人的安全產生危險的犯罪行為。臺灣刑法中妨害自由罪的一種。那麼,微信恐嚇會被判刑嗎,法律對恐嚇威脅是怎樣規定的?

網友諮詢:微信上有威脅和恐嚇,報警警方受理嗎?對方會判罪嗎?

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範月東律師解答:

被人恐嚇本身就是違法的,可以報警處理,微信恐嚇是否會被判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恐嚇罪,是指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恐嚇他人,對他人的安全產生危險的犯罪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糾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並處罰金。

範月東律師解析:

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關於威脅罪的規定,所以不存在威脅罪的立案標準。但是,在尋釁滋事罪裡有威脅的相關內容,因此,可以根據威脅的情形以及涉嫌的罪名立案追訴。以尋釁滋事罪為例: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三十七條規定,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持械隨意毆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嚴重影響他人正常工作、生產、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以上,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如果不是單純的恐嚇行為還有其它情況則如下:

1、恐嚇時索要財物,有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條規定「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這就是說這樣的恐嚇這是構成犯罪的。如果罪名成立,情節嚴重的要觸犯刑法判刑。

相關焦點

  • 威脅恐嚇罪立案要求是什麼,有哪些規定?
    威脅恐嚇他人是違法的,首先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如果公安機關發現達到定罪標準的,會進行立案偵查,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那麼威脅恐嚇罪立案要求是什麼,有哪些規定?網友諮詢:我姐比我大12歲,我上初中的時候,她交了個地痞男友,認清他的真面目以後分了手。
  • 威脅恐嚇罪立案要求是什麼,有哪些規定?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  威脅恐嚇他人是違法的,首先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如果公安機關發現達到定罪標準的,會進行立案偵查,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那麼威脅恐嚇罪立案要求是什麼,有哪些規定?是不是構成威脅恐嚇,威脅恐嚇罪立案要求是什麼?
  • 非法扣留,恐嚇威脅……這個惡勢力犯罪團夥今日被判刑|掃黑除惡快訊
    非法扣留,恐嚇威脅……這個惡勢力犯罪團夥今日被判刑|掃黑除惡快訊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人涉嫌敲詐恐嚇傷害罪,阿根廷刑法怎麼規定?
    據報載,檢方懷疑二人涉嫌威脅拉普拉塔市某華人超市店主及其內部員工,並且計劃以威脅、傷害、損害及敲詐未遂的罪名起訴二名男嫌。 據《阿根廷刑法》第二章傷害罪第89條指出:「凡是對其他人之身體或健康造成本刑法中其他條款為規定之傷害者,處1個月到1年有期徒刑。」
  • 恐嚇罪怎麼判?
    刑法修訂條文第352條規定恐嚇罪為傳送或散布具有恐嚇性、暴力性或威脅性的資料,或謾罵、侮辱他人等不當言論可能觸犯刑法。那麼恐嚇罪怎麼判?了解恐嚇罪的處罰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一是情節輕的治安處罰;二是情節嚴重的刑事處罰。
  • 女孩搬家遭到司機「死亡威脅」,「言語恐嚇」是對「免於恐懼自由」的侵犯,法律不僅要管,還要嚴管(附視頻)
    給差評屬於客戶的權利,合法合情合理 小徐因為平臺司機態度惡劣,且以語言相威脅而給予差評,過分嗎?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小徐與司機之間貨物搬運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雙方就貨物搬運權利義務關係達成一致後,如果一方要改變合同,必須經過對方同意。
  • 恐嚇罪立案標準是怎樣的
    我國刑法當中並沒有以「恐嚇罪」命名的刑法條文,但實際上已經有其它條款做了恐嚇行為的刑事處罰
  • 遭遇網絡恐嚇,應該怎麼辦
    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隨意辱罵或者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構成尋釁滋事罪。而網絡是虛擬的,會有虛擬的人也會有虛擬的物,我們在網上會遇到各種人,如果在網上被威脅恐嚇了,要怎麼處理才好呢?除了不理睬、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外,還可以選擇用法律的手段捍衛自己的權利。
  • 遭丈夫威脅恐嚇 女子申請「保護令」
    本報訊 不滿妻子提出離婚,男子蔡某多次對妻子洪某進行威脅、恐嚇,甚至把菜刀丟向妻子,導致妻子頭部受傷。日前,洪某向石獅法院申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石獅法院立即作出裁定,禁止蔡某的家暴行為。截至目前,石獅法院共發出13份人身安全保護令,對施暴者起到有效的震懾和預防作用,為婦女群體築起安全「防護欄」。
  • 「恐嚇威脅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這種威脅恐嚇式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效果也算是立竿見影。但是你知道嗎?不斷強化孩子對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懼,其實是用威脅和恐嚇阻止孩子的表達。3雖然現在很多家長都認識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多數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恐嚇的話語,會瞬間讓孩子建立的安全感崩塌。
  • 【每日問答】經常被「恐嚇」的孩子,你知道未來會怎樣嗎?
    我有個問題想要請你幫助,希望聽到您的解答。我家有一對雙胞胎姐妹花。別人都羨慕我福氣好,女兒知道心疼人。的確是這樣,家裡有兩個寶貝我感覺特別幸福。我一直遵循「女兒要富養」這個原則,對兩個女兒要求比較嚴格。除了要求學習成績,每天還要學習練琴。
  • 被人電話、簡訊恐嚇威脅了怎麼辦?其行為是否會構成犯罪?
    恐嚇罪,是指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恐嚇他人,對他人的安全產生危險的犯罪行為。再我國刑法當中並沒有以「恐嚇罪」命名的刑法條文,但實際上有其它條款做了對恐嚇行為的治安處罰和刑事處罰,具體內容我們一起來閱讀下文了解。用電話、簡訊或口頭等方式威脅恐嚇他人是否構成犯罪?
  • 恐嚇威脅司法人員,播州一男子被處以司法拘留
    9月8日,播州區人民法院決定對多次恐嚇威脅本院司法人員的孫某某處以司法拘留十五日。孫某某不滿意該結果,遂採取多種過激做法,向播州法院分管副院長、辦案法官等多人發送恐嚇信息,並揚言要「滅了某某法庭、火燒某某法庭」、「與公安局徐姓警官同歸於盡」、「要周法官、潘法官付出生命的代價」等,同時例舉了某某滅門慘案進行威脅、恐嚇。
  • 放貸要帳期間被指恐嚇威脅借款人,村支書被控尋釁滋事一審判六年...
    河北省趙縣一位村支書上門討帳期間,被指恐嚇威脅借款人,法院一審以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村支書被控制後,村裡400餘村民聯合籤名,細數村支書當選以來為村民做的好事實事,請求有關部門認真調查,依法公正處理。
  • 感情糾紛受到恐嚇的救濟
    談起那可怕的一幕,阿惠心有餘悸," 我沒想到大白天他會做出傷害我的舉動,當時我被汽車碾壓後,他又故意倒車將我碾壓了一次,多虧一位好心的老大爺將孩子抱到了旁邊,並拽了我一把,將我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當時過往的行人都跑了過來,有人還拿木棍敲打汽車,這時候想第三次倒車碾壓我的楊某才駕車倉皇逃逸。
  • 餘天助理恐嚇國民黨支持者案 王瑛嵐被判刑5個月
    餘天助理恐嚇國民黨支持者案 王瑛嵐被判刑5個月 2008年03月27日 10: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27日電 民進黨「立委」餘天的助理、綽號「黑松」的王瑛嵐在臺灣地區「立委」選舉期間涉嫌恐嚇當裡長的藝人高群不要幫餘天的對手朱俊曉輔選
  • 恐嚇型尋釁滋事犯罪的認定
    放火行為必須達到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才可構成放火罪,若以自焚相威脅,利用他人對放火的恐懼達到無事生非等目的,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但情節惡劣、擾亂正常社會秩序的,則應認定為恐嚇型尋釁滋事罪。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條的規定,行為人為尋求刺激、發洩情緒、無事生非、逞強耍橫等,實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認定為尋釁滋事。因此,在恐嚇型尋釁滋事罪中,被告人也往往具有為尋求刺激、發洩情緒、無事生非、逞強耍橫的主觀內容。
  • 有人一直發簡訊恐嚇、威脅你?別怕!教你辦法用尋釁滋事罪治他
    點擊關注生活法學家,您身邊的法律顧問。在這個朗朗晴空的法治社會,想要通過個人耍橫、威脅恐嚇方式嚇唬人、欺負人是行不通的。但生活中,往往又有很多這樣的人存在。也就是說,在第一次、第二次被發簡訊或打電話,威脅騷擾後,因為未造成嚴重後果,即便你報警,警察一般僅會對威脅、恐嚇他人的人進行制止或批評教育。再重點,就是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處10天以下拘留並罰款。這樣的處罰,有時不僅治不了恐嚇者,反而會讓他變本加厲。
  • 黎智英案總裁判官接到炸彈恐嚇 港府:絕不姑息
    如對判決或判刑不滿意,有上訴機制處理。據悉,蘇惠德裁判官於今年1月初,個人資料被人上傳在Telegram頻道某個群組內,其中暴露了蘇裁判官的手機號碼、住址、出生年月日等個人私密信息,其官方照片及當時審理的案件詳情也都被列出。直至4日(昨日)蘇裁判官接到恐嚇來電,對方聲言「要炸死你老婆女兒」,他認為事態嚴重,決定報警。
  • 【刑事法治•敲詐勒索罪】採用恐嚇、威脅手段的維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本中心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市場主體之間的商事糾紛以及觸犯刑法構成商事犯罪的矛盾處理、化解和法律風險防控。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信息維權領域也出現類似「買假打假」的情況,通過收集產商違法的信息,利用法律、政策的嚴厲處罰作為要挾的手段,向產商索取高額的賠償費用。這類案件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最大的爭點。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索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