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生二胎後,發生過一件讓她擔心的事情。
親戚朋友經常會抱著老二,對老大說:「你媽媽生了個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剛開始,老大會急得大哭,後來還會跟那些人爭吵。久而久之,說的次數多了,似乎習慣了,也就無所謂了。
看到孩子這樣的態度,朋友不免有些擔心,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
生活中,有太多大人喜歡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表面看似是玩笑,其實對孩子的殺傷力極大。
被拋棄的恐懼,會讓孩子的內心長期存在陰影,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還記得大人常說的那些「逗」孩子的話嗎?
「你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
「快睡覺,要不大灰狼就吃掉你」
……
說這些話時,往往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會立刻乖乖的聽話。
雖然父母並不會真的不要孩子,孩子也不會真的被帶走,只不過是想嚇唬嚇唬罷了。
但對於單純天真的孩子來說,他沒有能力判斷話語的真偽,常常會信以為真。
然後在不安中,度過很長一段時間。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則新聞:
武漢市一個7歲的女孩,趁家裡人不注意,把只有兩個月的弟弟從八樓扔了下去,導致弟弟當場死亡。
整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鄰居大媽的一句玩笑話:「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這讓女孩認為,當弟弟沒有了,媽媽就會像原來一樣愛自己。
被拋棄的不安,讓孩子心生恐懼,當恐懼達到了極點,孩子就有可能做出極端的行為。
在所有的恐懼中,「被拋棄」傷孩子最深。
那為什麼有些孩子說了就沒事,而有些孩子做法很嚇人?
因為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有些孩子,會在腦中自動屏蔽這些話語,用麻木保護自己受傷的心;但有些孩子,會被憤怒和恐懼衝昏頭腦,傷害自己或別人。
千萬不要用「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逗孩子,因為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心理學家說:父母這種「假裝遺棄」孩子的做法,不僅讓孩子深陷恐懼,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一位知乎網友講述他的經歷:
小時候,每當他調皮,爸媽就會說他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不聽話就送回去。
因為這句話,他哭了很多次。並且,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不敢調皮,不敢惹爸媽生氣,甚至父母有一點情緒不好他都會害怕很久。
直到二十歲時,他才懂得這是一句玩笑話。
但是,經過了這麼長時間,曾經的心理陰影已揮之不去。
父母看似一句玩笑話,卻可以讓孩子害怕很久。安全感想要建立起來不容易,但破壞起來只需要一句話。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說,人的需求越是低級,就越基本;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對人類來說,安全需求就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的安全感被滿足,他就會更加自信、有勇氣,更容易信任他人,在不斷的探索中,滿足自己成長的需求。內心積極樂觀,在發展自己的道路上走得很遠。
但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容易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不敢表現自己,內心缺愛,一生都在爭取愛。
如果用那些看似「管用」的情感拋棄,對待孩子,傷他的心,破壞他的安全感,如何來看,都是一件得不償失的做法。
待有一天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備受痛苦,再後悔就晚了。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很多大人愛「逗」孩子,只不過是想看到孩子被言語擊中後,所表現出來的不知所措、難過和憤怒,在他們看來,這很好玩。
而全然不顧孩子當時哭得多麼傷心,內心早已崩潰的一塌糊塗。
為了保護孩子免受語言暴力的傷害,平時父母需要這麼做:
一位媽媽說:
我兒子小時候,也經常會遇到這種「逗」。熟人生人都有。
每次我都會當場告訴他,這是假的。爸爸媽媽愛你,他是在開玩笑,他覺得好玩,但我們不喜歡這個玩笑。
幾次下來,說的人也覺得沒意思了,就不會再說了。等兒子長大點,他學會自己反駁,他會說,你這個玩笑一點都不好笑,我爸爸媽媽永遠愛我。
平時遇到有人「逗孩子」,需要立刻制止這個行為,讓對方知道這樣說是不對的;同時,也向孩子多多解釋,什麼才是正確的。
讓孩子免受其害,當一下次再遇到時,孩子就有了正確的認知,也會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順便,父母還可以多多向孩子表達愛。
因為從小深受環境的影響,很多父母不經意間就把「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說出來了。並且,說完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對。
當父母說時,比別人說的殺傷力更大,孩子會更相信,也會更難過。
想讓孩子成長的更優秀,就不要說出這句話。
在一次節目中,黃磊的女兒多多被問到:愛爸爸還是愛媽媽?
多多聽到後,有點不悅的回答:
「因為你都很愛爸爸媽媽,但是如果你說你喜歡爸爸,媽媽會很傷心,而且媽媽費了很難才生的你;
如果你說喜歡媽媽,爸爸也會很傷心,因為爸爸一直在賺錢,都為了你。」
聽完後,很多人熱淚盈眶。
在孩子小時候,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可以提前解釋給他聽,比如:
當孩子了解了這些情況,別人再說什麼他也會不為所動。而且,他會對別人的問題提出質疑,會反駁別人的觀點。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引領者,更是參與者。只有當我們尊重孩子,教會孩子對與錯,他才能成長的優秀。
生活中,不要嘗試逗孩子,這樣只會傷害他;如果別人逗孩子,站在他的身後,及時制止。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和支持,你的做法對孩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