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不要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2020-12-12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之前有段熱門視頻,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看見媽媽就倒地哭,但是媽媽沒有理孩子,和狗狗走到房間。孩子看到媽媽走了沒有繼續哭了,走到媽媽面前又立刻倒地哭了。媽媽依舊沒有理孩子,依舊和狗狗從房間走到廚房,孩子立刻也沒有哭跟著媽媽來到廚房門口,倒地就哭。媽媽隨後轉身去了幾個地方,孩子就跟著媽媽到幾個地方,看到媽媽就倒地哭。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直沒有理會孩子哭泣的情緒,孩子就一直跟著媽媽,只在媽媽面前哭泣。很明顯,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媽媽關注,因為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不理自己,只能一次一次地走到媽媽面前哭泣。而媽媽,可能是在訓練孩子不要哭泣,哭泣是沒有用的。

或許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孩子不再輕易哭泣、用哭泣來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的訓練其實就是赤裸裸地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

01 生活中那些我們對孩子的"情感忽視"

有些家長想自己平時還是很關心孩子,應該沒有對孩子"情感忽視"。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一直覺得孩子哭抱孩子會慣壞孩子,當孩子拿到小紅花感到高興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略帶嘲笑地說每個小孩子都有,當孩子摔跤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呵斥他不準哭不要那麼嬌氣。其實,我們往往在自己不注意的生活細節、說話語氣態度、方式上對孩子"情感忽視"。

簡單來說,情感忽視是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不可及、疏忽。

首先是「不回應」"不回應"是當孩子向我們分享喜怒哀樂時候,我們幾句話就把他們搪塞過去了或者有意識地採取迴避、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和我們分享幼兒園趣事時候,家長們談起其他話題,孩子爭著說的時候我們叫孩子"別吵,快吃飯";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相信很多家長童年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小時候有次就和媽媽說:"媽,我的玩具被妹妹玩壞了",可是媽媽只說了一句"哭什麼?再給你買個新的不就得了!不許哭!聽到沒有?"但是後來媽媽也沒有買新玩具給我。

其次是「不可及」"不可及"指的是當孩子需要關心、理解、陪伴的時候,家長沒有時間去理會,或者家長常常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

武志紅在《圓桌派》節目上說:"現在人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人長大的'",而"一個人"往往指"童年記憶裡我們父母沒有真正在場過。"

這裡分三種情況,一種是失去雙親或者單親的,一種是留守兒童,一種是父母忙於工作、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前兩種情況好理解,第三種情況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但沒有用心陪伴孩子。像孩子想爸爸陪自己去遊樂場,爸爸總說我很忙以後再說吧;或者孩子因為委屈抱住媽媽,媽媽忙於家務直接讓孩子一邊玩去。還有些父母酗酒、沉迷賭博,對孩子置之不理。

最後是「疏忽」"疏忽"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長可能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例如物質等需求,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等等。

像孩子回到家,家長沒有問孩子:"今天開不開心?在幼兒園有沒有遇到什麼事情?",而只問:"今天老師有沒有批評你了,你有沒有做錯事?"或者家長們喜歡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學校交朋友,經常不顧孩子的喜好和心情,不管孩子學鋼琴是真的喜歡學,還是因為父母才去學的。

02 家長的"情感忽視",會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

家長的"情感忽視"帶來傷害不像虐待兒童那樣明顯可見,可是對孩子留下來的創傷也是不容忽視的,也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情感忽視"直接忽略了孩子的心靈成長,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靈就像個孤兒一樣,被冷落被孤立,受傷的心靈就開始扭曲自己、討厭自己、封閉自己。這樣不健康的心理,就在默默地控制孩子的一生的想法以及言行舉止,對孩子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以下4種:

(1)"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不會與情緒相處

有些人常常被自己的焦慮、抑鬱莫名的情緒嚇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為什麼生氣,從而更加焦慮更加抑鬱。每當想像一些遇到什麼事都淡定的人一樣的時候,就越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其實這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的壓力,還因為小時候家長告訴我們不準哭不準生氣,哭了就是嬌氣,生氣就是小氣,沒有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這讓我們漸漸認為有負面情緒都是不對的,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壓抑住自己的情緒,沒有認識到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是陌生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

(2)"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不懂得自我關懷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痛苦時不會也不懂怎麼進行自我關懷,否認自己的情緒需要,變得自卑、沒有自尊,他們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說明這些需求並不重要,我不該有這些需要,我也不值得被重視。"

一方面,他們不去正視自己的需要,不去關懷自己的內心狀態,覺得什麼都無所謂;另一方面,他們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情緒,逐漸產生不良行為:網癮、酗酒、吸毒、打架、自殺或者沉迷性慾等等。

(3)"我沒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緒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也不常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甚至被誤會也不表達,一是因為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脫口而出就是"我不想要""隨便""沒關係我很好",二是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持,不再相信被人會回應自己的需求。

而由於他們不表露需求,別人更加不清楚他們想要什麼,甚至可能因為他們的不信任而遠離他們。也有可能因為別人不清楚他們需要幫助,從而錯過幫助他們治療心理問題的機會。

(4)"我搞不懂你為什麼難過":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

像我朋友小時候是留守兒童常常十分地獨立堅強懂事,但對自己十分地刻薄。有次她女兒摔倒了因為疼不敢洗澡,她就說:"疼什麼疼,女孩子以後還有更疼的事,這點怕什麼。"

後來我朋友挺後悔和孩子這樣說,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就忽視對自己孩子情緒的關心,雖然她感受到孩子不開心,但常常不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矯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

03 避免「情感忽視」,家長要會安慰和理解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其實就是需要一個:共鳴。換句話來說,就是需要安慰和理解。所以就有人說不要和我講什麼大道理,道理我們都懂,我們需要的是安慰和理解。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安慰、理解孩子,既能避免對孩子"情感忽略",又能幫助孩子心靈成長呢?

(1)看到、確證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產生情緒,或是表達情緒了,你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去確證孩子的情緒。

確證孩子的情緒是要:承認他的情緒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他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不是簡單的說"不要哭,要堅強"這樣的話。比如孩子告訴媽媽自己害怕去幼兒園,媽媽不要說:幼兒園一點兒也不可怕好玩著呢,可以表示當初自己一開始去的時候也很害怕以及原因,並仔細詢問孩子對幼兒園的感受。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需要什麼,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2)包容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孩子的情緒反應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們的哭鬧、暴怒背後,或許是害怕、傷心、生氣,他們的笑容背後,或許是開心、滿足、愉悅。

我們要包容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取得進步高興的時候不要說:"取得滿分才值得高興",而是與孩子一同分享喜悅;當孩子害怕去醫院時候大哭時候不要說孩子膽小,而是擁抱孩子給孩子鼓勵。我們要學會承受住孩子的情緒帶來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我們的理解對孩子來說都是十分有幫助的,這樣才幫助孩子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格。

(3)探討,給予支持和鼓勵

探討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去談一談,他自己到底怎麼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不指責,不控制。

在探討的過程中,更多去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看看有沒有辦法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你可以去共情的安慰他,也可以和他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階段,你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度過這個脆弱的階段。

很多成年人後來明白,自己一些性格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時候被"情感忽視"。回想起自己年幼時候,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反抗和抵禦的能力,會接受和迎合父母。結果,一個外在的和內心的我就割裂了。如果你也經歷過被父母"情感忽視",那麼請你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也多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受害者。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家陪孩子,後面復工一陣子後就讓孩子外婆幫忙帶帶,陪伴孩子的時間瞬間就減少了。前兩天我回到家,媽和我說孩子狀態不佳,心情很不好總是鬧,我忙去安撫孩子。&34;尼莫卻嘟著嘴不說話,把頭扭到一邊,在我使勁全身氣力詢問和安撫後,才知道,原來孩子覺得我對他的情感變淡了,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
  • 從心理學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暴力
    很多父母忽略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情感,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在對待他們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冷漠,那麼孩子很快就能感覺到事情不對,因而他們也會戒備起來,將自己保護起來,或者以一些小動作來表示自己的對抗。很多父母都有過對孩子"情感忽視"的時候,但是不要小看"情感忽視",這會讓孩子遭受到更大的傷害。
  • 對孩子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父母這些舉動讓孩子「脆弱不堪」
    很多家長只重點關注孩子在身體健康方面的相關問題,而會忽略掉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是科學育兒的一大忌諱,想要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優秀的孩子,這兩大方面都不容忽略,尤其是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情感忽視」現象,更是要儘量避免它的發生。孩子受到父母情感忽視的普遍表現?
  • 父母的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
    而李玩這樣的遭遇,幾乎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也許會把這些「小事」遺落在記憶深處,但是《狗十三》這部電影,又讓我們回憶起那些往事,仿佛看到了那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被人忽視的自己,在黑夜偷偷哭泣的自己。而這,恰恰是「情感忽視」典型的表現。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 從心理學解析《傷痕俱樂部》:父母的情感忽視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我見他回來有些日子了還以為他不打算再去了。聊天的時候才知道一個星期之後就要走。因為說話的時候孩子們都在,但他家兩個孩子聽到自己的父母即將離開自己去外地打工時,表現出非常失落的情緒。後來他們偷偷跟我說,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他們了,不然為什麼會跑到離他們那麼遠的地方不回來。因為農村收益不好,所以很多年輕人選擇留下孩子外出打工,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 媽媽很忙:一直忽視情感需求,孩子很難健康長高
    ——「兒童情感忽視」,即:家長沒有給予兒童應有的愛,忽略了對兒童心理、精神、感情的關心和交流,缺少對兒童情感需求的滿足。你的孩子曾面臨情感忽視嗎?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成長中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長期情感忽視,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 家長的「情感綁架」對孩子傷害有多大?家長要知道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也許大多數父母都不曾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愛竟然會傷害到孩子,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竟然來源於自己的「情感綁架」。我的媽媽雖然很愛我,但我總覺得她的愛像是一種「情感綁架」,讓我產生深深的無力感,所以我並不是很贊同她愛我的方式。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我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我雖然能體會到媽媽的不容易,但母女之間難免會有小矛盾和爭執的時候,我喜歡就事論事,認為自己對的時候我犟得很,但知道自己錯的時候我都會很誠懇地道歉。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對孩子無形中造成看不見的傷害。如果父母一直對孩子的感受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什麼是情感忽視?正是霍思燕對孩子情感需求的積極回應,嗯哼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小朋友,會主動幫媽媽揉受傷的腳,又是擔心媽媽感冒而做主將媽媽要的冰咖啡換成「熱美式」,還從不吝嗇對媽媽的愛和誇讚。
  •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教育孩子是家長們擺在家庭第一位的重大事情,其實這件事不應該操之過急,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行為而給孩子造成了不可泯滅的傷害。你知道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家長總是在誇獎別人的孩子,忽視自己的孩子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家長發生轉變,開始誇自己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一起看看這則真實的故事吧!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怎麼說呢?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
  • 北大學子抨擊父母 | 情感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如果說文中能夠看出父母有什麼樣的不足,可能我們能看到的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一種「情感忽視」。在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時(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父母沒有理解到這種精神的痛苦對孩子來說的傷害,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趁大家都在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想趁機科普一下「兒童情感忽視」這件事。
  •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總是不會在乎自己
    殊不知,父母對娃的情感忽視,比孩子學習不好影響還大,這種最讓人忽視的傷害會在孩子心底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什麼是情感忽視?你可能會覺得,這也算大事?這就對孩子造成傷害了?我都沒揍他。確實,父母的這些行為,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是虐待性質的,畢竟沒有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在臨床心理學上不能把這些定作&34;。但是,如果年幼的孩子,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紀,經歷的卻是父母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 孩子有這三個需求的時候,家長不能忽視,否則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如果提出這三個「需求」,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否則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尤其是孩子最喜歡、最信賴的父母,將是孩子最可靠的情感保障。即使是1歲左右的寶寶,也會因為媽媽突然離去,會變得不思飲食。
  • 《隱秘的角落》朱朝陽媽媽做錯了什麼,情感忽視是種家庭暴力
    情感忽視,是指家長不能識別和滿足孩子的情緒,不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會有情感忽視的時刻,比如忙碌的時候敷衍孩子,或者把孩子推走。不過這種偶爾短暫的情感辜負,屬於正常範圍之內。 但是,重要時刻的急性共情失敗,或者長久忽視子女的內心需求造成的慢性共情失敗,都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那麼,對於小時候被情感忽視的成人,他們該怎樣擺脫困境呢?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個女生的經歷來說說。1.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講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她的作品《被忽視的孩子》中,總結了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帶來的十大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①反依賴:反依賴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依賴其他人,或者更具體地說,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想起幾年前一個來訪者,因為親密關係問題前來諮詢。在來諮詢的前兩天,男友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你不需要我。」
  • 《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批評兩句,若孩子反抗,家長就會氣勢洶洶地叨叨:「我這全都是為你好。」故意把存摺和手鐲拿出來給大兒子看,意在暗示大兒子,你看看,我的這些財物,你要是能帶我去美國,這些東西就全歸你了。言外之意,也是在提示大兒子,如果你不能讓我達到目的,就甭想了。蘇大強的做法,典型的情感勒索中的引誘者類型。這種引誘者給人的永遠是一種幻夢式的誘惑,讓你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 情感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 北大學子抨擊父母,我們該說些什麼
    如果說文中能夠看出父母有什麼樣的不足,可能我們能看到的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一種「情感忽視」。在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時(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父母沒有理解到這種精神的痛苦對孩子來說的傷害,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趁大家都在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想趁機科普一下「兒童情感忽視」這件事。
  • 你的孩子是「情感孤兒」嗎?對子女有無情感忽視,兩種失敗告訴你
    難得有一次,一家三口在海邊玩耍,爸爸邀請凱薩琳一起堆沙堡,正開心時,媽媽嚴厲的說:「玩夠沙子了吧,凱薩琳。爸爸難得放鬆,過來我陪你讀書,別打擾爸爸休息。」爸爸看了下堆了一層的沙堡,站起身拍掉身上的沙子,像服從媽媽的指令一樣。
  •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孩子發現了媽媽的變化,於是開始想辦法用各種肢體動作引起媽媽注意。,並且全程對孩子的行為一臉冷漠。有一句話說,一個人最大的失望是沉默,是無言。那麼是父母對孩子,失望了嗎?在父母實行冷暴力的那段時間,應該是。